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你的道德經 -- 9. 在,當下,感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是身體嗎?如果是,為何連呼吸都不能由「你」自由控制?
你在身體外面嗎?如果是,為何可以感覺到肚子餓?
你是記憶嗎?如果是,為何記憶有時會變來變去,有時還自己造假?
你是情緒嗎?如果是,為何來去無蹤,莫名其妙?
你是感受嗎?如果是,為何不能持續存在?
你在哪裡?
你在嗎?
得道者,得自由。自由即自制。
然而,人卻受制於自己的習慣,記憶與價值觀。早上起床,還在想著昨晚的連續劇劇情;中午吃飯時,為了下午的會議內容,而無法享受口中燒鵝的美味;傍晚下班開車時,又不斷的在心中的小劇場,上演著下午與同事的爭執,被人用刀戳一次不夠,非得自己多戳了好幾次。當下的感受,是一種無緣的奢侈。身邊的各種美好,穿越時空來與你相會,卻無緣相見。「你」在嗎?常常自以爲的專注,其實是一種散慢。
「你」是活在當下的嗎?「你」是自由的嗎?
人以為的每個當下,都是由各種感受所構成,然而當人有感受時,它早已成為過去。
人以為正在經歷的,其實都是過去。這些感受又與習慣,情緒,記憶及價值觀交互作用,形成一波新的想法與新的感受與情緒,有時如漣漪,有時如風揚起的波浪,有時卻又如海嘯,終日無不生活在這些心聲之中。這心聲即是「意」,它在無有之間穿梭。
當咱們在橋上看魚悠游於水中時,可以描述一下魚嗎?你的描述是「想像」還是「感受」呢?有明白了「想法」與「感受」嗎?每個想法都是揣測,而你是揣測了感受,還是合了魚而有了感受了呢?感受是由體會而來,當體會不足時,感受即不足。另外一方面,人常常在想的時候,「你」即不在當下了。
「意」常常取代「神」的位置,欲控制一切,而生成道的裂縫;情緒感受也會影響意,也從而生成道的裂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為有了分別而由神生出了意,從神來看,神與意是一體的是ㄧ;從意來看,神意是分裂的是二,而自己以為是一。這分裂彼此的互相作用,即是三,生成萬物。
道德經用「上士」來描述神,是最接近道的,是恆在的。道由神可以展示。用「中士」來描述意,意存於無,很接近神;意受情緒感受影響,存於有;意所有的是每一個當下。中士「若有若無」。用「下士」來描述情緒感受。
恆在,當下,感受,合而為一,呈現存粹的自在與臨在。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神接近道,展示一切,你卻看不到它,因為意分別了。視而不見,詞的解碼即是「示」。「夷」,字的解碼是大弓。大,弓指的是「道」。天之道其猶張弓歟。聽之不聞,即是心聲。隨時在心裡的叨念,耳朵是聽不見的。「希」,爻巾,交錯交織而布滿。「希」,也有「望」跟意圖的詮釋。情緒感受,是用身體掌握不到的,卻又跟身體最貼合。「搏之不可得」,「搏」字是「捕」「寸」。寸是身體得象形。稱之為「微」,很細微,意不在意處,才能覺察它的來去。看不到,聽不見,掌握不到,這三個常常互相交戶作用,而道為之生成裂縫。神不會只展示自己,意也是它的素材。意與情緒也不會去取代神的位置。這三個合而為一,相續不斷,回到還沒分別時,最初的樣子,「無」「有」的分別也不明顯,這樣的狀態稱為忽恍。意不在意處,而現心流,心的本來面目。無有的分別,發生的很迅速,過程也只是ㄧ瞬。「無」「有」分別一出,即示現意生隙之光與物。明白「意」會產生道的再平衡的裂痕,保守其意,調御其念。以意的指向,道再平衡產生裂縫,而在無產生空間,即是將己與道繫於一處,合一,是道生萬物的準則。
「忽恍」 不在意不注意,似有似無。「無」「有」分別一出,即現意生隙之光與物。
「忽」迎之不見其首,「忽」字無首,是「心」。
「恍」隨之不見其後,「恍」字無後,也是「心」。
「古」字形上展示「意」的分別分裂。「今之有」,有即前言之心,今心是「念」字。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明白「意」會產生道的再平衡的裂痕,保守其意,調御其念。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以意的指向,道再平衡產生裂縫,而在無產生空間,即是將己與道繫於一處,合一。
本章指出,心是道生萬物的準則。所示皆為所念。當下的心念,皆會引導出所示。
即所謂「了一心而通萬法﹐則萬法無不具于一心﹐返萬法而照一心﹐則一心無不定于萬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會員
113內容數
人文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skYi 的問疑 的其他內容
前面提到,以無為用,陰陽兼具。如果只有側重「無」,而不讓「有」展現,這個也不是明白人。明白了以無為用,以有界定,陰陽兼具,那要如何在日常生活裡,確實施行呢?要明白它,得先把「無」「有」再弄的更清楚些。要清楚「無」跟「有」的分別,得先弄清楚什麼是感受。
你以為的你,總是注重著「有」,而忽略了「無」。就像音樂旋律的優美,除了音符,音樂家如何處理音符跟音符的間隙,常常會帶來不同的感受。一幅畫,也不會把整面填滿,所留下的空間,對構圖的美,極其重要。滿滿的沒有空間,反而喪失了生命力。 即使活在地球上,也常常忘了空氣的存在。 那麽「你」是一個容器嗎?
一直談到這裡,大家有看清楚「道」的樣子了嗎?當你站在十字路口時,光照在哪條路上你即會看到哪條路,也許看到一條路,也許看到兩條路,也許看到兩個方向。也許看到四個方向。當然也跟你的「目」望向哪裡有關。
「知」在回到生命本源的狀態下會使天下有裂縫,於是分裂會一直發生,直到完整,直到容納的空間形成,於是「道」的展示,會一直持續運作,就算沒了身體也不會停止。
「爭」是「體」能量高漲的狀態,它的行為是佔有。是自然的狀態,人生在世總要掙口飯吃,謀個工作,找個對象,這些行為都是佔有,都是體的行為。體在「爭」的狀態下,有最高的效能,用來達到體的功能,即是佔有。體它本身就是有。要體不「爭」那會死的,至少要爭口氣,呼吸才能活下去。
這裡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是至美?什麼是至善?大家有沒有發現,美跟善的上面是個「羊」字,而「美」跟「大」有關,「善」跟「口」有關。道德經常常把它要告訴人的真理藏在字的形狀裡面。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爲字意會隨著年代的推演,而與時俱遷,使得後人難以窺其堂奧,而字形相對會維持它的形狀很長一段時間。就像是圖案或
前面提到,以無為用,陰陽兼具。如果只有側重「無」,而不讓「有」展現,這個也不是明白人。明白了以無為用,以有界定,陰陽兼具,那要如何在日常生活裡,確實施行呢?要明白它,得先把「無」「有」再弄的更清楚些。要清楚「無」跟「有」的分別,得先弄清楚什麼是感受。
你以為的你,總是注重著「有」,而忽略了「無」。就像音樂旋律的優美,除了音符,音樂家如何處理音符跟音符的間隙,常常會帶來不同的感受。一幅畫,也不會把整面填滿,所留下的空間,對構圖的美,極其重要。滿滿的沒有空間,反而喪失了生命力。 即使活在地球上,也常常忘了空氣的存在。 那麽「你」是一個容器嗎?
一直談到這裡,大家有看清楚「道」的樣子了嗎?當你站在十字路口時,光照在哪條路上你即會看到哪條路,也許看到一條路,也許看到兩條路,也許看到兩個方向。也許看到四個方向。當然也跟你的「目」望向哪裡有關。
「知」在回到生命本源的狀態下會使天下有裂縫,於是分裂會一直發生,直到完整,直到容納的空間形成,於是「道」的展示,會一直持續運作,就算沒了身體也不會停止。
「爭」是「體」能量高漲的狀態,它的行為是佔有。是自然的狀態,人生在世總要掙口飯吃,謀個工作,找個對象,這些行為都是佔有,都是體的行為。體在「爭」的狀態下,有最高的效能,用來達到體的功能,即是佔有。體它本身就是有。要體不「爭」那會死的,至少要爭口氣,呼吸才能活下去。
這裡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是至美?什麼是至善?大家有沒有發現,美跟善的上面是個「羊」字,而「美」跟「大」有關,「善」跟「口」有關。道德經常常把它要告訴人的真理藏在字的形狀裡面。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爲字意會隨著年代的推演,而與時俱遷,使得後人難以窺其堂奧,而字形相對會維持它的形狀很長一段時間。就像是圖案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這裡所說的調息,不是說真的讓你去調,而是從息當中去看你的心。如果你心是這個狀態的話,那就是跟好的息相相應。如果還不是,但是也沒有粗重的妄想、昏沉,沒有風相,沒有喘相,這個時候就是氣相。所以從呼吸狀態,也可以去看你心的狀態。
Thumbnail
這一段內容講述遍地虛空如如不動,以休息並等待時機來保存能量。萬物常保持靜態,物歸其根,等待使命。若是妄自更動,必遭其害。要冷靜地面對事情的發生及思考事後的處理,任意妄動很可能容易惹來禍身。保持靜養身,以靜思考,按照規律行走,毛毛躁躁與發生的事情對抗,最後受害的是自己。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道法之處,強調了看不見、聽不見、摸不到的微妙之處,並提到了失業、職場、心態等現象,最後還關連到了科技及大數據的應用。整篇文章充滿了哲學的思考與深刻的觀察。
Thumbnail
你把情緒關在身體裡了嗎? 我們活在「身體就是我」的錯覺中,這個錯覺會衍生恐懼,使我們與根源之愛分離。我們總是將「我想被愛」的想法,壓抑在潛意識中。 想法是流動的,每個想法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越是壓抑自己的想法,這個「無法被愛的我」的人格便會逐漸穩固。 鏡子靜心是藉由根源之愛回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透過訴說自己冥想之後的經歷,試著闡述旅程看見的體驗與景色,又再次驗證冥想只是途徑。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神經覺對人類生理、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它介紹了神經覺在生理和心理層面的運作,以及過去經驗如何形塑了我們的神經覺。透過練習和觀察來探究個人神經覺的特點,並提出了回想過往並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故事的練習。
Thumbnail
有人問禪師如何開悟?禪師卻似雞同鴨講的回問:你有聽見流水潺潺的聲音嗎?你真的有聽見嗎? 世界自然有可看見的部分,卻也有看不見的部分。朗朗乾坤,世界從來就無意隱藏自己,重點是你有沒有“真正”看見與聽見?有沒有看見與聽見的“意願”?——那與自我(ego)無關的「不可見」的部分,或許就是自性(self)。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這裡所說的調息,不是說真的讓你去調,而是從息當中去看你的心。如果你心是這個狀態的話,那就是跟好的息相相應。如果還不是,但是也沒有粗重的妄想、昏沉,沒有風相,沒有喘相,這個時候就是氣相。所以從呼吸狀態,也可以去看你心的狀態。
Thumbnail
這一段內容講述遍地虛空如如不動,以休息並等待時機來保存能量。萬物常保持靜態,物歸其根,等待使命。若是妄自更動,必遭其害。要冷靜地面對事情的發生及思考事後的處理,任意妄動很可能容易惹來禍身。保持靜養身,以靜思考,按照規律行走,毛毛躁躁與發生的事情對抗,最後受害的是自己。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道法之處,強調了看不見、聽不見、摸不到的微妙之處,並提到了失業、職場、心態等現象,最後還關連到了科技及大數據的應用。整篇文章充滿了哲學的思考與深刻的觀察。
Thumbnail
你把情緒關在身體裡了嗎? 我們活在「身體就是我」的錯覺中,這個錯覺會衍生恐懼,使我們與根源之愛分離。我們總是將「我想被愛」的想法,壓抑在潛意識中。 想法是流動的,每個想法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越是壓抑自己的想法,這個「無法被愛的我」的人格便會逐漸穩固。 鏡子靜心是藉由根源之愛回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透過訴說自己冥想之後的經歷,試著闡述旅程看見的體驗與景色,又再次驗證冥想只是途徑。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神經覺對人類生理、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它介紹了神經覺在生理和心理層面的運作,以及過去經驗如何形塑了我們的神經覺。透過練習和觀察來探究個人神經覺的特點,並提出了回想過往並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故事的練習。
Thumbnail
有人問禪師如何開悟?禪師卻似雞同鴨講的回問:你有聽見流水潺潺的聲音嗎?你真的有聽見嗎? 世界自然有可看見的部分,卻也有看不見的部分。朗朗乾坤,世界從來就無意隱藏自己,重點是你有沒有“真正”看見與聽見?有沒有看見與聽見的“意願”?——那與自我(ego)無關的「不可見」的部分,或許就是自性(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