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一 00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4.4.25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聖賢之學,固非一日之具。
日不足,繼之以夜,積之歲月,自然可成。
故曰:學以聚之,問以辯之。斯言學非辯問,無以發明。
今學者所至,罕有發一言問辯於人者,
不知將何以裨助性地,成日新之益乎?」
【演蓮法師譯文】
明教大師說:
「聖賢的學問修養,本不是一天就能具辦的。
設使白天學習不夠,晚上仍繼續用功,這樣學之不倦,
持之以恆,日久歲深,不斷積累,則聖賢的至學自然可以成就。
所以《易經》上說:『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
這也就是說:學習知識不可得少為足,有不懂的地方,就應該虛心向人請教,請教過了,還要自己加以思考領會。若非這樣,則難以發明聖賢的至理。
可是現在的學者稍有點兒學問,便自命不凡,
他們所到之處,很少肯虛心去向別人請教一句話。
我真不知他們將如何去開啟自性心地上的智慧,
而使自己的學問修養有日新又新的進步呢?」
良因贊曰
良因贊曰:
古人解釋何謂學問?即是「學以聚之,問以辯之」。
也就是透過善知識的指引,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
才是真正有本之學,而非自我主張。
立足於此,接著就是數十年如一日的「篤行」功夫了。
倘若不依師學,或者學而不問,自我主張;
或以念佛為避懶偷安的藉口,
恐怕到後來,也只是自欺欺人罷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003 良因法師 法談《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良因曰: 或許初學者,對於「求其至圓至頓,最簡最易,契理契機,即修即性.....」這段話,沒有甚麼感覺。但是當我們學過《法華》、《楞嚴》等大教,再閱讀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的稱性發揮,這時就會有深刻的覺受了,也會對佛陀施設淨土法門的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02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一 祖堂幽棲寺丁亥除夕普說 若真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聽經,聽經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參禪,參禪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營福,營福亦必悟道。 專修一法亦悟道。互相助成亦悟道。 以因地真正故也 諸昆仲欲複本來面目,須破我法二執,欲破我法
良因法師主講淨律佛學院 關於課程的部分,我今天算了一下,大概以後每個禮拜都要講三堂課,才能夠把《小止觀》講完。但講三堂課的前提是:不能夠每堂課都像我剛才發揮那麼多了;發揮那麼多,這樣也講不完。 好,我們再來看論文。剛剛狂跟愚都介紹過了。 下一段: 狂愚的過患,就過患的相狀小有不同。 看第二頁: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01 《密勒日巴大師傳》談注意緣起 密勒日巴: 「我向上師頂禮,把買來的大銅燈供養給上師。上師手裡拿著銅燈,閉著眼默思了一會兒,不禁流下淚來。他很歡喜、很感動的說道:『緣起太好了!這是供養大梵學者那諾巴上師的。』 你用空缽來供養我,表示將來在你修行的時候,會有食物困難,遭受饑餓的
以前我師父就跟我們說,一天當中行解二門,行七解三。行門要占百分之七十,解門占百分之三十。因為如果沒有行門的這種堪能性的時候,第一個你聽的經沒有辦法攝持;第二個,聽久了你能夠攝持一點道理,但是有可能產生錯解。就像這個世間的,我們講個比較明顯的例子,像世間的做學術研究的人,他對佛法有興趣,他做學術的佛法
如果心一直往外耗損的時候,心就很難定下來。同時表現在外就是常常忘東忘西,這個忘記、那個忘記,這個就是平常心光外泄,習慣了。就算沒有攀緣外境,也是在裡面想東想西,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想了一大堆。所以你能夠修止的話,第一個愛——能夠珍愛你的心識,讓你的心能夠得到徹底的休息。
《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003 良因法師 法談《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良因曰: 或許初學者,對於「求其至圓至頓,最簡最易,契理契機,即修即性.....」這段話,沒有甚麼感覺。但是當我們學過《法華》、《楞嚴》等大教,再閱讀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的稱性發揮,這時就會有深刻的覺受了,也會對佛陀施設淨土法門的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02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一 祖堂幽棲寺丁亥除夕普說 若真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聽經,聽經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參禪,參禪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營福,營福亦必悟道。 專修一法亦悟道。互相助成亦悟道。 以因地真正故也 諸昆仲欲複本來面目,須破我法二執,欲破我法
良因法師主講淨律佛學院 關於課程的部分,我今天算了一下,大概以後每個禮拜都要講三堂課,才能夠把《小止觀》講完。但講三堂課的前提是:不能夠每堂課都像我剛才發揮那麼多了;發揮那麼多,這樣也講不完。 好,我們再來看論文。剛剛狂跟愚都介紹過了。 下一段: 狂愚的過患,就過患的相狀小有不同。 看第二頁: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01 《密勒日巴大師傳》談注意緣起 密勒日巴: 「我向上師頂禮,把買來的大銅燈供養給上師。上師手裡拿著銅燈,閉著眼默思了一會兒,不禁流下淚來。他很歡喜、很感動的說道:『緣起太好了!這是供養大梵學者那諾巴上師的。』 你用空缽來供養我,表示將來在你修行的時候,會有食物困難,遭受饑餓的
以前我師父就跟我們說,一天當中行解二門,行七解三。行門要占百分之七十,解門占百分之三十。因為如果沒有行門的這種堪能性的時候,第一個你聽的經沒有辦法攝持;第二個,聽久了你能夠攝持一點道理,但是有可能產生錯解。就像這個世間的,我們講個比較明顯的例子,像世間的做學術研究的人,他對佛法有興趣,他做學術的佛法
如果心一直往外耗損的時候,心就很難定下來。同時表現在外就是常常忘東忘西,這個忘記、那個忘記,這個就是平常心光外泄,習慣了。就算沒有攀緣外境,也是在裡面想東想西,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想了一大堆。所以你能夠修止的話,第一個愛——能夠珍愛你的心識,讓你的心能夠得到徹底的休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所以,如果只是記問之學,這只不過是世俗的「生得慧」而已;必須深信因果,能對於三寶、四諦、緣起、無我、聖道這些佛法確信不疑,而引發趣向解脫的決心,這才是佛教所說的「聞所成慧」。 在經論裡面有提到:「如果沒有清淨的信,只有一般的知識,這樣子有智無信,是增長邪見;而有信無智,是增長愚癡。」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Thumbnail
讀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談到當時學者「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他又在《日知錄》說:「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意思是學者們完全不管明末時候天下大亂,人民流離失所、戰火連天,每天只會講心性之學,談什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玄學。
Thumbnail
什麼是『根基深厚』呢?其實很難說明,對於未求道的人,我們不需要知道他的根基如何,但是如果他答應求道後,他的根基就不凡了,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根基也不能用一年級或四年級來判別,例如:一年級的陳兄,念念之間都想渡他的同學,時常找人來給後學成全,並且開釋道義,已經渡了7人求道
Thumbnail
《經莊嚴論》云:「聞後具智慧,若謗所聞法現種種身相,愚者為何作。」聽聞正法以後會生出智慧,但是你又去謗毀、否定正法,還現種種的身相,這就是真的是愚痴至極的人。我們凡夫眾生,在學佛修行的人要特別小心,不小心沾上這些惡業因果,有的時候長劫都在受報自己都不知道。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所以,如果只是記問之學,這只不過是世俗的「生得慧」而已;必須深信因果,能對於三寶、四諦、緣起、無我、聖道這些佛法確信不疑,而引發趣向解脫的決心,這才是佛教所說的「聞所成慧」。 在經論裡面有提到:「如果沒有清淨的信,只有一般的知識,這樣子有智無信,是增長邪見;而有信無智,是增長愚癡。」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Thumbnail
讀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談到當時學者「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他又在《日知錄》說:「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意思是學者們完全不管明末時候天下大亂,人民流離失所、戰火連天,每天只會講心性之學,談什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玄學。
Thumbnail
什麼是『根基深厚』呢?其實很難說明,對於未求道的人,我們不需要知道他的根基如何,但是如果他答應求道後,他的根基就不凡了,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根基也不能用一年級或四年級來判別,例如:一年級的陳兄,念念之間都想渡他的同學,時常找人來給後學成全,並且開釋道義,已經渡了7人求道
Thumbnail
《經莊嚴論》云:「聞後具智慧,若謗所聞法現種種身相,愚者為何作。」聽聞正法以後會生出智慧,但是你又去謗毀、否定正法,還現種種的身相,這就是真的是愚痴至極的人。我們凡夫眾生,在學佛修行的人要特別小心,不小心沾上這些惡業因果,有的時候長劫都在受報自己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