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書寫裡,那個「我」無處不在,但它也處處不在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二月小小線上讀書會選書
報名:https://www.beclass.com/rid=26488d661e69eaa736a5
惡托邦記:核城市到鐵鏽帶,未忘之地的歷史/凱特.布朗/遠足
大部分時候我們閱讀歷史類的書時,會感到疏離。這種疏離感是很正常的,但它不完全是由於「事件」距離我們遙遠而無法感同身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歷史學家將自我從這樣的書寫裡儘量抹去——即便任何的歷史書寫都帶著歷史學家的主觀性,但讓這個痕跡消失、從中「過濾」出的客觀書寫,也是歷史學家的工作。歷史書寫裡,那個「我」無處不在,但它也處處不在。我沒有想過,我會在這樣的一本書裡,與這個反思相遇:倘若,歷史學家並不在場,那麼,我們如何相信你所述之事為真?倘若歷史學家在場,為何他們要將自己在場的痕跡隱去?
「在這裡,在本書的首章中,我犯了兩個大錯,我違反史學界的默契:敘事必須不偏不倚且超然,必須以第三人稱的角度描述。
承認自己在現場有什麼不對?有個觀念一直困擾著我,一般認為在進行學術寫作時若提到自己,這是一種不專業或過於瑣細的表現,也會讓一個人 的作品充滿贅詞——「我們不會做的事。」這個問題讓我苦惱很久:一個追求可驗證事實的學科,當學者在研究與書寫時,如果從未親臨現場,憑什麼 相信發生的事情為真?」(頁三一)。
你說,總不可能回到好幾百年前的時空,「見證」那裡所發生的事啊?然而,文獻,僅只是歷史之間的其中一樣資料,凱特.布朗延續了唐娜.哈拉維(Donna Haraway)的反思(或反駁),傳統的歷史敘事方法,哈拉維將之稱為「上帝的戲法」,此種仿若客觀、第三人稱敘事的模式,掩蓋寫作者植根於時空的事實(頁三二)。
有鑑於此,布朗將歷史最重要的因素——「地方」提出。亦即,歷史並不是架空於時間裡,它乃是存在於「地方」之事。《惡托邦記》較之傳統的歷史書寫,布朗的主觀性會帶動、影響讀者的閱讀,有時是跟著一起思考,有時是難過、反抗,或者心中會隱著某些微刺感,因此,當你跟著一起進入這些「被抹去之地」、「無名之地」,成為歷史上某種「下落不明」之地時,你也會跟著浮現許多情緒。
不過,由於近年開始出現「災難觀光」(或黑暗觀光)一詞,雖然布朗在自序裡如此自嘲,但此書遠遠超過了淺層的觀光旅遊書——它是非典型、完完全全的歷史書寫,她所深入的有些地方、有些事件你或許知道,譬如車諾比爾,但更多可能是你曾經閱讀過相關歷史斷片,但你從未曾讀過有歷史學家「親臨」之處,譬如,日裔美國人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被美國政府驅離、監禁,將來不及帶走的所有物什,擺放在西雅圖「巴拿馬飯店」地下室——五十年來,絕少有人有機會踏進那個場所;或是哈薩克,最近的國際新聞頭條。或是進入哈薩克第一大城的阿拉木圖,在那裡有一個被流放波蘭裔蘇聯居民屯墾區——光是這個名稱,就足以顯示住在這裡的移民來歷有多麽曲折。他們的祖先是住在烏克蘭的波蘭人,一九三〇年代被流放於此,蘇聯已垮,那麼,這群人是誰?
布朗在臺灣的前一本書是《鈽托邦:失去選擇的幸福與核子競賽下的世界墳場》,追溯的是美蘇核子武器競賽下,用以製造鈽的的人造城市。冷戰已去,但核足跡並未消逝;它們不只留在官方檔案裡,它們也留在當地的土壤、河川、曾經在那裡工作的人們的身體裡。《惡托邦記》裡有不少篇是進入蘇聯、烏克蘭以及哈薩克繼續探究核足跡的紀錄,然而,觸動我極深的應該是布朗站在這些地方,將歷史拉進自己身體裡時的那份勇氣——而那不是死去的、冰冷的歷史,那是一個個還活生生的人,深受這些歷史所傷的人們的處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9會員
218內容數
每月,小小會精選一定量的選書,直送到選書成員的信箱裡。有不好朋友好奇,除此之外,要如何可以讀得到這些選書呢?除了選書之外,有時沙貓貓也會想要跟大家聊聊關於選書、閱讀的種種。在網路時代,是否你感覺到自己的閱讀其實變得越來越侷限呢?由書店老闆親選每月各類不同新書,一舉突破閱讀同溫層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再如何立意良好的社福制度,如果「不知道其存在」的人們比例過高、或者申請的門檻過高、過於複雜,那麼遑論透過這些制度能夠拯救亟待援助的母親與嬰兒。 閱讀這本書的同時,我腦海裡總是會浮現那些偶爾被披露的未成年生產,或者隱藏於某些角落、獨力、毫無任何幫助生下孩子的女性們。
日本人是如何根據現場「空氣」來決定做/不做一件事情的。這些事,從大事政治面、戰爭決策,到媒體報導、公司決策等等,都會深受「空氣」的影響。這種不可違背的「空氣」、無視於眼前的科學論證,也要做出違背於諸多證據以服從的「空氣」,已經上升到宗教的絕對性地位
這個病症並不容易辨識——因為它不是一夕之間就讓一個「正常人」「變了」一個人,而是有階段性的過程,一開始有一些徵兆,包括病患本人可能都無法理解在自身身上發生的事,然後逐漸地,會隨著用藥、進出精神病院的情況而加速惡化。
「地景」,是文化地理學的核心主題,如果對人文社科類領域的書籍感興趣,人文地理學是不能錯過的一支——它不僅與我們生活的空間有關,其理論與視野也經常會移入許多的領域:藝術、文學、哲學、環境議題甚至政治政策裡。由於它與其他領域之間所造就的多面觸角,也使得文化地理學的相關書籍讀起來異常地令人備感喜悅。
為什麼現在幾乎看不到身障者在勞動市場裡的存在呢?甚至得特別成立一個機構、商店,他們才得以有工作、拿到薪資。或許有些讀者會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不就是應該這樣子的嗎?
*什麼時候你會需要這本書? # 對自身所處的階級無感,或自卑/自豪 # 想了解臺灣經濟起飛時期的勞動階級 # 想知道如何寫父親的故事
再如何立意良好的社福制度,如果「不知道其存在」的人們比例過高、或者申請的門檻過高、過於複雜,那麼遑論透過這些制度能夠拯救亟待援助的母親與嬰兒。 閱讀這本書的同時,我腦海裡總是會浮現那些偶爾被披露的未成年生產,或者隱藏於某些角落、獨力、毫無任何幫助生下孩子的女性們。
日本人是如何根據現場「空氣」來決定做/不做一件事情的。這些事,從大事政治面、戰爭決策,到媒體報導、公司決策等等,都會深受「空氣」的影響。這種不可違背的「空氣」、無視於眼前的科學論證,也要做出違背於諸多證據以服從的「空氣」,已經上升到宗教的絕對性地位
這個病症並不容易辨識——因為它不是一夕之間就讓一個「正常人」「變了」一個人,而是有階段性的過程,一開始有一些徵兆,包括病患本人可能都無法理解在自身身上發生的事,然後逐漸地,會隨著用藥、進出精神病院的情況而加速惡化。
「地景」,是文化地理學的核心主題,如果對人文社科類領域的書籍感興趣,人文地理學是不能錯過的一支——它不僅與我們生活的空間有關,其理論與視野也經常會移入許多的領域:藝術、文學、哲學、環境議題甚至政治政策裡。由於它與其他領域之間所造就的多面觸角,也使得文化地理學的相關書籍讀起來異常地令人備感喜悅。
為什麼現在幾乎看不到身障者在勞動市場裡的存在呢?甚至得特別成立一個機構、商店,他們才得以有工作、拿到薪資。或許有些讀者會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不就是應該這樣子的嗎?
*什麼時候你會需要這本書? # 對自身所處的階級無感,或自卑/自豪 # 想了解臺灣經濟起飛時期的勞動階級 # 想知道如何寫父親的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我們不只是「找到佚失的計畫」將它撿起來做,而是當我們看見人的歷史、身體的歷史與物質的歷史時,我們發現我們處於的是受壓迫者的歷史。在神學世俗化的過程中,受壓迫者從猶太人、古代奴隸擴展或轉化為了無產階級。但敵人一直還在,人始終在受苦,所以馬克思主義者高喊解放、所以班雅明必須認真考慮救贖問題。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Thumbnail
如果悔恨遺憾可以改寫,如果美好回憶可以倒帶體驗,此刻正在經歷喜怒哀樂的你,難道不是記憶的玩物?
  當然,我們不能消抹掉歷史,不能消抹掉那些確實發生過、甚至仍在發生的苦痛。但我們可以不去把它納入所謂的歷史進程當中。我們需要嚴格地去指出,那些事情不是我們通往更好世界的必經之路。沒有人應該要為了更好的世界被以那樣的方式犧牲。大屠殺不可能--或者說不可以在歷史裡面得到證成/稱義。
Thumbnail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
Thumbnail
時空:架空未來歷史 當前世界的背景故事(世界觀)為何?:與現代相同。部分地區為高科技。 故事在什麼地方進行?: 架空的國際化。地理差不多以現代相同。 戰後氣候與社會現象: 在2125年間,氣候因大戰過後造成極度變遷,天災頻頻、颶風暴雨、地震海嘯、地層遷移、陸地下陷、紫外線塵爆、冰雹焰風等..
接著國峰展開一連串探勘研究,小雅則是一路跟著,也有些男生一起協助,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乍看之下是一片草原,其實草原之下竟暗藏城市遺址,端看那些遺址不難發現就是屬於人類高科技下的產物,現在國峰來到一處遺址,這裡發現一本書,很有意思的是這是自己寫的,就好像是故意留下那樣。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
Thumbnail
《遊牧的歷史》是本突破的書,揭露人類歷史我們讀不到的另一半,從「移居者」角度出發,開啟全新的歷史故事。通過大量故事來還原古代人的生活樣貌,去了解原來神話不只是幻想,而是展現當時人類如何理解他們所看見的世界。本書也適合對環保、宗教、種族議題感興趣的人閱讀,透過不同的價值觀來剖析現今人類所遇到的問題。
將個人存在過的世界梳理,總是一件太遲的事。吊詭在於,如果沒有後見之明的眼光,也無法將事物安頓。安頓不僅是空間的歸位,也是時間的。必須以遲來者的姿態,接收來自於過去投向未來的眼光,才能明白當年眼底所見到的可能風景。這樣的程序,我喜歡以一個平凡的詞彙命名:認識。 認識永遠是重新認識,是真正的認識。總在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我們不只是「找到佚失的計畫」將它撿起來做,而是當我們看見人的歷史、身體的歷史與物質的歷史時,我們發現我們處於的是受壓迫者的歷史。在神學世俗化的過程中,受壓迫者從猶太人、古代奴隸擴展或轉化為了無產階級。但敵人一直還在,人始終在受苦,所以馬克思主義者高喊解放、所以班雅明必須認真考慮救贖問題。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Thumbnail
如果悔恨遺憾可以改寫,如果美好回憶可以倒帶體驗,此刻正在經歷喜怒哀樂的你,難道不是記憶的玩物?
  當然,我們不能消抹掉歷史,不能消抹掉那些確實發生過、甚至仍在發生的苦痛。但我們可以不去把它納入所謂的歷史進程當中。我們需要嚴格地去指出,那些事情不是我們通往更好世界的必經之路。沒有人應該要為了更好的世界被以那樣的方式犧牲。大屠殺不可能--或者說不可以在歷史裡面得到證成/稱義。
Thumbnail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
Thumbnail
時空:架空未來歷史 當前世界的背景故事(世界觀)為何?:與現代相同。部分地區為高科技。 故事在什麼地方進行?: 架空的國際化。地理差不多以現代相同。 戰後氣候與社會現象: 在2125年間,氣候因大戰過後造成極度變遷,天災頻頻、颶風暴雨、地震海嘯、地層遷移、陸地下陷、紫外線塵爆、冰雹焰風等..
接著國峰展開一連串探勘研究,小雅則是一路跟著,也有些男生一起協助,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乍看之下是一片草原,其實草原之下竟暗藏城市遺址,端看那些遺址不難發現就是屬於人類高科技下的產物,現在國峰來到一處遺址,這裡發現一本書,很有意思的是這是自己寫的,就好像是故意留下那樣。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
Thumbnail
《遊牧的歷史》是本突破的書,揭露人類歷史我們讀不到的另一半,從「移居者」角度出發,開啟全新的歷史故事。通過大量故事來還原古代人的生活樣貌,去了解原來神話不只是幻想,而是展現當時人類如何理解他們所看見的世界。本書也適合對環保、宗教、種族議題感興趣的人閱讀,透過不同的價值觀來剖析現今人類所遇到的問題。
將個人存在過的世界梳理,總是一件太遲的事。吊詭在於,如果沒有後見之明的眼光,也無法將事物安頓。安頓不僅是空間的歸位,也是時間的。必須以遲來者的姿態,接收來自於過去投向未來的眼光,才能明白當年眼底所見到的可能風景。這樣的程序,我喜歡以一個平凡的詞彙命名:認識。 認識永遠是重新認識,是真正的認識。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