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心咖啡店之歌》寫的是台北這個喧囂繁華的都市,和一群對當前的社會架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質疑的年輕人。
在現今自由經濟主導下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容質疑的人生目的即是盡力追求經濟最大效益、努力達成功成名就。否則,即不免流於社會邊緣的地位。在這個以自由主義標榜的資本主義社會裡面,到底給予人們多少的自由?這是作者朱少麟所欲傳達的概念,圍繞著這些問題,作者特別針對了「自由」這個資本主義的基礎意識形態,利用書中人物的價值觀進行辯論以探討。
而提及自由,則不免又牽涉到了存在主義,因為存在主義具有悲觀厭世、遺世獨立、視生死起落於空無的概念,而存在主義學者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則是找尋自由。所以這本小說又藉著主角的生活經驗與遭遇,重新對存在主義作了一些深入的探討和詮釋,使整個文本具有了寫實性與理想性雙重向度,也使其不僅擁有寫實小說貼近生活的細碎繁瑣,更增添了思想上的厚度。
在網路上參看了一些其他評論者的賞析之後,發現有些人認為這本小說的說教意味過於濃厚,在思想上過多的辯難會影響文學上的審美,當然也有人持相反意見。而我則認為朱少麟的《傷心咖啡店之歌》雖然融入了很多思想概念,使其成為一本並不是太好閱讀的小說,但同時也使得無論是橫向或是縱向上的深廣,都大大的加深,在闔上書本之後能夠深深思考自己賦與自由的定義,亦能透過隨之成長的親身經歷不斷驗證。不僅是閱讀了一本文情並茂的小說,更可以說是一篇關於「資本主義與存在主義」的論文。
在我自己,對於自由的想法同樣隨著年紀與心態的轉變,而不斷推翻與修改我所賦予它的定義。小一點的時候想法較類似故事中的吉兒,認為自由即是在社會中彼此尊重自律,讓每一個人都擁有自由,即是自由的意義,但那時候以為的自制,是較接近忍耐約束,認為彼此為了達成共識上的自由都必須各退一步,以達到海闊天空。長大一點在電影中看到自由這個議題,在資本主義風行的地球村世界中,媒體總鼓勵我們出走,因為世界是那麼大,那麼值得我們勇敢踏出舒適圈去闖蕩,這是身體與視野層面的自由,我們必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遠,才足以自由地追求更多所想望的其他。
大學之後,讀了莊子與存在主義,了解自由就猶如莊子所謂的「逍遙遊」,它是無為無目的、超功利的,在思想層面上超脫了事物的相對性,更是超脫了人們的成心偏見,對於現象界所見所感皆能無所為、無所待,也就是對於萬事萬物都有著與之齊等的心態,在任何地方皆可以安時處順,方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一個境界在書中讀透徹了之後,自然是能想像體會,但是要在生活中落實恐怕還有難度。
所以我藉由自己生活中的經歷與體會,又慢慢領悟了自己目前所追求的自由,我認為我在追求的過程中,亦踏入了自己的循環辯證,而最後我又重新體會了吉兒所謂的社會性自由,我也覺得我們每一個人皆組成了整個社會,每個人皆在其中跌撞斡旋,彼此影響著,所以我們也必將影響別人,若要繼續生活其中享有自由,我們所要做的大概就是捍衛它了,當然前提是要忠於自己,用自己的方式戰鬥。如此一來這似乎是個無止盡的循環課題,我們必須持續讓這個課題存在方能在裡面思索課題,而讓課題、讓社會存在的方式則是使其持續運轉且越發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