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現代社會,壓力如影隨形,面對壓力,有的人可以讓自己持續進步,有的人卻因此一蹶不振,原因是什麼?
抗壓性高低?好像是,但抗壓性聽起來似乎有點籠統。
《減壓、療傷、自癒的正念調節法》用科學的方式,說明理性腦、生存腦跟身心容納之窗的關係,透過這本書的說明,也能讓我們以更中性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軟弱」、「懶散」等負面情緒。
理性腦與生存腦的對決
作者前面花了許多篇幅說明理性腦跟生存腦的差異。
理性腦(新皮質):是比較新的演化部位,負責由上而下進行處理,具有推理、抽象與分析的能力。
生存腦:演化時間較久的邊緣系統,是親身體驗後產生的非自主情緒反應,屬於無意識的神經覺,由下而上處理。
一旦面臨各種訊號,理性腦能運用分析做出決定,但是理性腦會否定「軟弱」等一般我們認為是負面的情緒,因此我們可能會內化這些壓力,告訴自己要克服壓力,追求成功。不過此時生存腦不一定會配合,因而與理性腦產生對立,雖然我們不知道生存腦中的狀況,卻生存腦對情緒跟生理狀態的影響卻會慢慢浮現。
看完這本書,西恩的解讀是,理性腦是那個想要成為理想的自己,生存腦代表現況。
以現代社會角度來說,我們經常認同理性腦的判斷,輕忽生存腦發出的訊號,我們知道壓力、創傷,卻把它視為是成功的代價,如果處於長期的壓力,而沒適時從壓力中復原,就會轉變成創傷。而能否從壓力跟創傷復原,取決的其實是生存腦,但如果希望感覺好轉,在壓力與創傷中茁壯,最好的方法並不是提升自己(克服壓力),而是自我認識。
簡單來說,我們很常發生理性腦凌駕生存腦的狀況,比如遇到壓力,理性腦可能會讓你跟自己說,「克服壓力才會成長,是邁向成功的不二法則」,但其實生存腦已經受不了了;或是(生存腦)一旦想休息一下,理性腦會說「弱者才躺沙發休息,趕快去工作」之類的話。
身心容納之窗
作者提到「身心容納之窗」的概念,就像是一開始提到的抗壓力,也是一般我們的認知。
但提到抗壓力,似乎又會回到理性腦的框架,那個應該「抵抗壓力,邁向卓越的自己」。
很多書籍都提到,中度的壓力是讓人成長最快的壓力值,作者在書中提到「身心容納之窗」的概念,透過適度的訓練,讓我們的「身心容納之窗」可以更為寬闊,讓多數的外在壓力都能落在中度壓力的區間,幫助我們成長。反之,「身心容納之窗」越窄,我們長時間處在「身心容納之窗」之外,造成理性腦跟生存腦的不協調,身心狀態就越容易發生狀況。
作者提到「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穫」,認為這句話只講對一半。因為這句話著重在引領自己跨出舒適圈,卻無視目前的極限,以及日後的完全復原。就是每天重訓但不給自己休息日,這樣肌肉也不會成長變大。
正念規劃的六大原則
所以,有時我們想要成功,勇往直前的信念,反而可能成為阻礙。拖延也不一定不好,它可能是身體發出想要休息的訊號,適度拖延反而可以讓身體獲得恢復。
作者提出正念規劃的六大原則,包含「做好刻意的準備」、「了解自己的動機,採用週計畫」、「不是每件事都要排進行事曆」、「刻意把空白時段排進行程裡」、「每週保留幾小時整理環境」、「聽從內在的智慧做出選擇」。
以及拓展身心容納之窗計畫:「一週開始前,在身心平靜狀態下,撥出時間擬定週計畫」、「在生理、情緒、精神、知識領域,訂下明確意圖」、「先排定符合長期職場目標與私人目標的工作,並安排休息時間」、「每週保留幾小時時間,處理周遭環境的顯著問題」、「每天安排時間,從事可拓展身心容納之窗的活動」
此外,作者也分享「接觸點練習」可以在遭遇壓力時運用:坐椅子上,背靠牆,雙腳與肩同寬,用身體留意椅子與地面支撐的感受,並特別注意「雙腿、臀部、下背跟椅子之間」、「雙腳跟地面之間」、「雙手碰到雙腿的地方,或是雙手互相觸碰的地方」。目標是留意目前身心系統的狀態。
西恩後見
西恩本身經常火氣大,而後嘴巴破且一破就會會一個月才會好,後來慢慢發現之所以會火氣大,很多時候在於「無形的壓力」,所以有時候躺在床上,自認為沒壓力,卻還是睡不好。
直到看了《減壓、療傷、自癒的正念調節法》,作者用理性腦跟生存腦的概念,讓西恩更好理解兩個腦袋打架的過程,「自認沒有壓力」,應該是理性腦發出的自我催眠,但不認同的生存腦卻因此發出身體抗議。
《減壓、療傷、自癒的正念調節法》全書有466頁左右,作者提的許多觀念,由於篇幅限制,沒辦法完全分享完這本書的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來看。西恩在看這本書的同時,剛好也面臨工作上的壓力,當時也是認為應該沒什麼問題,自己可以克服的了,但反應在工作之餘的時間,就可以發現看書看得很不專注,甚至不想看書,只想要好好休息。每週一篇讀書心得也停擺了一個月,期間罪惡感也沒少過。
看完這本書後,再回頭檢視這段時間的「耍廢」,發現可能這就是生存腦發出的訊號,經過一個月的沉澱,又有更多的活力。
面對壓力,與其一味提升自己的抗壓力,不如理解先自己,傾聽內在發出的聲音。休息也不是罪過,休息才能走更長遠的路,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