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9|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018-國學第18講:經典賞析-道德經、戰國策、鬼谷子、貞觀政要

  本篇,作為國學「基礎觀念前導」的「最後一講」,特地再挑出我認為較重要的四本國學著作:《道德經》、《戰國策》、《鬼谷子》,與《貞觀政要》,對這四本著作,提出我的些許淺見。

國學,基礎觀念前導

  首先,我所說的「基礎觀念前導」?是我希望能夠做到「提供自學國學的Know-how」,讓閱讀這一系列文章的讀者,可以藉此找到自學國學的竅門(教你釣魚)。所以,寫作過程中,我一直刻意在迴避「具體內容」(給你魚吃)。   其次,我所說的「基礎觀念前導」?是我希望能夠做到「提供大地圖的功能」(協助見林),讓閱讀這一系列文章的讀者,可以按圖索驥,不在自學國學的過程當中迷航。所以,寫作過程中,我一直盡力迴避「細節」(防止見樹)。   最後,我所說的「基礎觀念前導」?大多,其實是我刻意設計進文章中的一些關於思考的技巧,並盡量以「觀念」的方式呈現,例如「What、Why、How、Judge的區別」、「Report與Comment的差異」、「因式分解」、「抽象化思考」…等。為的是盡可能提供一些能夠被廣泛應用的Know-how,而非僅限於國學。這是我在寫作國學這一系列「基礎觀念前導」時,最想做到的事。

未盡之處

  進入本次主題,四本著作的賞析。之所以沒有像先前的儒家、法家、兵家那樣,做相對完整的總體介紹,出於下列原因,恕我力有未逮:   《道德經》,在我的認知裡,乃是一部「帝王學」。因我目前尚未有足夠的實力(暫時寫不出能讓自己滿意的內容),將「帝王學」交代清楚;為避免誤導,所以,僅能以「賞析」的角度,介紹《道德經》。   《戰國策》與《鬼谷子》,是「縱橫家」的經典著作。因我自身是屬於較不具「政治天分」的人,寫出來的相關內容,自己總覺得「欠一味」,自認寫得還不夠好,所以,僅能以「賞析」的角度,介紹《戰國策》與《鬼谷子》。   《貞觀政要》,是一本太過「複雜」的書。若想寫得「足」,很難避免寫得很像「翻譯」(我都勸大家盡量別讀翻譯版,結果我寫出來的成果,長得像翻譯,這很搞笑);若想寫到「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程度,卻又常常覺得「東漏西漏」。結論是,或許再多沉澱個幾年、多讀幾遍、文筆功力再昇華至另一個檔次,我才可以寫出自己會滿意的內容,所以,僅能以「賞析」的角度,介紹《貞觀政要》。

《道德經》

  市面上,對於《道德經》的解讀,多認為其傳遞的思想是「出世」色彩的,像是佛經那樣。我認為,之所以主流意見會是持這樣的看法,一是因為「道經」的內容過於抽象,二是多將「道經」與「德經」做割裂式的理解所致。   一般來說,會認為《道德經》,可分為上半部的「道經」,與下半部的「德經」。而「道經」的內容,多為描述「天地運行」之「理」,是極度「虛無飄渺」的,抽象到不行(我在「法家3/3」,說明什麼是「制度」,起頭的內容,就是仿照《道德經》的寫法寫成的)。   實則,對於「道經」的內容,乍讀之下,好像都是在描述自然現象、理解自然的規律,其實,無一不是變相以「天地運行之理」為喻,解說「如何(How)統治國家的方法(Know-how)」。所以,「道經」的內容,根本就「權謀」到爆!(到底哪來的清靜無為?與世無爭?哪裡「出世」了?)
  我對於整部《道德經》的最終理解是:有道無德,是為暴君;無道有德,則為昏君;道德兼具,方可達「內聖外王」之境,成一代聖君。   PS:道經與德經,一樣重要,不可偏廢。我一直強調:《道德經》,需「一氣呵成」的讀完。理由?即在此。割裂式的解讀《道德經》?很可能會誤解《道德經》這本「帝王學」。

《戰國策》與《鬼谷子》

  談判、斡旋若有所謂的最高境界?我想,應該是「一言興邦、一言定國」的水平。我們若以現代「談判學」必讀的「賽局理論」來做對比:戰國策裡,關於「縱橫家」所呈現的「說之以理」、「誘之以利」,都可與「賽局理論」呼應;但關於「動之以情」,卻是「縱橫家」獨有,「賽局理論」所無的部分。這是《戰國策》這本著作,與「縱橫家」思想的重大價值所在。   大國博弈的「談判、斡旋、外交」層面,在《戰國策》裡,被「縱橫家」們,發揮得淋漓盡致、讓人嘆為觀止!因此,若將《戰國策》看成是一本政治學教科書?我認為,其實也可以,而且是非常可以。   《戰國策》與《鬼谷子》之間的關係?若我們將《戰國策》所提供的「具體案例」,看成是「縱橫家」的「外功」(實際應用);那麼,《鬼谷子》所闡述的「抽象原理」,就可當成「縱橫家」的「內功」(思想核心)。   PS:若本身對政治方面較感興趣,或具政治天分,我蠻推薦《戰國策》與《鬼谷子》,或許你也會覺得,2500年後的現代人,政治的玩法,並沒有比2500年前的古人,高明到哪去。

《貞觀政要》

  首先,《貞觀政要》這本書,主軸是唐太宗與24功臣的「對話錄」。內容涉及治理國家的方方面面,涵蓋面向即其廣泛,可說是一本治理國家的教科書。   若要深度挖掘出《貞觀政要》的價值?我會強烈建議,閱讀時,須發揮想像力,將自身「完全投射進書中」。什麼意思呢?我自己的感觸是:   唐太宗,真奇人也!我問不出唐太宗那種等級的問題!唐太宗怎麼有辦法問出這樣的問題?唐太宗的「洞悉」能力,是我拍馬都趕不上的!完全看不到車尾燈!諸多大臣,非人類也!他們怎麼有辦法回答出唐太宗所問的,諸多非常刁鑽的問題?這票人的腦袋到底怎麼長的?原來所謂的能臣、幹吏,是這樣想問題,是這樣解決問題的。   我們,讀歷史,就算能知道某某某具體做了什麼(What),但我們很難清楚來龍去脈,尤其是他們「為什麼」(Why)會這麼做,以及,他們是「如何思考」(How)的。歷史文獻,很少有關於「Why」&「How」的記載,而《貞觀政要》這本書的最大價值所在,就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唐太宗與24功臣的「Why」&「How」,能讓我們從中揣摩、獲得啟發。

補充(將來,國學的寫作方向)

  至此,已交代完此次「國學」的「最後一講」,將來,關於國學的寫作方向,大體有二:   一則,會挑些我認為較有意思的細節出來談,像是「分析郭嘉的十勝十敗論」、「解析劉備這個人」、「論語中的某段話,還能怎麼解讀」、「商君書的某個篇章,該如何理解」…等等,國學,可以談的有趣內容,還有很多。   二則,我會「以國學的角度」,來分析特定的時事議題,例如「俄烏戰爭」、「太陽花學運」…等等。   然而,無論是哪一種方向,性質,都會偏向我的「Comment」,所以,我才會刻意先寫完這一系列的「基礎觀念前導」,為的是「盡可能不讓閱讀者被我的Comment帶走」,我們身處資訊氾濫的時代,我的一家之言,無須盡信。

補充(預告)

  下一回起,將暫擱置「國學」,另開啟一系列的「法學」「基礎觀念前導」。對於大部分人、事、物之解讀,我多半是藉由「國學」與「法學」的角度,予以切入以及評述(我之所以會這麼想、那樣想,基礎,源自這兩方面)。   我想,與其單方面地聽我的闡述(What,EX股票會跌),若能知道這些闡述的背後脈絡(Why,EX你怎麼知道股票會跌,你的理解,從何而來),或許,能更容易進行有實益的意見交流:我自知,我這人很嚴肅、古板、無趣,我只是想試著「講道理」(Why比What更重要)。   假設,日後,你覺得我所說的內容,有點道理(給你魚吃);當你因此對這方面感興趣時,或可重讀這一系列「國學」與「法學」的「基礎觀念前導」(釣魚技巧)。我一直都認為:比起吃別人給的魚?還是吃自己釣上的魚,會更有樂趣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