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知聊所】你為什麼非痛不可?|痛、止痛與物理治療(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是一個看似矛盾實則相輔相成的機制,是人類為生存而演化出的精密警報系統。



「感覺」自始自終都來自於你的大腦,是對「刺激」產生的訊號做解讀,再呈現出來。

在馬特市裡的文章草稿刪掉一個字,其實是由你按下backspace、訊號藉由電位傳到主機、再由主機「判斷」為刪除、最終執行動作,這一連串動作所組成。在電腦做出反應前,就是一個「感覺」形成的過程。

影像、聲音、觸碰、震動、針刺、溫度⋯⋯打從娘胎以來,大腦從未停止過接收任何刺激。這些刺激形成的「感覺」,就像站在沙灘上望向海面連綿不絕的波瀾,雖盡收眼裡,卻沒有一個能引起你的注意;唯獨「痛覺」,一出現就是大浪,甚至海嘯,此時你必然全神貫注,想知道距離自己多遠、能不能逃走,或者,你已經頭也不回地向後狂奔



💥痛覺:刻意突顯

痛覺神經就佔了感覺神經的一半,並且遍佈全身,就是要扮演好「警報器」的角色。痛覺的功用在:提示傷痛的嚴重度、範圍、類型,讓你意識到該找方法治療自己;醫學上依照受器分布的位置分為三種,並表現出不一樣特性。

🩸表面軀體疼痛:

這類型的疼痛因為接受器都在皮膚表層,很容易受到刺激;通常是由外傷造成,特性是痛感很明顯、位置很明確但持續時間短暫。如:被指劃傷、針刺指甲縫、小拇指撞到、牙籤次到牙齦⋯⋯

🩸深層軀體疼痛:

例如:肌肉拉傷、韌帶扭傷、筋膜痛、骨折、關節發炎⋯⋯這正是物理治療主要的「受眾」。這些部位神經分佈比較分散,所以痛感跟範圍都相對模糊,通常會描述成:悶悶的、鈍鈍的、隱隱作痛、沒有精確痛點,持續時間也相對較長

🩸內臟疼痛: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肚子痛。範圍更廣更模糊、持續時間更長、痛覺表現多變:撕裂感、絞痛、抽痛⋯⋯

👋越是影響「生命安全」的痛覺,越不明顯、範圍越模糊、持續時間越久,這是「痛與止痛」相互配合的結果。



🧊止痛:刻意抑制

越大的痛楚代表越大的危機。當遇到危機時,重點在「逃離」;所以身體其他感覺都只有單純的「適應性」,也就是多刺激幾次就會因為習慣了而沒那麼「有感」,但痛覺卻附加了兩套「止痛」系統,只為了讓痛恰到好處,既讓你知道受了傷,也不至於影響行動。

💧門閥控制

👉媽媽呼呼
👉作用快、效果短

利用觸覺傳遞速度大於痛覺的原理,讓觸覺的神經衝動提前觸發能抑制痛覺的「中間神經元」,間接阻擋痛覺上傳到大腦;簡單來說,觸覺跟痛覺賽跑,觸覺不只跑得快,還作弊烙人(中間神經元)來把通道中的門關上,攔截痛覺;但一個觸覺選手能烙的人有限,那就多找幾個觸覺來,不斷給予周邊皮膚觸覺,就能大幅降低痛覺。

這是表面或深層軀體疼痛參與最多的止痛機轉,從最輕微的擦傷到影響動作功能的軟組織受傷,門閥控制能在最短時間快速壓制痛覺,僅僅這短暫的動作恢復,就能讓你逃離可能的危險。



💧下行抑制

👉以痛止痛
👉作用慢、效果長

這是由大腦執行的止痛機轉,當刺激上傳到大腦成為痛覺,大腦會釋放「腦內啡」到腦幹,誘發下行訊號一路傳到脊髓內的「中間神經元」,藉此抑制疼痛反應;換句話說,痛覺抵達終點,但終點處有個人不爽這個結果,打電話烙人(中間神經元)處理了痛覺

當受的傷越嚴重,表示你面前的危機更可能危及生命,內臟受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時此刻你得逃跑,還得盡可能地跑遠一點,這時只靠門閥控制的持續時間實在太短,於是動用到大腦直接下達指令去做長效型的止痛,讓你至少能抱著胸抱著腹部跑一段距離。

👋輕微擦傷時,門閥控制能快速降低疼痛;越是危及生命的疼痛,下行抑制就參與越多。



在人體,痛與止痛的相互配合來自非常原始的原因—生存涵蓋範圍要廣、要痛的有感,卻不能痛到無法行動,視情況還得痛久一點。

然而現代生活,危及生命的情況不常在,倒是很多文明病、慢性病、查無原因或不想查明的病,甚至化療、安寧......等等因素,讓疼痛就變成了個煩人的存在;更歸功於醫療進步,手術成了許多意外、重大疾病的救命仙丹,但這疼痛反應正常人可受不了。

於是做為醫療手段的止痛就有其存在必要。只是當這個手段被濫用,用來逃避現實,最終延誤治療時,這個額外的止痛真的有必要嗎?我們又在其中扮演著那些角色呢?就讓我們下一篇繼續聊吧!



📝有幾個問題想問問大家:

✔️ 你有過媽媽呼呼或以痛止痛的經驗嗎?
✔️ 你認為止痛藥有效嗎?
✔️ 如果有一天你感覺不到任何疼痛,你覺得生活會變得如何呢?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 
《 收藏🧐、訂閱💰、喜歡💓、5拍👏 》
並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喔!

📜點擊連結看更多:物治貝克首頁

📜追蹤、訂閱專題:

貝克的物知聊所 /  貝克的物治衝鋒槍 / 貝克想享 / 在蝸牛有殼之前 / 金牛貝克

📜尋找貝克分靈體:

Matters / Potato media / Liker social / 方格子 / 痞客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物治貝克的沙龍
86會員
129內容數
我是貝克,我是物理治療師。 在現行台灣的健保制度下 無論是甚麼星座的治療師最後一定會在個性欄裡面寫上「厭世」兩個字, 久而久之,內心那把炙熱的夢想之火就漸漸熄滅, 「行『師』走肉」就成了每天上班前會上的buff 。 但在這裡,希望能讓你們看到物理治療的真面目 , 然後了解、體諒,甚至喜歡上這門專業。
物治貝克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4/20
這些年,我以為自己成為了魔法師,學會了不痛的咒語。 據說一直以來,老媽就很不一般。她從來不理會我們的哭鬧,甚至跌倒弄傷,也只是輕描淡寫地說:「自己呼呼,不會痛再站起來」,雖然都是從她口中知道,卻在我有記憶之後如此堅信這件事。
Thumbnail
2022/04/20
這些年,我以為自己成為了魔法師,學會了不痛的咒語。 據說一直以來,老媽就很不一般。她從來不理會我們的哭鬧,甚至跌倒弄傷,也只是輕描淡寫地說:「自己呼呼,不會痛再站起來」,雖然都是從她口中知道,卻在我有記憶之後如此堅信這件事。
Thumbnail
2022/04/20
舊傷之所以煩人就是他好像「好不了、常復發」。其中的原因就是這些「隱性」的副作用是很常被忽略的,所以無論你怎麼電療熱敷、休息放鬆⋯⋯它仍然對你不離不棄 你身上是不是也曾有過一些不適, 讓你感覺「好不了、常復發」,甚至有的「還會跑」? 這些不適在被冠上「舊傷」之名的同時,幾乎就等同宣告「不治」: 沾黏
Thumbnail
2022/04/20
舊傷之所以煩人就是他好像「好不了、常復發」。其中的原因就是這些「隱性」的副作用是很常被忽略的,所以無論你怎麼電療熱敷、休息放鬆⋯⋯它仍然對你不離不棄 你身上是不是也曾有過一些不適, 讓你感覺「好不了、常復發」,甚至有的「還會跑」? 這些不適在被冠上「舊傷」之名的同時,幾乎就等同宣告「不治」: 沾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情緒就像痛覺一樣,需要透過身體去感受和理解。當你碰到燙的東西時,你會感覺到燙,手會產生反射動作而快速縮回。同樣地,當你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你會感到難過或生氣。這樣的情緒是對自己的保護。我們需要去發現情緒,這樣我們就會知道哪些事情可能會傷害到自己
Thumbnail
情緒就像痛覺一樣,需要透過身體去感受和理解。當你碰到燙的東西時,你會感覺到燙,手會產生反射動作而快速縮回。同樣地,當你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你會感到難過或生氣。這樣的情緒是對自己的保護。我們需要去發現情緒,這樣我們就會知道哪些事情可能會傷害到自己
Thumbnail
「我們會不會,被感覺給騙了?」有次上課,講師提出了這個質問,讓我印象深刻。
Thumbnail
「我們會不會,被感覺給騙了?」有次上課,講師提出了這個質問,讓我印象深刻。
Thumbnail
  好奇為什麼有人可以在高壓的工作或生活中仍能持續成長、展現成就,以前總覺得抗壓性指的是忍耐,但過度忍耐時常引發的是身心失衡,於是又轉往尋求紓壓方法,但又落入某種類似發洩壓力的循環,因此想透過此書了解在面對新環境或學習新事物時,大腦與壓力機制到底是如何運作的。
Thumbnail
  好奇為什麼有人可以在高壓的工作或生活中仍能持續成長、展現成就,以前總覺得抗壓性指的是忍耐,但過度忍耐時常引發的是身心失衡,於是又轉往尋求紓壓方法,但又落入某種類似發洩壓力的循環,因此想透過此書了解在面對新環境或學習新事物時,大腦與壓力機制到底是如何運作的。
Thumbnail
你的大腦就像個缺乏安全感的兩歲小孩。 壓力是無可避免的,壓力或說壓力反應是個人安全和健康的起源,人體一切構造就是為了感受壓力,才能學習集中思緒,是為了保障安全和維持警覺,然而多數時候我們會選擇避開引發壓力的事物,表現出拖延傾向,或試圖忽略自己的感受,然後還是無法逃離壓力,因此要學會有效管理壓力。
Thumbnail
你的大腦就像個缺乏安全感的兩歲小孩。 壓力是無可避免的,壓力或說壓力反應是個人安全和健康的起源,人體一切構造就是為了感受壓力,才能學習集中思緒,是為了保障安全和維持警覺,然而多數時候我們會選擇避開引發壓力的事物,表現出拖延傾向,或試圖忽略自己的感受,然後還是無法逃離壓力,因此要學會有效管理壓力。
Thumbnail
★更有效的方法是先認清疼痛就是此刻你現實中的一部分,然後再設法改造和轉化這場經歷。
Thumbnail
★更有效的方法是先認清疼痛就是此刻你現實中的一部分,然後再設法改造和轉化這場經歷。
Thumbnail
在外在刺激源跟你的反應中間,存在著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存在著你的成長跟自由。
Thumbnail
在外在刺激源跟你的反應中間,存在著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存在著你的成長跟自由。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生活中的壓力與困頓,常常會讓我們陷入一陣慌亂的焦慮或憂鬱。正念靜心與正念生活,作為一種治療,也是情緒教育的一環。情緒教育的重點在於透過情緒理解與建構自我,而不只是停留在表淺的情緒管理。情緒越痛苦,越需要我們自己的自我憐憫與關懷。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生活中的壓力與困頓,常常會讓我們陷入一陣慌亂的焦慮或憂鬱。正念靜心與正念生活,作為一種治療,也是情緒教育的一環。情緒教育的重點在於透過情緒理解與建構自我,而不只是停留在表淺的情緒管理。情緒越痛苦,越需要我們自己的自我憐憫與關懷。
Thumbnail
壓力怎麼來? 尚未覺察(無意識)的信念主導著我們,一層一層不適當的認知與行為模式,形成堅硬的習慣與反芻思考(rumination)岩石,當這樣的岩石越來越多,散落身體各處,會有過度或不足的生理反應(如過度呼吸、心悸、頭痛、麻木......)、偏誤的知覺與不適當的問題解決方式,這都會影響我們的因應..
Thumbnail
壓力怎麼來? 尚未覺察(無意識)的信念主導著我們,一層一層不適當的認知與行為模式,形成堅硬的習慣與反芻思考(rumination)岩石,當這樣的岩石越來越多,散落身體各處,會有過度或不足的生理反應(如過度呼吸、心悸、頭痛、麻木......)、偏誤的知覺與不適當的問題解決方式,這都會影響我們的因應..
Thumbnail
這是第一個需要破解的課題,也幾乎是最重要的一個關鍵,情緒。 我會痛苦,你也會痛苦,好巧喔,他也會痛苦,好像每個人都會痛苦,怎麼這麼巧? 可不可以解讀,痛苦的情緒是內建在人類的腦中,只要去觸發它,就會感覺痛苦。憤怒,愉快,其他的情緒,也如出一轍,是一整套內建在腦中的情緒機制,只要你去觸發,情緒就會跑
Thumbnail
這是第一個需要破解的課題,也幾乎是最重要的一個關鍵,情緒。 我會痛苦,你也會痛苦,好巧喔,他也會痛苦,好像每個人都會痛苦,怎麼這麼巧? 可不可以解讀,痛苦的情緒是內建在人類的腦中,只要去觸發它,就會感覺痛苦。憤怒,愉快,其他的情緒,也如出一轍,是一整套內建在腦中的情緒機制,只要你去觸發,情緒就會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