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3|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普賢行願品》講記 34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我遍修行經劫海」是說明修行的時間像大海一樣無量無邊的劫,不斷地修行到成佛為止。頌文接著講到修行的內容,首先講諸佛,「一切如來語清淨」,為什麼稱之為清淨呢?因為佛證得身語意三密。
就語密而言是「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如來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這是秘密不共法的樣子,而「語清淨」什麼意思呢?就是佛的語言,說語言文字的時候,祂是安住在實相智慧當中。所以佛所說的語言文字,都跟實相相應,同時,祂在說語言文字的時候,沒有能說的我、沒有所說的法,也沒有聽法眾生的相,因為沒有相可得,佛是隨著眾生的因緣,而顯現不同的說法。
譬如鏡子本身是沒有妄想的,男人在鏡子前就顯現男人,女人在鏡子前就顯現女人,美人顯現美人,醜人顯現醜人,鏡子本身是沒有意見,它就是如實地顯現。
佛為眾生說法也是一樣的道理,佛陀說祂說法五十餘年,不曾說一個字。所謂不曾說一個字,就是佛並沒有像我們一樣要主動地作意:我今天晚上要講什麼課?我先想一想要花多少時間?他是什麼樣的根性,我該講到什麼程度?我們還要去構思想這些事情,但是佛不需要,因為佛已經證得圓滿的智慧。
所以佛的心跟眾生的心恒常交融在一起,當「眾生」福德因緣具足的時候,就會看到「佛」在他的心相續當中,顯現出來。表面上看起來,是佛來到眼前為我說法,事實上佛本來就沒有來去,因為法身遍滿,沒有來去,只是當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了,在我們心的鏡子當中,即顯現佛說法的影像,另外,因為每個眾生根性不同,他心中顯現出佛的影像、身相莊嚴的程度、說法內容則會各個不同。
佛陀為我們說法時,不需要一定是現佛身,也可以現十法界身,即下至地獄、上至諸佛,甚至可以示現有情和無情,一切的境界都可以。佛說法的時候,就是安住在清淨的自性當中,沒有來去相,沒有說法相,這就稱為「語清淨」。
所以頌文的「一言具眾音聲海」,即是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頌文接著「隨諸眾生意樂音」,眾生有不同的根性、不同的種性、不同的善根、不同的習性、不同的語言文字,各式各樣的人,佛要度廣大的遍法界眾生,如果還要一個一個去想,那是沒辦法的,只有與眾生的心互含互攝,應顯在眾生的心當中,就才有辦法同時隨處顯現。所以能夠「隨諸眾生意樂音」,即隨眾生的歡喜、眾生的根性而顯現說法音聲。
接著「一一流佛辯才海」,即能夠宣說無窮無盡的微妙的辯才,但此微妙的辯才也是眾生的善根所感,什麼樣的程度就感應到佛為他說什麼樣的法。比如這個人是人天的根性,他看到佛在為他說人天的教法,就好像《阿含經》裡面所講的人天教法,但並不是佛刻意觀察他的根機之後才說的,事實上佛是恒常在「定」當中,佛顯現於他的心,只因為他的根性是如此,所以顯現出來自然就是佛為他說人天乘。
我們往生淨土其實也是這個道理,往生淨土之後,隨著根性不同,而感召到「四土」的差別,即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淨土。事實上這四土本身是沒有差別的,因為佛的心是沒有差別的,只是眾生的根性不同,功德相狀不同,所以感召到此四土的差別。
以上是說明佛陀說法的境界,在無窮的時空當中,隨著眾生的根性不同,能夠圓滿無缺地應顯在每個眾生的心當中,並顯現各個不同的說法音聲。我們也希望能夠跟佛一樣「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諸佛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都有這樣轉法輪的神力,如此才有辦法滿前面利益眾生的願。
佛陀出世度化眾生,最主要的是透過說法。為眾生出無窮無盡的辯才,為眾生說無窮無盡的妙法,當然有時候佛也需要加持眾生,但最主要靠的還是佛的說法,你看佛陀會說三藏十二部這麼多經典,就是這個道理。
請看轉法輪願的下一個頌,就是「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恒轉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前面所說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諸佛都能夠隨眾生的根性而顯現出無窮無盡的、微妙說法的語言,就像大海一樣無量無邊的微妙語言。
在這微妙的語言當中,佛所轉的「理趣妙法輪」,恒轉實相之理,即恒常宣說實相之理的妙法輪。這個「理趣」是包括「理」還有「趣向」,就是這個理的方法。譬如佛陀為實施權,不見得馬上就講實相、圓頓的理,他可能為實施權,先理趣,然後才為妙法輪。
頌文最後就是大願的本身「我深智力普能入」,即以甚深的智慧力,因此而能夠契入。這個「普能入」可以從兩方面解釋:第一個、以甚深的智慧,所以能夠契入到諸佛說法的法會,去隨學佛說法的善巧、佛的身口意的三密;第二個就是這個「入」,是指入於佛的不可思議的智慧當中。
就像上課前講的,我們先入二種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及勝義菩提心,心安住在這二種菩提心的自性當中,我們再來聽法,這個時候能夠跟法更加的相應。如果我們依著是種很粗糙的心,或者我們的心還是只想到自己:「我學這個經典想得到什麼樣的知識,甚至想跟人家比較,或者純粹只是為了興趣。」這些都是狹隘的思想,這樣狹隘的思想,就算很努力地去聽聞學習,你也沒有辦法跟普賢行願相應。
所以唯有先入於這二種菩提心,然後把心打開,跟二種菩提心相應,再來聽聞這個法,你的心才有辦法像海綿吸水一樣把這個法原原本本地納受進來。如果我們沒有如此作意,我們只以狹隘的心來聽法的時候,這就像一個窄門,外面的功德進不來。
所以「深智力」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勝義菩提心,是實相的智慧。所以「普能入」,即能夠契入佛的智慧,這個時候就能夠與佛相應,能夠得到法的傳承,能夠契入佛的身口意三密,未來就能夠跟佛一樣「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樣子廣泛地轉法輪,以上是說明「轉法輪」的願力。
我們會一再感覺到,這樣的願力跟我們平常想法差距是挺大的,因為我們想的就是些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亂七八糟的。白天這麼想,晚上就做這個夢,一樣都是顛倒想。所以我們修行淨土法門的,要多讀誦大乘經典,比如《行願品》。若多讀誦《行願品》,了解裡面所說的佛菩薩境界,這個時候你對極樂世界渴望的心就會更加強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