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我又活成自己討厭的人。》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看著書中的體罰案例,以及回想著自己關於體罰的經驗,默默地檢視自己對於體罰的想法。真沒想到我在這些進行這些思考前,是支持體罰的。可能就像老師提到的「抓交替」吧!還有我常常覺得很有趣,每當思考某些議題時,各種資訊就會自動地跑到我的面前,像是最近也在啟點的podcast中聽到了關於教育的議題,其中提到其實當孩子犯錯時是與他進行連結的好時機,然而在小孩做出正確的行為時才是教育的時間點,怎麼好像跟我的生長經驗不太一樣!?哈哈!還有哇賽心理學也針對特教體系中的體罰做了一集法客心法聊天室,說到事實上許多體罰已經是犯罪行為了。這也讓我想到書中說書的「你不會看到一個成人有錯『欠打』就上去揍他」對吧?
很幸運生長在一個資訊充足的年代,當然也要感謝這些願意分享知識的創作者們!阻斷這種恐怖的迴圈就從自己開始!
#愛自己 #找自己 #羞辱創傷 #體罰 #啟點文化 #哇賽心理學
    avatar-img
    0會員
    1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鯨立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不知道是不是同頻相惜,我真的很容易主動去認識看起來心理有傷的朋友。 但,也許真的需要療癒的是我! 真希望這世界對這些創傷多點了解,什麼是不是做了壞事才會這樣的誤解可以更少一點。這些人已經有苦說不出,提不出需求了,你還要拿膠帶封上他的嘴嗎? #愛自己 #找自己
    一個不起眼的人夠不夠資格分享生活?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 一個小小的選擇,藏著許多過往的累積。 也許這也是遊戲迷人的原因之一吧!?解放心中的束縛,自由地做出選擇!不要再覺得自己是個NPC,你是你人生遊戲中的主角! #愛自己 #找自己 #周慕姿 #羞辱創傷 #owndays
    一個人出身無法改變,過去也無法改變。但是每個人都可以提取過去的經驗,並以現況作為基準,制定未來的計畫。慢慢的朝自己心中幸福前進。如果因為無法改變的過去而裹足不前,那不幸確實是自己選的。
    「沒有無用的經歷」和「一個人的現在是過去的累積」。深知自己現在的文筆和詞彙量十分不足,但是決定終身學習後了解到輸入與輸出同等重要。於是在閱讀之餘開始著手寫下當時的心得感觸。期待養成習慣一段時間後可以回頭看,而不是原地踏步。一天進步一點點就可以了。
    不受過去支配,並不是要忘掉過去或改變過去。反而更像是要直視過去,從中提取出素材,在當下利用,進而建構出更好的未來。如果一個人抹除了自己的過去,忘記了自己如何走到了現在,那他的下一步該如何行動? 一樣的過去會有不同的未來,端看你如何去詮釋它。
    不知道是不是同頻相惜,我真的很容易主動去認識看起來心理有傷的朋友。 但,也許真的需要療癒的是我! 真希望這世界對這些創傷多點了解,什麼是不是做了壞事才會這樣的誤解可以更少一點。這些人已經有苦說不出,提不出需求了,你還要拿膠帶封上他的嘴嗎? #愛自己 #找自己
    一個不起眼的人夠不夠資格分享生活?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 一個小小的選擇,藏著許多過往的累積。 也許這也是遊戲迷人的原因之一吧!?解放心中的束縛,自由地做出選擇!不要再覺得自己是個NPC,你是你人生遊戲中的主角! #愛自己 #找自己 #周慕姿 #羞辱創傷 #owndays
    一個人出身無法改變,過去也無法改變。但是每個人都可以提取過去的經驗,並以現況作為基準,制定未來的計畫。慢慢的朝自己心中幸福前進。如果因為無法改變的過去而裹足不前,那不幸確實是自己選的。
    「沒有無用的經歷」和「一個人的現在是過去的累積」。深知自己現在的文筆和詞彙量十分不足,但是決定終身學習後了解到輸入與輸出同等重要。於是在閱讀之餘開始著手寫下當時的心得感觸。期待養成習慣一段時間後可以回頭看,而不是原地踏步。一天進步一點點就可以了。
    不受過去支配,並不是要忘掉過去或改變過去。反而更像是要直視過去,從中提取出素材,在當下利用,進而建構出更好的未來。如果一個人抹除了自己的過去,忘記了自己如何走到了現在,那他的下一步該如何行動? 一樣的過去會有不同的未來,端看你如何去詮釋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課前我便如實寫下自己生命中討厭的、批判的、看不順眼的... 我彙整出某種態度是我寫下做多次的感受,當然...也會不斷的冒出某些人做為代表,我整理下來有兩個人頻頻出現在我的作答當中...
    Thumbnail
    年輕的時候,我總是不經意將自己放在受害人的位置,覺得全世界都在欺負我。 誰對我說的話輕蔑地笑,誰和誰在我走進茶水間時散開,某某不斷反對我的意見,又將我的缺點無限放大,讓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連帶討厭起自己來。 為什麼大家都討厭我?連上天也欺負我,心裏的渴求一直求而不得,每天陷入無止盡的抑鬱之中
    Thumbnail
    討好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關係中的愛恨衝突,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未化解的童年創傷,直到我們步入社會,進入婚姻殿堂,仍舊持續影響著我們。 戰、逃或僵住是重大壓力之下,常見的創傷反應,但其實「討好」他人,將別人的要求擺在第一順位,也是一種創傷,一種來自「內心的警訊」。
    Thumbnail
    「我不是眼前世界的受害者」 奇蹟課程釋義系列 -對大部分學員來說,這一課若不是他最喜愛的,就是他最反感的一課。我們在前文已經解釋過,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為了抵制童年痛苦經驗而打造出來的防衛機制,而且這個受害記憶還被我們的社會視為不可輕言放棄的神聖權利。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一年多後重啟《羞辱創傷》,續自我和解的旅程。 當羞辱創傷出現時,我們會發展防衛機制,形成難以動搖的信念,並長出自己的生存策略。常見的反應有迎戰、逃避、僵化,而「討好」也是一種防衛機轉,維持關係的應對方式之一。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在幼兒園歷經“巴掌事件”後,本來就習慣一個人(長女關係)的我更加安靜。潛意識覺得這個是保護自己的好方法。說少錯少,不說應該就不會有錯。以為離開幼兒園的舊有環境後會得到嶄新生活圈子,從此快樂生活的我,在升上小學發現自己不被同性待見,還要被誤會還是污衊後的我開始覺得這個世界沒有想像中美好,甚至很討厭。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課前我便如實寫下自己生命中討厭的、批判的、看不順眼的... 我彙整出某種態度是我寫下做多次的感受,當然...也會不斷的冒出某些人做為代表,我整理下來有兩個人頻頻出現在我的作答當中...
    Thumbnail
    年輕的時候,我總是不經意將自己放在受害人的位置,覺得全世界都在欺負我。 誰對我說的話輕蔑地笑,誰和誰在我走進茶水間時散開,某某不斷反對我的意見,又將我的缺點無限放大,讓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連帶討厭起自己來。 為什麼大家都討厭我?連上天也欺負我,心裏的渴求一直求而不得,每天陷入無止盡的抑鬱之中
    Thumbnail
    討好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關係中的愛恨衝突,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未化解的童年創傷,直到我們步入社會,進入婚姻殿堂,仍舊持續影響著我們。 戰、逃或僵住是重大壓力之下,常見的創傷反應,但其實「討好」他人,將別人的要求擺在第一順位,也是一種創傷,一種來自「內心的警訊」。
    Thumbnail
    「我不是眼前世界的受害者」 奇蹟課程釋義系列 -對大部分學員來說,這一課若不是他最喜愛的,就是他最反感的一課。我們在前文已經解釋過,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為了抵制童年痛苦經驗而打造出來的防衛機制,而且這個受害記憶還被我們的社會視為不可輕言放棄的神聖權利。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一年多後重啟《羞辱創傷》,續自我和解的旅程。 當羞辱創傷出現時,我們會發展防衛機制,形成難以動搖的信念,並長出自己的生存策略。常見的反應有迎戰、逃避、僵化,而「討好」也是一種防衛機轉,維持關係的應對方式之一。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在幼兒園歷經“巴掌事件”後,本來就習慣一個人(長女關係)的我更加安靜。潛意識覺得這個是保護自己的好方法。說少錯少,不說應該就不會有錯。以為離開幼兒園的舊有環境後會得到嶄新生活圈子,從此快樂生活的我,在升上小學發現自己不被同性待見,還要被誤會還是污衊後的我開始覺得這個世界沒有想像中美好,甚至很討厭。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