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是經營出來的|林文月《飲膳札記》評介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一)嘉肴編織溫馨
臺灣生活水準不斷提高,休閒娛樂日益受到重視,為因應社會需求,有關美食的國內外電視節目及報紙專刊、雜誌越來越多,甚至飲食書籍的出版也蔚為風潮,儼然是出版界的新寵。
飲食為主題的書籍,以健康食譜、美食餐廳介紹為大宗,偏重實用性,行文筆法普遍地機械單調,相較之下,林文月教授(1933-2023)《飲膳札記》(臺北:洪範,1999年4月初版)無疑是當中的「奇花異卉」,最為特殊、可觀,唯有後來的舒國治飲食散文差可比擬。
《飲膳札記》乃作者整理多年之中饋經驗而寫成的飲膳文章合集,關於「素材的挑選」、「烹調的過程」等之心得紀錄雖是文章的骨髓,然作者別有所圖,欲藉由飲膳記憶,委婉追懷過往種種,以十九種嘉肴食譜編織成一幅溫馨感人的回憶錄;表面上看,本書為知味大廚操典雅之筆觸,書寫爼上灶前的割烹經驗,其實這是情思悠遠的碩學,在全面回味著自己所體會到的師恩、友誼和親情。換言之,此書內容雖涉飲膳,文學性卻極高,毋怪乎作者不願讓影射雞鴨魚肉或杯盤碗筷的形色呈現於封面,僅以中國古代傳統中的貪食之獸──「饕餮」來傳達其旨趣。
(二)難得的美食體驗
作者家世好,在大學教書,又是知名作家,加上本身樂於烹調之道,正因為綜合了這些條件,才得以促成《飲膳札記》的問世。
林文月出生於上海日本租界,外祖父是大名鼎鼎、著有《臺灣通史》的連雅堂先生,父親為臺灣戰後首任華南銀行總經理,她自小就有許多品嚐美食的機會;到了在臺大中文系求學乃至於執教的階段,常接觸臺靜農、孔德成先生等老師,他們又都是美食家,所以作者在美食方面的體驗實非常人可及。
難得的是,林文月篤信,所謂「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之外,若「食而弗烹亦不知其道也」,於是她從不辨蔥蒜鹽糖到稍解烹調旨趣,進而樂在其中,精通烹調之道,投注了不少時間與精力,認真地經營生活,並且將菜肴的製作過程與累積的一些心得,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下來,將「文字的人生」與「現實的人生」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我們也彷如看到一件藝術品之完成,內心雀躍之情乃油然而生。
(三)烹調隨興融通
林文月飲膳的處理過程,其最大特點為「隨興融通」。她認為,雖憑經驗以行,往往能「隨心所欲而不踰矩」,箇中道理非但不易落實於文字,即使言傳亦難也,只有外國人初習中國料理,才會斤斤計較於各色食材之比例或調味料之量杯秤重等細節。林文月是老手,經驗豐富,自然就膽大心細而不拘泥了,這樣豈不很「文學」嗎?
反之,既是現代人,她主張不妨利用科學成果取代人工勞力,以節省時間,比如濃縮雞湯罐頭或已研磨成粉狀裝袋的米粉,她皆不排斥;甚至包粽用的「鹹草」,市面上鮮少見到,林文月即「因時制宜」,以白棉線代替,可謂既方便又衛生!而蒸蘿蔔糕所用的粿巾、竹筒等物,事後清理頗費神費時,作者靈機一動,想出比較方便省事的變通辦法,改取坊間所賣製作西點用的鋁製或玻璃製容器,形狀亦不限於圓形,如用長方形容器,蒸製後切片反而更為整齊合宜。如此做法不也很「文學」嗎?
(四)從容、耐心與用心
《飲膳札記》裏,林文月提供許多寶貴的烹調心得跟讀者分享,這是一般食譜所不可能見到的。
比如「從容」,林文月指出,宴客的目的,饗以嘉肴固然重要,但製造飲食歡談的氛圍更加可貴,所以主人毋須緊張,且切忌披頭散髮做出一副辛勞狀。於是乎她都事先做好準備工作,以免臨陣手忙腳亂,弄得朋友、家人和自己都覺厭嫌、掃興,唯其如此,她才能夠應付裕如,尚有餘暇陪同賓客言談或享受共嚐之樂。
其次要有「耐性」,千萬偷懶不得,烹調的每一個步驟都不可馬虎了事,這樣雖然費事累人,唯林文月說得好,「文學藝術之經營,不也需時耗神費工夫嗎?」
此外,最重要的是「用心」。林文月之用心,由其製作卡片,記錄每回宴請的日期、菜單以及客人名單當可見一斑。難怪有學生窺見她成疊的菜單卡片,大感驚訝:「老師做菜和作學問一樣!」而一道用心烹調的菜肴,吃在口中,必定產生美妙的效果,賓客有所體會,自然不由得讚賞稱奇,賓主乃得以盡歡矣。
(五)以味覺側寫回憶錄
嘉肴固然可口,但展讀《飲膳札記》,最值得回味的部分,卻是作者藉一道道嘉肴所勾起的人生回憶。
書中經常提到的師長有臺靜農、孔德成、鄭騫、許世瑛先生,尤其臺靜農先生甚至會在晚上應酬之前,沒事,就早點出來,先到林文月家坐坐,品酒談天,直至想起約會時間已到方才離去,這是因為臺先生欣賞林文月之敬師、好客與廚藝的高明;孔德成先生更能體會作者烹調的誠意和用心,比如作者端魚翅上桌時,「識貨」的孔先生總是起身舉杯,說:「我們要特別謝謝女主人!」於是一桌賓客都紛紛起身乾杯、致意,讓林文月備感溫馨。席間,師長們智慧而雋永的言談,猶如現代版《世說新語》,雖歲月流逝,人事已非,往昔之情誼卻歷久彌新,令人難以忘懷。
再者,林文月許多私房嘉肴係源自家庭節慶的歡愉,如佛跳牆、五柳魚、菜頭粿、台灣肉粽、芋泥、水晶滷蛋……等,從製作過程中,林文月藉以找回年少時代的美好,腦際一次又一次浮現父母、手足,或者幫傭的娘姨、阿婆和到府外燴的名廚形象,透過味覺,引發了鄉愁或深藏心底的記憶。作者用不經意的方式來側寫回憶錄,使《飲膳札記》注入了生命,整個鮮活起來,可以說是全書寫作最成功之處。
(六)追求純美的生活本質
整體看來,《飲膳札記》的文字語言妥貼、舒服,寫飲食不流於平面、單調,寫人寫事又能剪裁合宜,此看似簡單實則不易,畢竟這是林文月傾全力之作,凡文學的修養、烹調的造詣、家世的得天獨厚、婚姻的美滿,乃至於人生的體會,缺一即無以致之,是以像《飲膳札記》這樣一本藉飲膳以憶往的散文,難得一見,恐將成「絕響」,在在值得珍藏與欣賞。而我們從作者的閒散從容,看到了人類所共同追求的純美生活本質,同時也得到一個重要的啟示:文學藝術是經營出來的,烹調亦如是,幸福人生更不可能平白而得,它是認真經營之後的成果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5會員
1.3K內容數
英國哲人暨科學家培根說:「閱讀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書寫使人精確。」閱讀吸收新知之後,參與討論,腦力激盪,多元思考,還要養成寫作的習慣,才能夠更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星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長期居住三重的我只能推薦一攤小吃的話,當非中央蝦仁羹和赤肉飯莫屬。
位於天龍國城內衡陽路,鄰近捷運西門站,交通便利,地點很優。裝潢典雅,天井挑高,採光佳。家族餐聚其樂融融。
三重出現「㒭咖啡」(koon coffee)這樣頗有質感的小店,令人驚喜,而且是一口氣開了兩家,分別由雙胞胎的哥哥和弟弟各負責一間。 店名「㒭」看起來搞怪,一問之下得知,原來「㒭」即「昆」,指「昆仲」,親兄弟之意。
以前,總要過年才吃得到Q彈又帶韌性的「芡蕃薯粉」,這是真正的古早味。只是現在還懂得「芡蕃薯粉」的家庭應該不多了。
茶膳現代化,中西合璧,風味別具特色,疫情期間的小確幸。 期待下一次的歡聚!
到台灣各地旅遊,居民信仰中心的寺廟當為重要景點,而廟口通常會形成夜市,並且有當地最精采、可口的小吃攤,基隆廟口即為典型的例子。不過,廟口早市則較少,其中值得介紹的是只做白天生意的台北大稻埕「慈聖宮」早市。
如果長期居住三重的我只能推薦一攤小吃的話,當非中央蝦仁羹和赤肉飯莫屬。
位於天龍國城內衡陽路,鄰近捷運西門站,交通便利,地點很優。裝潢典雅,天井挑高,採光佳。家族餐聚其樂融融。
三重出現「㒭咖啡」(koon coffee)這樣頗有質感的小店,令人驚喜,而且是一口氣開了兩家,分別由雙胞胎的哥哥和弟弟各負責一間。 店名「㒭」看起來搞怪,一問之下得知,原來「㒭」即「昆」,指「昆仲」,親兄弟之意。
以前,總要過年才吃得到Q彈又帶韌性的「芡蕃薯粉」,這是真正的古早味。只是現在還懂得「芡蕃薯粉」的家庭應該不多了。
茶膳現代化,中西合璧,風味別具特色,疫情期間的小確幸。 期待下一次的歡聚!
到台灣各地旅遊,居民信仰中心的寺廟當為重要景點,而廟口通常會形成夜市,並且有當地最精采、可口的小吃攤,基隆廟口即為典型的例子。不過,廟口早市則較少,其中值得介紹的是只做白天生意的台北大稻埕「慈聖宮」早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近年來,台灣的出版社為因應或減少日本版權費的支出,熱衷投注於日文公版書(著名作家作品)的編譯,出現同一作家,出版社推出各自譯本的局面,這就給不諳日語的讀者多了比較譯本優劣的機會。在臺灣,北大路魯山人的藝術論並非主流讀物,其珍味食譜亦甚少出版,所以,出版社另闢蹊徑刊行他的美食王國圖譜,自然令美食家和日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林家素食位於臺南北區,提供多種素食選擇,包括飯、麵和火鍋。文章介紹了他們家的招牌菜蘿蔔糕和猴頭菇湯,以及對素食的一些感想。文章內容貼近生活,分享了一次美食體驗。
Thumbnail
說到食物,撇除掉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的目的之外,對你來說,是否還有其他的象徵意義存在?對作者來說,食物封存的是和至親之間的美好往昔,童年母親的台菜手藝、岳母經典的江浙菜色、太太融會世界各地的多元創新料理,這些味覺經驗,連繫的是無可替代的情感。復刻記憶中的菜色,流露而出的是作者對摯愛的無盡思念。
Thumbnail
《山家清供》原是林洪編寫的菜譜,林洪是泉州人,所以書中有不少閩菜的記載,維基上記載閩菜以鮮醇、香嫩、清淡為主,也重視刀工、講究作料,這也一一在書中有所體現,至於費勇這版本則是在原書上加譯加注,賦了更多意義的一部。
Thumbnail
放工晚飯後打書釘的日子,眨眼已過十多年,當時完全不懂下廚,只因獨居勉強學了點維生料理技。然而莊祖宜的文字於我,像在自己身旁留了一個位置給讀者,比肩看她眼中那個餐飲世界,原來書卷氣與提刀庖廚並無矛盾,由進入廚藝學校到在香港找到餐廳實習,還有背後推動這一切的攻讀人類學的身份,寫下了她的廚房裡的田野筆記。
Thumbnail
位在京都的雲月料亭,把美味放進了料理包中,簡單的工序放入電鍋中等待熟成,當米飯吸收了醬汁讓充滿乾貨香味的炊飯華麗登場。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蔣勳的《五行九宮—母親的料理時代》,帶出了食物的五行與人生哲學的感悟。大自然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以及對季節當季蔬果的感受。蔣勳通過與母親的生活點滴,表達了對生活的感悟和回憶。文章充滿了對童年的懷念和家庭生活的珍惜。
Thumbnail
學術界對於〔民國詩話〕的研究,向來偏於「個別詩話作者」的單一研究,或者偏向某些「特定議題」的討論;罕見到對於〔民國詩話〕既有微觀精細的研究,又作了宏觀全局的考察。林教授十幾年來,忙碌的教學和學術服務之外,付出巨大的心力,完成這部大著,不僅可以嘉惠後學,而且也是同領域學者不可不讀的最新成果。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近年來,台灣的出版社為因應或減少日本版權費的支出,熱衷投注於日文公版書(著名作家作品)的編譯,出現同一作家,出版社推出各自譯本的局面,這就給不諳日語的讀者多了比較譯本優劣的機會。在臺灣,北大路魯山人的藝術論並非主流讀物,其珍味食譜亦甚少出版,所以,出版社另闢蹊徑刊行他的美食王國圖譜,自然令美食家和日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林家素食位於臺南北區,提供多種素食選擇,包括飯、麵和火鍋。文章介紹了他們家的招牌菜蘿蔔糕和猴頭菇湯,以及對素食的一些感想。文章內容貼近生活,分享了一次美食體驗。
Thumbnail
說到食物,撇除掉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的目的之外,對你來說,是否還有其他的象徵意義存在?對作者來說,食物封存的是和至親之間的美好往昔,童年母親的台菜手藝、岳母經典的江浙菜色、太太融會世界各地的多元創新料理,這些味覺經驗,連繫的是無可替代的情感。復刻記憶中的菜色,流露而出的是作者對摯愛的無盡思念。
Thumbnail
《山家清供》原是林洪編寫的菜譜,林洪是泉州人,所以書中有不少閩菜的記載,維基上記載閩菜以鮮醇、香嫩、清淡為主,也重視刀工、講究作料,這也一一在書中有所體現,至於費勇這版本則是在原書上加譯加注,賦了更多意義的一部。
Thumbnail
放工晚飯後打書釘的日子,眨眼已過十多年,當時完全不懂下廚,只因獨居勉強學了點維生料理技。然而莊祖宜的文字於我,像在自己身旁留了一個位置給讀者,比肩看她眼中那個餐飲世界,原來書卷氣與提刀庖廚並無矛盾,由進入廚藝學校到在香港找到餐廳實習,還有背後推動這一切的攻讀人類學的身份,寫下了她的廚房裡的田野筆記。
Thumbnail
位在京都的雲月料亭,把美味放進了料理包中,簡單的工序放入電鍋中等待熟成,當米飯吸收了醬汁讓充滿乾貨香味的炊飯華麗登場。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蔣勳的《五行九宮—母親的料理時代》,帶出了食物的五行與人生哲學的感悟。大自然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以及對季節當季蔬果的感受。蔣勳通過與母親的生活點滴,表達了對生活的感悟和回憶。文章充滿了對童年的懷念和家庭生活的珍惜。
Thumbnail
學術界對於〔民國詩話〕的研究,向來偏於「個別詩話作者」的單一研究,或者偏向某些「特定議題」的討論;罕見到對於〔民國詩話〕既有微觀精細的研究,又作了宏觀全局的考察。林教授十幾年來,忙碌的教學和學術服務之外,付出巨大的心力,完成這部大著,不僅可以嘉惠後學,而且也是同領域學者不可不讀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