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個性」就是這樣嗎?|我的好書單|《個性》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當我們投入一段關係,對方就不可避免地成為「自我」的一部分
當我們離開一段關係之後,部分「自我」就離我們而去

這是社會心理學家布萊恩.拉沃里說的:「人際關係是自我的結構,沒有這些關係就沒有自我的概念。」

到底什麼是自我呢?什麼是每一個人的「個性」呢?

「做自己」是現在社會主流口號,好像現代人心理都有隱隱擔憂,我是不是沒有真的做自己?「忠於自己」好像這樣才真實,才是成功的人生?但是,我到底是誰呢?真正的自我是什麼呢?

raw-image

這本書整理了很多個性或人格相關的研究,洪仲清心理師為這本書寫的推薦序很好,「人所創造的自我,遠多於發現的自我。」自我會變化,從嬰兒到成年,甚至到老年,都可能幾乎變成不同的人,但我們的大腦,會讓我們維持一致的「自我感」。長年認識我們的人,看到我們某些言行舉止,還可能宣稱你以前小時候就是這樣的。

先天的基因、教養方式、我們所處的地域文化、物理環境,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的生理、心理、知覺、想法,生活經歷、支持者和反對者的互動中,不斷建立起我們所認為的自我

如果我們真的對自己誠實,就必須向自己承認:我們絕非像自己以為的那麼恆定。一個慷慨的人,常常捐獻,但也許在某些日子他不想這麼做,可能是今天心情不好、最近財務吃緊或是有新的想法。自我的建構像一條河流,總是流動著,但還是同一條河流。就像哲學家所說的,「昨日的萊茵河已不再是今日的萊茵河」他改變了河床,河水也不斷更替,但他依然是萊茵河。

raw-image

費城的「文化研究與分析中心」指出,人大約每20年會改變一次自我建構的形象,自童年起蒙發重新解構自我的意識,會在青少年時期逐漸成長,到了35-40歲之間的中年,我們會陷入自我認同的危機,那些我們曾經以為一輩子都將是朋友的人,突然間不再那麼重要,我們的想法改變了。在年少時期,我們會向欣賞的人看齊、會試圖融入某個團體,但這時我們卻更常自問:「什麼才是真正適合我的?」。55-60歲之間的初老期,我們會再度進行盤點,過了75歲以後,我們則會省思,在過去的數十年𥚃,我們的所思、所為、所做的決定,難道完全不曾漠視過自身的需求嗎?我們對於自己如何度過此生,是否能平靜以對?

每當人們進入這些轉捩點,他們就會去審視自己的身分、人際關係與生活,也就是構成他們整體社會的一切,他們會偋棄那些他們認為是錯誤的、不真實的或被強加的東西,而堅守那些他們認為是真實的東西。

王爾德

王爾德

奧斯卡.王爾德:「在前後不一的時刻,我們最像自己。」

這句話很有意思,我們都可能在巨大壓力下,有驚人的轉變,一個冷酷的年輕幫派混混,可能轉變成富有同情心的教授,一個保守的銀行職員,可能在經歷中風後變成極限運動愛好者。或當我們角色不同時,也可能展現完全不同的言行舉止,一個內向害羞的人可能在捍衛他要宣導的理念時變得長袖善舞,哪一個才是自己呢?其實根本沒有所謂真正的自我,自我採取了行動,而行動也塑造了自我。

有個有趣的議題,Z時代的年輕人,有著不同的社群平台,可以為自己創造出許多不同的身分,一個人可以一次一次創造出新的自我,甚至同時具有多重身分,有時看起來是正義份子,有可能是抱著可愛小狗,或是搖滾歌手打扮,根據自己正在與誰打交道,進而賦予自己一個合適的身分。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雪莉特克,並不想為這種現象做出絕對性正面或負面的評論,她在《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分認同》一書裡寫道:「這當中有好有壞,每次我們在這些管道中展現自己時,就會學到一些關於自己的新知,因為每一個管道都是我們展現自己另一個面向的地方。」未來,自我會變得更多元化,但這會是一個問題,甚至是被看成疾病嗎?她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們是的確可以控制自己的形象,而我們也應該學著接受自身許多不同的面向,並在他們之間順暢變換與移動。

如果我們能接受這樣的想法,就會知道,我們都擁有多個甚至是彼此相互矛盾的自我,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大腦可以同時擁有兩種或多種立場,甚至跟自己談判,例如「自律的自我」會對「怠惰的自我」說:「如果你現在努力工作兩小時,就可以好好放空兩小時喝咖啡。」

raw-image

總體而言,性格的改變比人們認為得更為頻繁與劇烈。個性的發展沒有終點,而且我們的刻板印象是,老人難以改變,但其實高齡者也可能發生強烈的改變,有些人會再次完全翻轉人生,汲汲營營的人到了晚年可能變成慈祥和藹的祖父,逆來順受的媽媽可能變成為自己而活、不在乎世俗眼光的女性。

當上了年紀的人擺脫職業與生活的束縛後,反而有種特別輕鬆且叛逆的心情,變得更在乎自己,平均而言,老年人改變的幅度甚至特別大。改變的原因除了退休,也可能是一些人生重大事件,例如親人伴侶去世、生病等。其實在針對老年者的研究中,相較於年輕人,老年人普遍更寬容且樂於助人,跟我們刻板暴躁的老人印象並不同。即使年老,還是可以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

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

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

2019年,16歲的她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年度風雲人物。

2018年格蕾塔做了塊牌子,上頭寫著--「為氣候變遷罷課」,並開始在瑞典議會大廈前抗議,發誓要一直抗議到瑞典政府達到世界各國領導人2015年在巴黎達成的碳排放目標為止。她的抗議活動在社交媒體上傳播開來。隨著支持她的人越來越多,世界各地也開始了其他罷課活動,並以#FridaysForFuture(為未來周五罷課)為標籤廣泛傳播。

到了2018年12月,全世界有超過2萬名學生加入了她的行列,他們來自澳大利亞、英國、比利時、美國和日本。她也積極參加在歐洲各國的氣候罷課示威活動,並選擇乘搭火車來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2019年她全年休學,繼續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爭取更多支持, 2019年9月,她前往紐約,在聯合國氣候會議上發言。因為飛機對環境的影響,她決定乘坐一艘賽艇橫渡大西洋前往紐約,為時共兩個星期。當她到達美國時,全世界數百萬人參加了氣候示威活動。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她抨擊政客們沒有作為,而將問題推給年輕一代去尋找氣候變化的答案。她說:「你們怎麼敢這樣?你怎麼敢?我本不應該在這裏。我本應該在大洋對岸的學校裏上學,但你們卻來找我們年輕人尋求希望。你們怎麼敢?」

然而,在格蕾塔坐在議會大廈抗議之前,她一直都是讓父母擔心的小女兒,非常害怕與陌生人接觸,尤其不信任其它的小孩,她很愛哭,也不太吃東西到擔心她會餓死的程度,從小格雷塔被診斷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

現在的她依然很害羞,要直視一個陌生人的眼睛或交談,對她而言仍然是件難事,但每當涉及氣候變遷,她會竭盡所能地克服自己,面對人群,甚至發表演說及接受訪問,她說:「這時我一點也不緊張,因為我有話要說。」

對於這樣的轉變,格蕾塔她自己說:「因為我有一個值得努力奮鬥的目標,我能發揮影響力,我是有使命的」。甚至改變了她對自己這種不同尋常的自閉症的想法,她覺得這反而像是一種天賦,賦予她「超能力」。她在《星期天泰晤士報》的採訪中說,診斷對自己幫助很大。「你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你明白為什麼自己跟其他人不一樣。」

我們怎麼看待自己,描述自己,也塑造了我們的個性。

當我們面對自己而言及其重要的事情時,全心投入、心心念念的某些事情,當我們追求這些目標時,我們的「自由特質」就會浮現,改變自己原來的主要性格,表現出不同的樣貌。

其實堅持「做自己」,也可能是逃避改變現狀的盾牌,一個人的性格越是固定不變,就越難適應新的環境,也越容易感到壓力。尤其在現在這個隨時充滿變動的世界中,運用「自由特質」的能力決定了能不能應對新挑戰。

總結這本書想要傳遞的觀念就是,自己,是你自己決定的。

還有,你以為自己的個性就是固定怎樣嗎?其實睡眠、飲食、腸道菌都會改變大腦生理,影響心理,表現成我們的個性。

所以,想看看不同的自己,就先從好好睡覺、好好飲食做起,還有給自己小功課,每天做點不一樣的事,讓新的經歷帶動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虹君的沙龍
16會員
23內容數
陳虹君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1/02
《高雄鹽埕小吃》 開心地寫著食記,寫著寫著突然發現為什麼自己總是那麼喜歡在地小吃,因為簡單,一家米糕店、一家冰店,就蒸著米糕,就天天守著爐火熬煮著甜湯,就這樣20年、30年、50年,簡單但不簡單啊!紮實的功夫不簡單,堅持也不簡單
Thumbnail
2022/11/02
《高雄鹽埕小吃》 開心地寫著食記,寫著寫著突然發現為什麼自己總是那麼喜歡在地小吃,因為簡單,一家米糕店、一家冰店,就蒸著米糕,就天天守著爐火熬煮著甜湯,就這樣20年、30年、50年,簡單但不簡單啊!紮實的功夫不簡單,堅持也不簡單
Thumbnail
2022/07/21
為什麼明明休息了,還是覺得好累?因為我們的休息方法錯了,真正感到疲累的不是我們的身體,而是我們的腦! 各位的休息方法錯了 所以想要消除疲勞,就提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吧,我們回想上面所說健康的定義,健康是指「優質的血液充分循環到每個細胞的狀態」 Part 2 關於真正的疲勞 有助消除疲勞
Thumbnail
2022/07/21
為什麼明明休息了,還是覺得好累?因為我們的休息方法錯了,真正感到疲累的不是我們的身體,而是我們的腦! 各位的休息方法錯了 所以想要消除疲勞,就提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吧,我們回想上面所說健康的定義,健康是指「優質的血液充分循環到每個細胞的狀態」 Part 2 關於真正的疲勞 有助消除疲勞
Thumbnail
2022/03/29
常常聽到大家說,現在吃的比年輕時少,可是卻一直增加變胖、體力越來越差,代謝越來越差,那到底代謝是指什麼呢?其實大部分的人,對於「基礎代謝」與「新陳代謝」常常混淆分不清 關於新陳代謝的定義 10大症狀透露你代謝已經變差了! 1.心情憂鬱 2.時常疲勞 3.皮膚乾燥 4.指甲變脆 5.經期異常
Thumbnail
2022/03/29
常常聽到大家說,現在吃的比年輕時少,可是卻一直增加變胖、體力越來越差,代謝越來越差,那到底代謝是指什麼呢?其實大部分的人,對於「基礎代謝」與「新陳代謝」常常混淆分不清 關於新陳代謝的定義 10大症狀透露你代謝已經變差了! 1.心情憂鬱 2.時常疲勞 3.皮膚乾燥 4.指甲變脆 5.經期異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談另外一個主題「本質與個性」 在近代的心理學當中,很少提到本質與個性, 也沒有人去發現這兩者之間, 在我們身體當中、內在當中, 這樣的一個區分以及它的重要性, 以及它影響了我們生活等等的部分....
Thumbnail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談另外一個主題「本質與個性」 在近代的心理學當中,很少提到本質與個性, 也沒有人去發現這兩者之間, 在我們身體當中、內在當中, 這樣的一個區分以及它的重要性, 以及它影響了我們生活等等的部分....
Thumbnail
我,一個自我意識的存在, 在這廣袤的宇宙裡漂泊, 有時踏實,有時迷惘, 卻總是嘗試著向前。 有些特質,像陰影般的存在, 時常隱匿, 卻又無處可躲, 我試著拒絕, 卻只是自欺欺人。 我是誰?我是自己的定義, 透過接納, 才能更瞭解自己, 在這不斷變化的時代中, 我只想成為一個真正的自己。
Thumbnail
我,一個自我意識的存在, 在這廣袤的宇宙裡漂泊, 有時踏實,有時迷惘, 卻總是嘗試著向前。 有些特質,像陰影般的存在, 時常隱匿, 卻又無處可躲, 我試著拒絕, 卻只是自欺欺人。 我是誰?我是自己的定義, 透過接納, 才能更瞭解自己, 在這不斷變化的時代中, 我只想成為一個真正的自己。
Thumbnail
在某些瞬間,我們突然醒悟,原來心中的想法是這樣的。 衝突就是在這個時間點發生的,人們油然而生的黑暗想法有時候會讓自己望之卻步。
Thumbnail
在某些瞬間,我們突然醒悟,原來心中的想法是這樣的。 衝突就是在這個時間點發生的,人們油然而生的黑暗想法有時候會讓自己望之卻步。
Thumbnail
開頭先批評一下自己,又是拖了這麼久才開始寫作,希望之後可以徹底改善這個問題。 如果下次又拖怎麼辦? 那就繼續批評,直到改進! 回正題。 前幾天聽書時,我終於聽到一個對「做自己」最具體的解釋了。 「做自己」這個名詞向來很雞湯,字面上看起來很簡單,但要細說,又說不清是什麼,書上也總是用一種很縹緲的形容帶
Thumbnail
開頭先批評一下自己,又是拖了這麼久才開始寫作,希望之後可以徹底改善這個問題。 如果下次又拖怎麼辦? 那就繼續批評,直到改進! 回正題。 前幾天聽書時,我終於聽到一個對「做自己」最具體的解釋了。 「做自己」這個名詞向來很雞湯,字面上看起來很簡單,但要細說,又說不清是什麼,書上也總是用一種很縹緲的形容帶
Thumbnail
坊間心靈成長的書都告訴我們要「真實做自己」,然而你知道「真實的自己」究竟是什麼模樣呢?事實上,在自我理解、認識「自己」之前,先應理解「自我」本身的特性,也就是「個性」的特性! 理解個性3大特性,掌握「超越自我」的關鍵! 1.我們的性格其實「一直在改變」! 2.性格是「矛盾」的
Thumbnail
坊間心靈成長的書都告訴我們要「真實做自己」,然而你知道「真實的自己」究竟是什麼模樣呢?事實上,在自我理解、認識「自己」之前,先應理解「自我」本身的特性,也就是「個性」的特性! 理解個性3大特性,掌握「超越自我」的關鍵! 1.我們的性格其實「一直在改變」! 2.性格是「矛盾」的
Thumbnail
「人生就是你所有抉擇的總和。」 ——卡繆,法國哲學家。 不論年紀如何增長,人們都時常迷失、懷疑自己的價值,卻不知道怎麼做能夠使自己更好,甚至連好的定義是什麼都不清楚。 最近的我也在這樣的漩渦裡,恰好閱讀這本書,得到了啟發。 這本書範圍很廣,每個人閱讀過後肯定都會有不同的重點和見解,以下是我整理出本
Thumbnail
「人生就是你所有抉擇的總和。」 ——卡繆,法國哲學家。 不論年紀如何增長,人們都時常迷失、懷疑自己的價值,卻不知道怎麼做能夠使自己更好,甚至連好的定義是什麼都不清楚。 最近的我也在這樣的漩渦裡,恰好閱讀這本書,得到了啟發。 這本書範圍很廣,每個人閱讀過後肯定都會有不同的重點和見解,以下是我整理出本
Thumbnail
當我們投入一段關係,對方就不可避免地成為「自我」的一部分,當我們離開一段關係之後,部分「自我」就離我們而去。 這是社會心理學家布萊恩.拉沃里說的:「人際關係是自我的結構,沒有這些關係就沒有自我的概念。」 到底什麼是自我呢?什麼是每一個人的「個性」呢 你害怕沒有「做自己」嗎?
Thumbnail
當我們投入一段關係,對方就不可避免地成為「自我」的一部分,當我們離開一段關係之後,部分「自我」就離我們而去。 這是社會心理學家布萊恩.拉沃里說的:「人際關係是自我的結構,沒有這些關係就沒有自我的概念。」 到底什麼是自我呢?什麼是每一個人的「個性」呢 你害怕沒有「做自己」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