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與慾,之於人類就像生與死那樣平凡,卻總被當成辣眼睛的題材,若真如此或許未必能吸引導演 Michael Haneke 對這則故事的青睞;打開他的作品列表,諸如<隱藏攝影機>(2005)、<白色緞帶>(2009),就從來不是這些象徵物表面那麼簡單,以此推測<鋼琴教師>也不會只是觀眾所看到的病態情慾、愛情失能那般,畢竟這樣的題材不乏經典去談,而在本片中被情慾搶過風頭的「音樂」正是一道線索,在顯而易見的影像外提出另一種可能。
我們將會發現,音樂就像第三個主角那麼重要,而舒伯特就作為這個隱性角色的代表,他不只是女主角Erika的熱情之所在,曾擔任音樂教師的舒伯特巧合對應Erika的職業,後世將他定位成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與古典主義最後一個巨匠,在音樂史上卻多半將他描繪成懷才不遇的天才,在36歲就因病死亡。
年齡永遠使藝術家感到掙扎,除卻時光易逝是很好的創作主題外,年齡也帶給創作者極大的壓力-上天終究給我們多少時間創作出足以死而無憾的代表作?對於舒伯特來說,他短暫的一生縱然不被當時的大眾所理解,但時至今日他已重獲應有的讚譽,而Erika傾慕舒伯特能藉由歌與曲的結合傳遞出人類千絲萬縷的情感,對比她初遇Watler提到同樣喜愛舒曼─將「朦朧」詮釋的極為美好,像是在即將失去理智的千鈞一髮之際,卻緊抓著介於尚有自知之明與完全放棄的邊緣,Erika活在父親罹患精神疾病的陰影裡,十分了解什麼是精神性的「朦朧」,她更好奇如何像舒伯特那般去疏理出朦朧背後的人性,若她懂得了這層奧秘,或許她便能同樣梳理出自己要什麼、渴望什麼......
-----同場加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