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案譯者有了穩定的案源以後,也較有餘力做其他事或充實自己。這幾年進入AI時代,我們得睜大眼睛觀察譯者在產業中的定位如何改變,並思考自己如何跟著改變。
觀察產業趨勢
自由譯者的生活封閉,與紛紛擾擾的社會脫節也許能追求心靈平靜,但與整個產業脫節可不太妙。畢竟現代產業變換速度太快,一個不小心可能會被科技拋下。這幾年最明顯的例子就是AI翻譯的興起,現在一些技術文件逐漸被機器翻譯取代,部分技術文件譯者的工作性質逐漸轉向機器翻譯的譯後編輯(machine translation post-editing,MTPE)。縱使現在常聽聞譯者抱怨MTPE的文件依舊產出劣質翻譯,但考量AI翻譯技術的成長性,以後機器翻譯的品質只會越來越好。但是AI不會完全取代譯者,而是譯者得學習如何與AI相處。
當然,上述提到的,皆是重複性高的文件或技術文件。仍有許多業種需要譯者的基本功來駕馭,如文學、書籍翻譯,和一些AI無法取代的創譯工作。
進修
身為接案工作者,偶爾要上一些可以幫助自己工作,或純粹經營興趣的課程。
我覺得外出上課的好處有兩點。第一點就是不要讓自己整天悶在家。第二點就是,如果進修的課程與譯界有關,總會遇見一些業界人士,這時可以彼此交換一些心得。比如說對方在翻譯公司上班,就可以詢問上述提到的AI翻譯的產業現況。
可惜的是,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坊間許多進修課程都改為線上授課,少了人與人面對面「交換情報」的場合。當然,不管住在哪處都可以隨時選擇中意的線上課程參與,也是疫情後時代帶來的好處了。
翻譯服務不會死,文化產業亦然,但是型態會改變
這年頭的人類非常需要「內容」。內容一定與文字有關,而各產業的全球化會讓這些文字需要翻譯服務。
比如說,日前
新聞報導指出台灣是手遊課金大國,2020年的平均課金總額高達560億,占全球第三,可想而知台灣人有多愛打電動(或者說沉迷於手遊轉蛋)。除了手遊,家機遊戲、獨立遊戲等都有各自的客群,而每推出一個案子,都需要譯者的在地化服務。
個人另一個有感的例子,就是科技類翻譯。比如說在2010年以前根本沒有「加密貨幣」或「區塊鏈」這些詞彙,而越新的知識,表示懂的人越少;懂的人越少,表示機會越多。猶記2018年幫《虛擬通貨》雜誌翻譯專欄時,我也是邊做邊學,當年學到的第一個詞彙是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幣發行),而陪著這本雜誌走過一年,也累積了該產業的基本知識。譯者也可以把這些新領域當成一種藍海。
這些都是商機,都是「市場」。身為自由譯者如果對這些領域有興趣,得好好思考、尋找和何種類型的翻譯公司等仲介合作才接得到這些案子,或者乾脆脫離自由譯者的身分,直接走進這些產業。
新的領域逐漸竄起,而一些舊型態的產業縱使不景氣,但只要人類需要文化的一天,就不會真正凋零。
結尾
雖然這幾篇寫下來,頗有精神喊話的意味。但做好這些心理建設,也是接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為接案生活不比在公司工作,總會遇到無法預期的各種挫折,比如說客戶不喜歡你的譯文風格,因此沒有下一次的合作。而且沒人可以幫忙,凡事得硬著頭皮獨自面對。所以我覺得培養好心態,練就鋼鐵般的堅強心靈,是自由譯者最重要的本事之一。
這條漫長的譯者路,目前我只走到這個階段,也只能講這些精神論。日後若有新的領悟,再放上來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