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6/2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餘裕

整理了大約十天的晨間隨筆之後,實在很容易發覺自己在那段時間經常思考的事物出現的頻率,像是「餘裕」(時間上的):數度寫到自己該把事情一一安排好,才能讓生活有「餘裕」。有「餘裕」的意思,是自己能夠感覺到不是被事情追著跑、不緊迫;或是以「今天很忙」,醒來就投入各種瑣碎的日常事務中,將隨筆擱置;或者,持續感受到當代讀者的時間越來越少,能夠分配給閱讀的時間當然也變少......這些都應該是我關注「餘裕」的緣由。
在一日的隨筆上思考到這件事情時寫下:
「因為時間很少,所以人會變得吝嗇於給出時間,建立所有的關心都需要時間,人是如何把這些時間都用光了的呢?
機械文明為何會奪去人們更多的時間?更多的能量消耗?而一般人又如何將這些時間搶回來,為自己的心,創造空間?」
時間的稀缺,容易使得事物變形。關係的建立、建立連結、溝通,這些都需要時間——無論是跟他人,或是跟自己。在《觀察的藝術》,有一項練習是觀察自己時間的分配。
工作佔據我們最多的時間,所以,人們從工作中除了獲得了薪水的回饋,還可以獲得什麼?(這不是否定問句,是認真要去思考的事)。工作之餘,我們將時間分配到那些事物上?家事、閱讀、寫作、追劇、吃飯洗澡睡覺。工作跟吃飯洗澡睡覺家事可能就佔去超過2/3的時間,每天東扣西扣,剩下的四~五個小時裡,追劇是最花時間的,所以要把這件事情戒除。但對於工作花去許多腦汁與精力的現代人來說,進行創造力、需要腦力的事務,可能會需要一點契機與決心——意識到這件事情是可以充實自己的、能夠恢復自己在日常中所消耗、損失的。
回頭翻開《聆聽之路》裡,麥卡隆說:「聆聽之路要我們找到周遭各種日常線索,花時間停下來並了解花在尋找那些線索的片刻,尤其是認定『我沒有時間』的片刻,其實並不費時,反而給了我們時間思考,變得更清晰、更能與人連結、掌握方向。」(頁十六)
這份認知是透過執行之後的深刻領悟。因為「沒有時間」其實是慌亂的自己催促著要趕著去將各種事情草亂結束的理由,猶如劃掉to do list一樣,只是「執行」,而非是真正有意識的去做。
在意識告訴自己「你沒有時間時」,反而停下來仔細地凝望眼前的那個事物、那個對象,花一點時間去聆聽、觀察,把時間變成是「自己的時間」。餘裕,應該就是指這樣的狀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