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不僅不是逃避,更是一種面對的方式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前陣子,終於輪到女兒們接種疫苗了!
打疫苗的那天,原本是我和太座都要陪她們去的,但因為臨時有學員要預約〔療癒〕,所以我們依照之前的經驗(相較於施打後的隔天,施打當天的反應還比較小),決定由我單獨陪女兒們前去。
我們提早抵達施打疫苗的體育館,便在附近的咖啡廳先坐一會兒;我輕鬆地翻閱起最近在研讀的書,但女兒們卻是坐立難安
在詢問過後,小女兒說出自己的擔憂:小時候曾有過氣喘,COVID-19又是會有與呼吸道相關的症狀,害怕若是有副作用,她會很不舒服。在查詢相關資料和一陣安撫後,小女兒有比較放鬆⋯⋯但卻放大了大女兒的焦躁。
我:妳還好嗎?
大女兒:⋯⋯ ⋯⋯(紅了眼眶
我:要說說嗎?
大女兒:我知道媽媽不來也沒關係!但我真的很希望她可以在⋯⋯(濃濃鼻音
我:是因為這個啊?(驚訝
大女兒:我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對於「媽媽不能來」感到生氣
我:但是媽媽不能來,是因為我們覺得~妳們最需要照顧的時間,是回家之後啊!
大女兒:⋯⋯ ⋯⋯(低下頭
順著大女兒的沈默,我安靜下來,讓大女兒好好地感覺自己的情緒,也檢視一下自己的內在;因為我的心裡微微升起了「因為做了這個『讓大女兒生氣』的決定,於是自責」的反應⋯⋯迅速地整理好自己,再次專注於全然的陪伴。

👆 步驟❶當前事件與反射性情緒/🧠 觸動到情緒中心:杏仁核


👇 步驟❷回溯原生家庭的初始事件/🧠 與大腦裡的海馬迴合作

安靜片刻之後,大女兒娓娓說起兒時打針的經驗。
在大女兒四歲時,爸爸和媽媽離婚了;然後,又因為爸爸堅持不將監護權給媽媽,以及無法獨力照料她和妹妹,於是大女兒便開啟了「與爺爺、奶奶、爸爸、叔叔、姑姑和姑姑的兩個女兒」的大家庭生活。
和過去、在媽媽身邊的愛的教養模式不同,在爸爸身邊,基本上就是繼續奶奶的傳統打罵教育;而理應撐起保護傘的爸爸,卻總是袖手旁觀。
上幼稚園之後,總有要打預防針的時候。
而那個時候,媽媽已經不在身邊,而陪在女兒們身邊的爸爸,一樣冷眼;從小就怕痛的大女兒,看到妹妹掙扎著不想進去診間,然後又聽到妹妹在診間裡嚎啕大哭。
但是,被嚇壞的她,不敢哭。
因為爸爸在冷眼旁觀後,還出聲譏諷;除了嘲笑妹妹的害怕,還稱讚她強硬假裝出來的「勇敢」⋯⋯在雙重的壓力下,眼淚被硬生生逼退
那個情況下,大女兒特別想媽媽。
我:很不舒服吧?明明很害怕,但卻不能表現出來!
大女兒:當然!小孩就是會害怕啊⋯⋯為什麼不能害怕?(氣憤
我:可以害怕⋯⋯要去面對新的事物,害怕是正常的!
大女兒:但爸爸就很討厭我哭!一種「哭=發生不好的事情」的感覺。

我:像在抱怨他沒有把妳照顧好?

大女兒:對!!!(大表贊同

我:如果當時是媽媽在妳身邊,她會安慰妳、讓妳哭⋯⋯或許就不會那麼害怕了?
大女兒:是啊!應該會是這樣⋯⋯
聊著⋯⋯我們得出了「面對未知且害怕的事物,哭是再正常不過的情緒反應。而且,哭並不等同於『逃避』;相反的,在正常的情緒釋放之後,我們會擁有面對的力量」的結論。

👆 步驟❸釋放舊有情緒/🧠 整合右腦的情感和左腦的邏輯


我:那妳會怕(等一下要打疫苗)嗎?
大女兒:現在感覺沒那麼恐怖了⋯⋯
慢慢地,時鐘上的分針,來到施打疫苗的時間。跟著志工的引導,女兒們順利地打完疫苗;然後,我們在經過疫苗施打站旁的動物園時,悠閒地看了一下猴子,哈
到家後,太座的〔療癒〕剛好結束。
我:大女兒在生氣喔⋯⋯因為妳沒有陪她們去!(開玩笑
太座:喔⋯⋯真的嗎?(緊張
大女兒:妳聽他在那邊亂講!我剛剛是有療癒~「打針,妳不在,我很難過」的事;而且,重點是「不能害怕」啦!我們剛剛在說⋯⋯
太座:我去煮飯給妳們吃;妳過來陪我,順便講給我聽⋯⋯
就這樣,已經十七歲、比媽媽還高的大女兒,像個小小孩一樣,蹦蹦跳跳地跟著太座的屁股,進了廚房⋯⋯嘴裡也不停歇地繼續說著話,笑壞我了!

👆 步驟❹用新認知取代舊定義/🧠 用進廢退的神經可塑性


過了幾天,大女兒又碰到一件「不能害怕」的事。
十月中,新的紀錄片培訓營開跑了!更在第一次上課時,便讓學員與已經找好的拍攝對象配對⋯⋯而大女兒和另外兩位學員組成一個團隊,而她自告奮勇擔任導演。但拜訪過拍攝對象後,找不到切入點的她,緊張了起來。
為了消滅這股抑止不了的緊張,她埋頭深掘拍攝對象的相關資料;而我察覺到了她的緊張。
細問之下⋯⋯原來,這雖然不是她第一次拍攝紀錄片,但卻是第一次有團隊;並且因著擔任導演,需要提前將影片結構企劃、分鏡圖⋯⋯和團隊進行溝通。
大女兒害怕會做不好。
我:可以先害怕一下的⋯⋯畢竟,這又是一個新的事情!
大女兒:喔!對捏!我忘記了!
說到這兒,大女兒起身離開電腦前,跑回房間、關上門⋯⋯過了約莫半小時,她神清氣爽地走出房門。
大女兒:我怕完了!反正都是新的事情,就是盡全力去試試看⋯⋯
我:嗯嗯⋯⋯是啊!(微笑

👆 步驟❺用新的自我認知創造新體驗

🧠 前額葉皮質:對事件擁有新理解

「內在小孩轉大人」將書寫在生活中和內在小孩扯上邊的事,可能是我自己的事,發生在我和太座之間、或是與孩子之間;也可能是孩子的事,發生在和我們之間或與同儕之間。總之,包羅萬象因為「從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抽絲剝繭之後找到引發不舒服感受的源頭」的這檔事,真的太好玩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的天性是融入群體,被說「自私」,會有被排擠的感覺,而我們都會極力地避免感受這種痛苦,特別是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更會竭盡所能地去融入「家」這個群體,即便那會讓我們失去自我。
我是如何建構出「生活中,如果一再發生引發相同負面情緒的事件時,那就是需要療癒了!」的理解的呢?
單親媽媽:我的母親總說~他不講話,總比打你們好吧?雖然是這麼說沒錯⋯⋯但我還是覺得哪裡怪怪的(紅了眼眶
「我真的不知道怎麼樣才算是有把自己照顧好?⋯⋯我好像做什麼都不對⋯⋯」這位體重急速上升、身形跑樣的二寶媽,瞬間泣不成聲。
「我很擔心『兒子不喜歡閱讀』;就像你說的那樣:書是重要的學習資源,不喜歡看書的話⋯⋯不閱讀的話,孩子要怎麼自主學習?總之,就是很麻煩啦!」這位媽媽急匆匆地說著。 而這也充分地展現出,在「不閱讀」的背後,還有更深一層、需要去化解的憂慮。
「我沒有聽,不代表我遺棄了她;而大女兒現在也需要練習『透過和自己對話,成為理解自己的人』啊!」我因為找到完美整合「感受和行動」的詮釋而感到安在。
人的天性是融入群體,被說「自私」,會有被排擠的感覺,而我們都會極力地避免感受這種痛苦,特別是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更會竭盡所能地去融入「家」這個群體,即便那會讓我們失去自我。
我是如何建構出「生活中,如果一再發生引發相同負面情緒的事件時,那就是需要療癒了!」的理解的呢?
單親媽媽:我的母親總說~他不講話,總比打你們好吧?雖然是這麼說沒錯⋯⋯但我還是覺得哪裡怪怪的(紅了眼眶
「我真的不知道怎麼樣才算是有把自己照顧好?⋯⋯我好像做什麼都不對⋯⋯」這位體重急速上升、身形跑樣的二寶媽,瞬間泣不成聲。
「我很擔心『兒子不喜歡閱讀』;就像你說的那樣:書是重要的學習資源,不喜歡看書的話⋯⋯不閱讀的話,孩子要怎麼自主學習?總之,就是很麻煩啦!」這位媽媽急匆匆地說著。 而這也充分地展現出,在「不閱讀」的背後,還有更深一層、需要去化解的憂慮。
「我沒有聽,不代表我遺棄了她;而大女兒現在也需要練習『透過和自己對話,成為理解自己的人』啊!」我因為找到完美整合「感受和行動」的詮釋而感到安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終於在倒數第二天晚上 她媽媽才和我說 她大女兒在上學期某天晚上念了一篇自己寫的文章給她聽 內容是,她準備好如何自殺了 跳樓死相太慘, 所以她已經開始作計畫要如何蒐集安眠藥,如何美美的死去....
以前的她世界很小,總圍繞的父母;現在的她世界寬廣,充滿了驚奇與樂趣,該學習信任,放手讓她盡情探索了!
姊姊的事情看似告一段落,但我還是非常抗拒帶小孩回娘家。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今天帶M去做六個月健康檢查。 M和S一樣從小都是頭好壯壯型。唯一看似不一樣的是打完疫苗後哭泣的程度。 S小時候打疫苗完,總是哭不過三秒;而M則是先哭倒長城後再加碼小媳婦啜泣。 折騰了一番後M上車後唉了幾聲就立馬昏睡去了。而也剛好到了接S下課的時間。 接到S後,我在上車前就跟她說妹妹今天打了四
Thumbnail
孩子從學校帶回了讀本《媽媽不哭不哭》,但,媽媽為什麼不能哭呢?
我與媽媽越來越疏遠,我開始害怕她,在他面前我變得小心謹慎。 可儘管如此,我依然每天被毒打,每天我都害怕著他,而他卻以各種理由將我困在不到兩坪的房間凌虐我。「我到底做錯什麼?」我凝望著鏡子裡全身傷痕的自己,那淚痕已經乾在我的臉上,我每天每有一刻安的下心,吃的下飯。 在我哥、我姊還是國中的那陣子,每
Thumbnail
你有沒有發現,生活中有一類人,聽他說話就是滿口「悲慘世界」只要開口,說的內容都是一些極度倒楣或是讓他充滿擔心的事情。 這個過年,我最勇敢的事就是直接跟我媽說我不想再聽了。我從國小開始接受媽媽所有的負面情緒,她因爲無人可講,把對哥哥姊姊和爸爸的擔心與不愉快全對一個根本沒有長大的小孩傾訴。
Thumbnail
在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去了一趟商場經過母嬰店的時候百感交集,那是我內心渴望但又害怕的面向。我想靠近孩子,但又害怕自己與孩子處不來。我渴望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早日在地球相見,可我現在感受到的全是恐懼、我童年的恐懼,那個我靠近不了自己的恐懼...
Thumbnail
終於在倒數第二天晚上 她媽媽才和我說 她大女兒在上學期某天晚上念了一篇自己寫的文章給她聽 內容是,她準備好如何自殺了 跳樓死相太慘, 所以她已經開始作計畫要如何蒐集安眠藥,如何美美的死去....
以前的她世界很小,總圍繞的父母;現在的她世界寬廣,充滿了驚奇與樂趣,該學習信任,放手讓她盡情探索了!
姊姊的事情看似告一段落,但我還是非常抗拒帶小孩回娘家。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今天帶M去做六個月健康檢查。 M和S一樣從小都是頭好壯壯型。唯一看似不一樣的是打完疫苗後哭泣的程度。 S小時候打疫苗完,總是哭不過三秒;而M則是先哭倒長城後再加碼小媳婦啜泣。 折騰了一番後M上車後唉了幾聲就立馬昏睡去了。而也剛好到了接S下課的時間。 接到S後,我在上車前就跟她說妹妹今天打了四
Thumbnail
孩子從學校帶回了讀本《媽媽不哭不哭》,但,媽媽為什麼不能哭呢?
我與媽媽越來越疏遠,我開始害怕她,在他面前我變得小心謹慎。 可儘管如此,我依然每天被毒打,每天我都害怕著他,而他卻以各種理由將我困在不到兩坪的房間凌虐我。「我到底做錯什麼?」我凝望著鏡子裡全身傷痕的自己,那淚痕已經乾在我的臉上,我每天每有一刻安的下心,吃的下飯。 在我哥、我姊還是國中的那陣子,每
Thumbnail
你有沒有發現,生活中有一類人,聽他說話就是滿口「悲慘世界」只要開口,說的內容都是一些極度倒楣或是讓他充滿擔心的事情。 這個過年,我最勇敢的事就是直接跟我媽說我不想再聽了。我從國小開始接受媽媽所有的負面情緒,她因爲無人可講,把對哥哥姊姊和爸爸的擔心與不愉快全對一個根本沒有長大的小孩傾訴。
Thumbnail
在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去了一趟商場經過母嬰店的時候百感交集,那是我內心渴望但又害怕的面向。我想靠近孩子,但又害怕自己與孩子處不來。我渴望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早日在地球相見,可我現在感受到的全是恐懼、我童年的恐懼,那個我靠近不了自己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