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什麼事?
自閉症者對於事件都會有想像跟安排。
他們喜歡事情照著劇本演,
但是他們不會說給周遭的人聽。
他們會幫每一件事情想好劇本,
如果事情不一樣了,
會有一種腳下地毯被抽走的感覺-
站不穩、很緊張。
這是一種對安全的原始需求,控制不了。
對這些劇本的需求,
是自閉症者的重要特徵,
沒有辦法消除或者減弱劇本的重要性。
當劇本可能改變的時候該怎麼辦?
而不只是簡單預告。
舉個例子:
如果提早知道隔天導師請假,
家長可以跟小孩一起改寫劇本。
演練隔天到校的各種狀況:
怎麼稱呼老師?
如何交作業?
上課聽不懂怎麼辦?
有事情想找老師說話怎麼辦?
各種小孩在意的事情。
而不是一句:
「明天是代課老師上課,你們導師請假」
就預告完畢。
作者也強調,
面對劇本,有更重要的任務:
務必讓自閉症小孩理解,
生活中很多事情就是不會照著劇本演。
他們必須很努力學會:
在劇本改變的時候,
要使用有效的方法減低自己的焦慮。
作者將崩潰和鬧脾氣做了區別。
需要分辨的原因是:
這兩件事情處理的方法不同。
崩潰是壓力爆表引發的無意識行為;
鬧脾氣則是一種自願的選擇。
崩潰的時候連簡單問題都無法回答;
鬧脾氣則不會喪失判斷能力。
崩潰的時候可能連熟人都認不出來,
這時候不想跟人有互動;
鬧脾氣則需要觀眾,才有機會達到目標。
崩潰時可能會攻擊自己或靠近自己的人;
鬧脾氣則有可能會主動攻擊特定的人。
鬧脾氣有個黃金處理法則:
一致性。
而且需要周遭大人聯手執行。
舉個例子:
小孩鬧脾氣時就會不想去上體育課,
但是導師、體育老師以及家長需要聯手要求。
讓小孩知道,
就算心情不好,
該上的課程就是得上。
但是崩潰呢?
崩潰的時候可能會自殘或傷人。
我們可以怎麼做?
我們會教自閉症者要看著眼睛說話,
卻沒想過他們可能感覺統合有困難:
專心看你,就沒辦法好好聽你說話。
我們會覺得自閉症者有點冷淡,
很努力教情緒跟互動。
卻沒想過,
他們只是急著找解決的方案,
不是沒有情感。
這本書超級適合自閉症者周遭所有人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