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4|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你或孩子 FOMO了嗎?》

    你或孩子FOMO了嗎?
    你或孩子FOMO了嗎?
    兒福聯盟於今年2月22日公布「台灣兒少網路社交行為暨社群恐慌現象調查」(*1)結果發現,有超過8成兒少曾有社群恐慌狀況。此份調查於2021年11月10日至12月08日間,以實體問卷進行施測,調查對象為國中七、八、九年級以及高中(職)一至三年級在學學生,共回收1818份問卷。調查顯示,兒少最常使用社交平台,依序為Messenger(80.4%)、Instagram(77.5%)、Facebook(72.9%)以及LINE(72.2%),都有超過7成的使用率,其次則為兒少社群流行的新興平台,像是抖音(55.1%)、Zenly(33.3%)等。此外,有66%的兒少認為「在網路上交朋友比在現實生活中交朋友容易」,使得兒少對網路社群使用的黏著度越來越高。
    這份研究調查讓我們更了解台灣兒少使用網路的現象,以好奇和同理去親近理解孩子的數位生活。舉例來說,我的觀察是他們渴望跟人連結,在其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的需求,轉移到網路世界裡,是因他們想在社群媒體和網路遊戲去和人取得聯繫及互動,用好玩、有趣的方式使用社群去營造正面的印象。因此,學習怎麼交朋友,建立健康的數位友誼,也許是我們可以和孩子做多一些討論的,像是如何準備在數位與真實世界建立健康關係,了解線上和離線時的差異,面對衝突時可以怎麼處理,或是能否清楚知道自己的界限,如何用隱私設定來處理個人資訊及自我保護等等,去了解孩子的想法為何,他們如何操作,來做進一步的討論及規範。
    我聽國高中生或是大學生常說他們的困擾,像是「時常忍不住想滑IG,看到同學分享的動態或照片,覺得自己有些比不上,心情受影響有些沮喪,但卻又忍不住想知道其他人正在做什麼」,或是「很怕錯過同學們的新資訊與訊息,也擔心沒參加到朋友們的聚會,錯失彼此之間可聊的話題,因而常常感到焦慮不安,但又難以停下來去做自己的事情」。而兒福聯盟指出,調查顯示已有86.9%兒少曾有任一項FOMO狀況,遠高於美國成人比例69%,也有23%孩子表示因社群恐慌有產生像孤單、自卑等負向情緒。
    你聽過FOMO這個名詞嗎?由作家派屈克.麥金尼斯(Patrick J. McGinnis)在2004年哈佛商學院的校刊中提出「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為FOMO(*2),係指認為他人擁有的經歷比你的還要令人滿足而產生的焦慮感;社群網站經常使前述認知受到嚴重誇大。
    書中提到FOMO 並非一種新的現象,其實可能發生在個人的心理、人際、投資到求職等層面,例如「擔心別人比自己擁有更多很棒的經驗」、「擔心錯過與朋友見面的機會,會感到困擾」、「渴望和他人保持聯繫,以避免錯過重要事情」、「容易陷入與他人比較的挫敗感」,於是可能對人的身心健康有負面影響,顯而易見的影響是生活作息及自我價值感低落。當發現自己或兒少可能有上述狀況時,先別慌張,鼓勵回到自身,關注自己想些什麼,透過數息或其他方式,先安頓穩定情緒後,再與自己或兒少討論,擬定目前雙方可接受的計畫,減低其網路使用時間與內容及設定,逐步調整,也可隨時觀看身心的變化,適時給自己及孩子一些鼓勵及肯定。
    Photo by By Monster Ztudio
    備註:
    1. 兒童福利聯盟(2022)。2022臺灣兒少網路社交行為暨社群恐慌(FoMO)現象調查。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publication_research/research_report/2331
    2. 派屈克.麥金尼斯(2020)。《錯失恐懼:從心理、人際、投資到求職,讓10億人深陷的焦慮陷阱》。商周出版。
    #黃淑美諮商心理師
    #兒盟調查:兒少網路社交行為
    #FOMO錯失恐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