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家人或伴侶,我們都是想要互相關心的,但是卻又常常因為情緒一上來,就容易著急、總想著要趕快解決問題。想好好對話的心,最後都變成雙方只是在據理力爭自己的觀點。變成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的指責姿態。
三月二十二日的讀書會,我自告奮勇想當當天的案例,藉由「別人稱讚我我覺得很彆扭」這個困擾我很久的感受,去「走冰山」。希望藉由帶領老師的引導與夥伴們的陪伴,可以一探究竟內心深處的渴望、自我究竟是什麼?究竟,為什麼我總是對於他人的稱讚感到彆扭呢?
結果,迎面而來一個又一個拋出的問句,不是將我帶往更深處的探索,而是每一次我的回答,都是一個不同的既有觀點,而一個觀點,其實都各自代表著一座冰山。才分享五分鐘,我就開始覺得有些荒謬,怪的是,我以為很多問題我想的夠透徹了、釋懷了,殊不知,它們一直待存在在每個問題的癥結點上,不斷的盤縱交錯,不斷的鑲嵌。
分享到「努力」這個話題的時候,腦海有一個跑過去的畫面是幼稚園的自己,站在家裡一樓的樓梯前默默整理書包、等著下樓的爸媽簽聯絡簿。爸媽從結婚、創業、養兒育女的過程非常艱辛,而我也總想做懂事、貼心的孩子,不想造成大人們額外的負擔,所以我聽話、我察言觀色,我小心翼翼的反覆確認該做的是不是都做好了?我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可是只要有一次疏漏了,就會被碎念一番,被教訓不上心。
腦海裡那位默默收著書包的幼稚園小女孩,看起來似乎不太開心,好似壓抑著什麼情緒。而當此刻的我決定心疼那位幼稚園小女孩時,我落下了眼淚,於是,我決定照著《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裡的一個橋段,試著擁抱過去的自己,並且告訴她:「辛苦妳了,謝謝妳這麼努力」。眼淚再度留下。《這不是你的錯》一書提及:「當時的我們確實只是個孩子,無法決定太多、無法掌握太多,很多事不是我們的錯,要記得憐惜自己。」
第一次的眼淚是委屈,第二次的眼淚,則是心疼與和解。
接著,腦海裡的畫面又跳轉到高一時穿著制服的自己,在客廳沙發上等著晚歸的爸爸,決定鼓起勇氣跟他說:「我喜歡畫畫」。
因為那時在學校社團參加了美術社,雖然只是因為個性比較大方,就當上了社長,卻也因為這個身份,我與老師的互動較頻繁,我會問問題、多交一些練習作業,老師會稱讚我、和我討論一些選擇大學校系的方向,我也因此覺得很有成就感。
懸著忐忑不安的心,爸爸終於回來了,對話中我忘了我說了什麼、也忘了爸爸說了什麼,但是我記得他的樣子很生氣、很著急、很苦惱,並且在談話的最後,他丟了一句:「成就感是自己給自己的」,隨後丟下非常挫折的我。其實我要的,只是爸爸的肯定。
或許是因爲高中的那個女孩,我對於他人的讚賞開始感到彆扭,我害怕透過別人來肯定自己,因為,成就感是自己給自己的。
我知道我有努力過,但其實沒有「夠努力」,足夠的意思是「自知」和「取捨」。或許是因為幼稚園的那個小女孩,我開始害怕努力,也開始用不努力來迴避自己的無能為力。
帶領老師給了我如下的回應:
老實說,這個回應,在看了第七遍、第八遍,其中又間隔兩個小時音樂會的時間,我才慢慢思索出一些端倪。
然而,開頭的「看見予晞是如此聽爸爸話的孩子」,當時我在小吃店吃著午餐,正準備收拾起身,不料眼瞼崩不住圓滾的水珠,又潸然淚下。也好,哭一哭比較不會失眠。
基於「成就感是自己給自己的」這個觀點,「別人的肯定」對我來說像是不能相信的場面話,因為「我」才是至始至終都還沒肯定過自己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