EP1[談自閉]亞斯兒的踢貓效應

之前在臉書粉專有談過一個名詞叫做 踢貓效應
指的是對於無力改變的事情,我們會用其他的方式來撫平自己不快的情緒。就像孩子被父母罵之後,因為不能反抗,所以會找家中最沒辦法反抗自己的寵物貓出氣,因此被稱為踢貓效應。
對於有自閉特質的孩子而言,他們的踢貓效應常常會以不同的方式出現,讓我們很難理解跟處理。這一方面是他們對於自己被責罵的理由,或者強迫的意念無法被滿足未能好好理解,因此就無從反抗與處理,所以更容易引發這個效應。因此當天就會出現各種的「為反對而反對」、「情緒不穩」、「不講理」的現象,可能整天都像個炸彈一樣隨時要爆發,發生各種 #踢貓 的行為。
這是一種轉嫁的情緒,讓周圍的人無辜受牽連。然而孩子自身也不知如何是好,所以情緒只會醞釀再發酵。

#如何是好

首先要知道的是,這需要時間學習,如果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弱的孩子需要更多時間。因為他們需要理解源頭的情緒哪來,還有應該往哪去。是一開始 #什麼事情 讓自己不開心,什麼 #願望沒有滿足 ,以及後續的事件跟前面的原因有什麼 #關聯性
下面舉例一個虛假案例說明
A:早餐的飲料換了牌子味道不對,孩子不能接受
B:說什麼都不進教室,抱怨小事或者要求爸媽趕快離開,真的走了又要他們回來
C:上課了開始吵鬧,要求要去廁所(但沒有要上)或者馬上要拿玩具,不然就哭鬧。

#孩子在想什麼

首先是沒有語言能力的孩子,這種狀況我們暫時只能陪孩子的情緒過去,因為這種孩子的狀況跟嬰幼兒的情況相似,對於作息被搞亂而感到不適,他們也沒有足夠的能力了解外界情況。但如果孩子有視覺理解能力,則可以靠著圖像跟圖片試著解釋。
能理解語言的孩子,我們能做的是從情緒命名或者指出事件開始,「你因為早上行程跟平常不一樣,所以很不舒服很生氣」,然後進一步連結到「因為生氣所以你現在不想進教室」。孩子可能不會因此戲劇性的馬上停止生氣,對於因果關係和關聯性的理解更花時間。

#錯誤歸因

歸因(contribution)能力不足一直是自閉症特質的孩子最困難的地方,他們可能不懂為什麼自己撞到人要道歉,只看到老師或者爸媽很兇,所以很委屈。只能歸因到最表面的:因為爸媽生氣了,所以要道歉,而看不到自己有錯在先。我們必須要像時光機倒轉一般還原事情真相,帶孩子一段一段回顧。 A. 你很急跑很快,剛剛在轉角你用什麼速度跑的?有減速嗎?
B.後來發生什麼事?有撞到東西的感覺嗎?你有想過轉角有人會出現嗎?可能性多高?
C.後來發生什麼事情?你記得多少?老師怎麼說?
D.你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道歉嗎?不服氣跟生氣嗎?如果你覺得被誤會了,可以怎麼跟老師說?
E.如果你沒有被誤會,真的是你的錯,你應該怎麼跟對方說?
F.你自己可以說明整件事情的經過嗎?你準備怎麼做?
老實說一切十分的繁複,但是孩子說不懂就是真的不懂。而且講了這麼多,孩子也不太能類化到別的情境,例如搶玩具就要從頭再釐清一次,而且問的問題也都不一樣,要因地制宜。
唯有歸因能力變好了,能理解狀況了,踢貓效應才有減少甚至消失的可能。到最後,孩子長大了,能夠自己覺察心情不好的源頭,我們才能真正的放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