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量很久,有時候覺得同一個觀點在各文章都見的到蹤影的情形下,卻需要一再強調的同時,不禁會想:是這個世界本就很缺乏某種意念嗎,還是一直是一個存在的東西,時常被拋諸腦後而已。
它說我們可以在此挖掘自己的前景,可是這整個過程和體驗卻必須用「自己」的時間來處理;又說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嗎,可是它確實只有協助我們建立專業 ... 算哪門子的「探索」。
這禮拜寫到的事情有兩樣: - 自我?分享四個與找到自我相關的種子
- 生活?分享四個和用錢比較貼近的經驗
今天的主題會建議挑選適合的內容看即可,因為講了 ... 絕對有超過 8 件事情,就如同在講座上給同學挑主題聽的方式一樣,每個標題都有特別註記起來,分享我在大學期間累積起來一點經驗,下一集再來深入的單點探討吧。
自我?
前四個都比較理論,關於一個人發現自我的管道,挑有興趣的看就好嘿。
我相當不支持,所謂的找到自己是塞了很多活給自己的情形,這種情況為一個人帶來身外之物相當容易,卻也容易將思考的時間屏除在外。
這樣的作為一而再、再而三,養成習慣就容易成為改不掉的藉口。
種子 1:關於大學,失敗與空白
這個講題有點冷汗,因為大學沒有那麼常見「失敗」,就是想提提「類感覺」。
失敗的前一站,大概就是徬徨、虛浮無力,尤其在做一件自己不一定看的見成果的事情,那種不確定「對、錯」感,是覺得人最接近面對自己的時候。
這時候很難保證搪塞給自己做出選擇的理由,是出於本心,還是社會的聲音。
不過同時也很好分辨:社會聲音幾乎不會讓我們有質疑的空間,也就是說當人生一路水到渠成,要嘛權貴、要嘛平凡;「空白」是我目前遇過覺得最難的課題,至少不知道要做什麼的時候,可能還知道明天要上班、知道下一節課在哪裡。
可是空白帶來的恐懼是:我們已經不能保證接下來走的每一步路對還不對。
比方說現在就截斷大家的讀書生涯,完全沒有退路,被迫選擇重考,要不要考,或是馬上去工作的話,能做什麼,就是一種很赤裸的面對恐懼和空白的做法。
遇到的當下或許是某種程度的不幸,不過卻是更靠近自己的一個指標吧。
種子 2:關於寫作,挖掘自己的辦法之一
寫作是一個過程、一個辦法、一種手段。
這麼說好了,每個人在整理大腦資訊的機制不太一樣,有的人可以想完事情就在大腦建構好他的邏輯;可是我不行,我只會在打完字的當下才發現:噢原來我是這樣在想事情的。
不過,要怎麼辦到「和自己對話」?
其實就是隔絕外在,包括提到說把自己悶在房間哩,什麼也不做的去把自己精神衣服扒光,那不就是和自己最坦誠相見的時候嗎,可能會覺得很赤裸、很羞恥,就也是方法之一。
就是說選什麼管道來做什麼不是重點,只是找到一個辦法去疏導,並實踐自己的思緒而已。
種子 3:關於專題,大學僅有一次的專題經驗
之前做「跨領域問題導向專案」的內容,就是因為並不特別要求專業知識上的技能,鼓勵創意發揮、從 0 到 1 完成一件事,所以我才選上這門課;當時做的內容是給高中生的一系列講堂,在有限時間裡挑選他們最需要的主題來分享。
收效是讓學弟妹短時間內能體驗到:讀好書,會有怎麼樣的發展機會。
並不是做個書呆這麼輕易就能聯想的,我希望讓他們看到更多可能;不過這也是在自我探索過程很受傷的一次經驗,因為當時的我認定做的東西都很有價值,學期分數一定不會太難看,結果最後只得 68 分,連底線 75 都拿不到。
經過這幾年才意會到:不要輕易把評斷自我的權力交給他人,任何形式都一樣。
當我僥倖通過學弟妹的認可,不見得在老師們眼中就能順利過關;畢竟是我主動把自我認同與分數 (外在聲音) 做連結,對自我認同來說是相當危險。
種子 4:關於人際,為什麼不要太看重人脈關係
花了幾年的時間才了解到:人脈,並不取決於我認識過多少人,而是有多少人願意在相處過後還想繼續認識我,畢竟沒有人生來就想被利用,可能除非很 M,很喜歡被稱讚的人大概就是例外。
但正常來說,關係少了點情感佐料,也很難走遠。
所以平常時候我並不介意朋友的數量多寡,比較聚焦在找到有品質又穩定的人際關係裡,雖然這可能對自己的未來並不是說最有利的形式,可是卻能在人際相處間覺得舒服自在。
至於不太看重人脈也不是指說不重要,而是這種交換來、交換去的概念實在無法打從心裡參透。
或許這就是我還很難賺大錢的原因吧。
生活?
後四項比較現實,未必每個人都碰的上,就當參考吧。XD
種子 5:關於靈異,如果一個人造口業
簡單講講「業」這種東西,在這幾個月靈異體質打開後,首先了解到的事情:它的運作相當有邏輯,界定範圍比平常設想的還細,但不會咄咄逼人的一種機制,而且「還款」時間都比當初造業的時程還久 (就是規則)。
口業的範圍可以細微到「談論不是事實的東西」。
而且是對談論的當事人有受到實質影響的,還債就已經被時程排定;大則可以大到很常見的誹謗、造謠,嚴重一點讓人社死,或真的死亡的還會被界定「造孽」的程度。
還款形式也分很多種,輕則 (不太合常理的) 蛀牙、重則丟了人生階段的經營權。
一般口業不難還清,只是有的人一造下就是連往後人生也賠進去,我是有點看不懂,會覺得說:在幹嘛;不過當然不特別為了這事,一定要很謹慎到一點錯都不能犯,而是明知道扭曲事實的東西還去講,或是那種非毀了別人人生念頭的。
哪天開始不順的時候就不用祈求幾天結束,過份的被判幾個月都算走運了。
當個參考,信者恆信。
種子 6:關於補教,家教要注意什麼事情呢
家教經驗不多,說說累積到的一些想法吧。
第一個講「累積」:起頭的時候很需要累積,累積什麼呢,我會比較側重教材,因為今天花點時間帶完一個學生,我都會建檔存好給過學生的考卷或講義,以後當成拼圖一般,再組合給下一個家教學生。
當然跟沿用的意思完全不同,因為每個學生調性不太一樣,所以才說是組合,而且要隨著教改調整進度跟內容,考慮要不要產出新的講義,直到夠用為止。
第二個點則是「價碼」:剛開始出去的時候很容易被砍價,是建議盡量不要,行情多少就多少,這不是說很過分的事;之後要漲,或是被推薦出去之後也比較不會心軟。
都是辛苦錢,工作是多少就是多少。
種子 7:關於零工,小七打工的一點經驗談
真心覺得,如果沒有遠大夢想,這類工作有個半年經驗就可以了。
小七的工作環境,或者說超商的環境好還是不好,真的很吃店面當時組成的人員素質,當然影響比較多的還是加盟店的店長,基本上一間態度不會太好的店,其實可以放棄應徵,走遠一點說不定上班心情還會比較好。
另外為什麼認真說起來不推的實在原因,第一是不推「時間換取薪資」。
我想不用多解釋,它工作性質就是只能換取最低時薪,當我們人在櫃台還要數著過一分鐘只能賺 3 塊台幣的時候挺辛酸的;第二是不推「勞力換取薪資」,這樣的工作沒辦法幫助人們實質成長。
就會出現累得要死,但可能一個月班表下來只有 8000 塊的狀況,很可怕。
種子 8:關於租房,基本條件很重要
講講通用的,就是無論個人住、團體住,個人覺得很重要的條件。
絕對是「隔音」第一名,當很需要偶爾把居家空間用來辦公的時候,隔音真的不能不好,要隔音不好,隔壁還住一個聲音敏感的,真的會被騷擾到覺得很倒楣,切身經驗,環境再差隔音都會是我首選。
剩下的按個順序排:
- 採光通風:算是心情因素,至少環境住起來感覺不要到太差
- 獨立衛浴:真的是有點無法接受共用澡堂,這點看個人取捨
- 居家辦公:基本條件要有齊才會考慮這點,不然做個事一直被影響很不行
- 獨立陽台:如果沒有的話,我會選房間大點可以曬太陽的架曬衣架這樣子
關於讀大學的組成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讀者可能會發覺,我視角裡的讀大學很「沒有學術點」,就是說我視線幾乎沒有聚焦在「學到什麼」,或非得做些什麼才像個大學生,而是幾乎把力氣都放在尋找自我的議題上;所以說實在,指控大學「很失能」並不是這麼全然。
我認同術業有專攻,只是以此誆騙學生說「找到自己」真的還是很唬爛。
像以前聽到老師們分享,讀大學就是:課業、社團、愛情,不得不說 ... 我就是這三個幾乎都沒接觸到多少的情形。
因為當,我不認為課業是人生的全部,不覺得要跑社團才能認識志同道合的人,也不覺得感情在 18 年前就學習的好,讀大學就會信手拈來的狀況下,質疑了讀大學一趟究竟是為了什麼。
真要說,我會覺得大學一趟最值得追求的,叫做「心之所向」。
也就是課業很重要啊,但比重要佔多少呢,可以自己決定;人脈很重要啊,那有多重要呢,是要走自然路線,還是官僚主義類型的呢,或者組成,也可以是 4 種、5 種,或是一條路走到黑也不差啊。
一件事情沒有對、錯的同時,我們還分辨不出它的好、壞,我覺得比較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