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9|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君子不器

教堂
教堂
學生一想到「通識」就想到無關緊要,想到營養學分。這是社會功利化以及校園唯知識化所造成的認知偏差。
一般來說,通識教育指的是通才教育或全人教育。通識教育作為近代開始普及的一門學科,其概念可上溯至先秦時代的六藝教育思想,在西方則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博雅教育意念。
「六藝」,是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也泛指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學科總稱。《周禮》有謂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即禮教、音樂、射箭、騎馬駕車、書法、數學,是周朝貴族教育的六門學科,中國古代君子的六項必修課。如同現代之多元教育內容,從德育出發,在此基礎上,同時推展智育、群育、體育和美育,務使五育均衡發展,實現全人教育目標,成為一個文質彬彬的現代君子。
通識教育課程除了語文、運動與健康之外,還包括美學、哲學、公民與全球視野、科技與社會、自然環境生態及其永續等,不但不會與其他專業牴觸,反而是跨學科知識整合,提供學生多元化的認知視野及人文體驗,培養獨立思考的辨析能力及理性價值判斷的智慧,換言之,通識與專業彼此相輔相成,如鳥之雙翼。
透過通識教育,提升人文素養,才能夠像孔子所說的「君子不器」,學識淵博,多才多藝,不像器物一樣,只有一種用途。年輕人應摒除偏見,多方面去學習,不可刻意忽視通識教育,宜以「君子不器」自勉之。
──原刊2021年6月24日《國語日報》文藝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