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9|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校園性別報導引發學生強烈情緒:什麼是一篇好的報導應該有的樣子?

專題編輯:李心喬

被「炎上」的校園性別專題報導
7月5日,全人中學記者在全人實驗中學校內留言板私密社團與公開寫作平台Vocus方格子上 發布了一篇名為《在忽視中得以留存的權力體系——校園中從未消逝的性別不平等》專題報 導,並在發布後引發校內前所未有的廣泛討論。
此篇性別相關專題報導的留言數,相較以往關於校園報導的討論,增加了約40%之多。可見其發揮的影響力。
其中有數則帶有情緒性的負面留言與討論,更有甚者,出現「可憐」、「噁心」等評論。而多數負面留言均否定此篇報導的觀點與該篇作者所觀察到的厭女現象,有些評論者表示從未在校園中感受到性別不平等。
本篇將從該篇報導相關事件與訪談切入,探討報導的本質以及「炎上」事件的成因。

一篇報導有可能完全保持中立嗎?
根據報導在社群裡引發的討論,反對該報導的學生提出的爭議主要有二:一是報導中並未提出明確採訪數據,以及調查樣本;二是指稱報導中第一段中使用朝流二字描述厭女現象並無事實佐證。
其一對報導持負面態度的學生表示:「雖然我無法說那些揣測出的影響是不重要的,但文章 中確切的資料卻是草草帶過,按照數學統計學,樣本數量至少要大於等於30人才能作為資料 來參考。」
那麼一篇好的報導,是否有義務將調研、採訪、觀察的資料訴諸於讀者呢?
根據《路透》報導,蒐集多達46國、9.3萬份民調問卷做出的民調分析報告,平均42%受訪者選擇相信新聞報導的真實性;但從大趨勢來看,半數國家的受訪者愈來愈不信任媒體。分析人員指出,「大比例民眾認為,媒體機構都帶有政治偏向,進而影響報導公正性;同時只有小部分人群相信,媒體重視社會公益大於自身商業利益考量。」
比起可能帶有政治偏向、訴諸個人價值的新聞內容,大數據在這個假資訊氾濫的時代更被大眾信任。然而當數據被放在一篇新聞報導中,閱聽人如何分辨數據真偽呢?思考數字如何被蒐集?數字如何被分析?是否能夠藉此判斷新聞來源的可信度呢?抑或是數據本身就存在著陷阱?
假若數據分析的是較為抽象的議題或現象,那麼數據必然會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如果分析只是對個人行為的評估,閱聽人的判斷,就是基於不充足的數據。「槍不會殺人,但拿槍的人會。」數字不會撒謊,但使用數字的人會。
根據《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出版的新聞工作手冊:「準確性對新聞寫作至關重要。一篇準確的報導會有正確的基本因素:語法、拼寫、標點符號、日期、位址、數位以及其他有關細節。人物的名字與年齡有誤會影響記者的信譽。此外,準確的報導應該提供完整的信息,而不是一面之辭。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每則新聞要做到面面俱到,囊括該題目的所有相關資訊;然而,記者決不能漏掉關鍵資訊,導致報導失真。」,「新聞寫作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要向人們說明事情,而非僅僅敘述事情。」

聚焦與片面只有一線之隔?
部分受訪者學生提到,若性別議題報導聚焦在全人中學這個地方,將導致報導錯誤的彰顯未形成嚴重傷害的性別不平等現象。
報導一個鮮少被報導、且現象普遍存在的議題;將焦點聚焦在某個特定地點、時間,可能誤導讀者認為只有被聚焦的地點存在該現象,失去報導準確性。校園中的性別議題,鮮少在未發生具體事件時被報導,因此聚焦全人中學所探討隱性議題,將顯得過度聚焦反而導致失真。
「真正客觀的新聞不僅要報導事實的真相,更要闡發事件的意義。這樣的新聞不僅在事發當時動人心魄,更能夠傳之久遠。它的價值不僅在於『消息來源可靠』,更能夠與歷史的展現相得益彰。這樣的新聞在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之後,依然真實而睿智地反映人間萬事。」 ——美國新聞記者奧曼(T. D. Allman)

公正與憤怒

部分受訪者提及,在意措辭的原因是擔心學校聲譽受損。除此之外,議題本身也並不適合在公開場合討論,會引發誤導;再來就是議題本身並無明顯的討論價值。另外更有少數受訪者不斷強調從未聽聞報導中所闡述的厭女現象。
評論者與訪談學生中,許多學生表達了對於學校的強烈認同感與歸屬感。一位受訪學生提到:「我所謂的不舒服比較像是心理感受,某件根本不了解的事在看完後還是不了解但是卻被莫名的批判的感覺。」更有受訪者表示,校園報導是部分校外人士瞭解學校的唯一管道,此報導一出將使外界認為全人中學有「性別不平等」的現象。
「潮流」、「遍佈」、「盛行」,本身是不帶有情緒的語彙;但是放在一篇探討性別議題的報導中,顯得格外鏗鏘有力,卻不擲地有聲。
在台灣社會,性別相關議題並未受到重視。關於此報導的評論中,亦有出現「這個世界一開始就是從男性的觀點下創建的,在這個前提之下討論性別不平等?」的聲音。
一篇好的報導基於事實調查,而非錯誤的調查。它應該具有公正性。報導作者的觀點和方法應該不偏不倚。總的來說,報導應該有客觀性。在起草報導時,應遠離情緒、情感、個人觀點等。 報導者對於資料的分析方法也應該基礎、廣泛、積極,具有建設性。 撰寫報導時更應該保持中立,將主體性作為一個接納世界的觀察者,而非凸顯報導者的主體性。
如果主體性能凌駕於現實,那麼有一天,現實將能夠被策劃出來。
「報導本身不會改變世界,能改變的,唯有事實。而當我們閱讀到報導時,那些已經發生了。」——Friedrich Dürrenmatt
參考資料:
  1. 判斷假新聞的妙招:看見數字時, 你該做的 6 件事-今周刊
  2. 大數據獲得的資訊,最客觀嗎? —《數字偏見》-科學月刊
  3. 假消息氾濫+資訊轟炸 路透民調:全球4成民眾拒看新聞-TVBS新聞網
  4. 新聞寫作-《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出版刊物
  5. Good Report Writing - Features , How To Write A Good Report ?-KALYAN CITY LIFE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