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圖文 | 聖靈活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 約翰福音 4:14 )

在一本靈修書上,讀到這節經文。作者提示我們:聖靈的活水,飲了必不渴。聖經以「活水」譬喻聖靈,猶如長江大河,源源不絕。「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 (約翰福音 7:38) 這個活水泉,可以解我心靈的枯渴,「直湧到永生」,這是神何等的大愛啊!

以前很佩服老子的「水喻」,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曾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原意在說明「柔弱勝剛強」的道理。我覺得這句話,與聖經所說,其實分屬於不同的層面。

因為,「活水」是從上帝的施恩座流出,代表聖靈;而上善之「水」,仍指的是人類心靈的狀態,仍落在人世紛雜的競爭場域中。當聖靈的「活水」進駐到我的心中,心中自有活泉;如此,何善不為?何德不長?因而,真正的基督徒更有機會「幾於道」!
約翰福音 4: 14
avatar-img
6.3K會員
680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十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仍然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對於深受中華文化薰陶的人,一提到「義」,馬上會聯想到《孟子.告子篇.上》這段著名的話: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很喜歡上週主任牧師分享的信息。有機會再次思惟《馬太福音》5:9「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必稱為神的兒子」的意蘊。我們知道上帝曾對耶穌說過:「這是我的愛子」,人們都應聽從祂、敬愛祂,所以在大家的印象中「神的兒子」應指耶穌。:
《聖經》中的「先知書」,記錄先知的話語,慣於使用譬喻(如:明喻、暗喻、象喻、借喻等等)來代言神意。《聖經》經常提及的物產是葡萄,在《以賽亞書》第5章提及的「葡萄」當然有深刻的寓意。神要我們多結果子,而我們這棵「葡萄樹」究竟是「好葡萄」還是「野葡萄」,就至關緊要了。
約書亞蒙召作猶大國先知,先後事奉猶大國四朝,前後約60年。當時猶太民族建立的國家已分裂為「北國以色列」與「南國猶大」。公元前722年以賽亞親眼見到北國滅亡,臣民被擄,而南國上下的表現,卻仍冥頑不靈,眼看也即將步上滅亡的後塵。於是以賽亞將他得之神的「默示」,勇敢說出來。
作為先知必須聖潔、與神親近、聆聽神的聲音。因此以賽亞蒙召之時,就已自覺必須聖潔;他深刻體認到聖潔是絕對必要的。聖潔也成為以賽亞服事的中心。以賽亞一方面為神說話,另一方面也為以色列記錄歷史;在歷史的序列中,彰顯神的公義審判以及豐富的救恩。
今晚參加晚崇,Alex主任牧師以﹝誰是蒙神憐恤的人?﹞為題分享信息,引發我的共鳴與思考。《馬太福音》5:7說:「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這是「天國八福」的第七福。但是,怎樣的人蒙神憐恤呢?一般的理解是:體貼待人、滿有憐憫、滿有同情、有同理心者,必蒙憐恤。
對於深受中華文化薰陶的人,一提到「義」,馬上會聯想到《孟子.告子篇.上》這段著名的話: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很喜歡上週主任牧師分享的信息。有機會再次思惟《馬太福音》5:9「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必稱為神的兒子」的意蘊。我們知道上帝曾對耶穌說過:「這是我的愛子」,人們都應聽從祂、敬愛祂,所以在大家的印象中「神的兒子」應指耶穌。:
《聖經》中的「先知書」,記錄先知的話語,慣於使用譬喻(如:明喻、暗喻、象喻、借喻等等)來代言神意。《聖經》經常提及的物產是葡萄,在《以賽亞書》第5章提及的「葡萄」當然有深刻的寓意。神要我們多結果子,而我們這棵「葡萄樹」究竟是「好葡萄」還是「野葡萄」,就至關緊要了。
約書亞蒙召作猶大國先知,先後事奉猶大國四朝,前後約60年。當時猶太民族建立的國家已分裂為「北國以色列」與「南國猶大」。公元前722年以賽亞親眼見到北國滅亡,臣民被擄,而南國上下的表現,卻仍冥頑不靈,眼看也即將步上滅亡的後塵。於是以賽亞將他得之神的「默示」,勇敢說出來。
作為先知必須聖潔、與神親近、聆聽神的聲音。因此以賽亞蒙召之時,就已自覺必須聖潔;他深刻體認到聖潔是絕對必要的。聖潔也成為以賽亞服事的中心。以賽亞一方面為神說話,另一方面也為以色列記錄歷史;在歷史的序列中,彰顯神的公義審判以及豐富的救恩。
今晚參加晚崇,Alex主任牧師以﹝誰是蒙神憐恤的人?﹞為題分享信息,引發我的共鳴與思考。《馬太福音》5:7說:「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這是「天國八福」的第七福。但是,怎樣的人蒙神憐恤呢?一般的理解是:體貼待人、滿有憐憫、滿有同情、有同理心者,必蒙憐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主題經文: 「若不是從上頭賜給你的,你就毫無權柄辦我。」(聖經約翰福音十九章 11 節) 凡是臨到一個信靠順服神的人身上的事情,沒有一件不是神的旨意。這就足夠叫我們不止息地感謝讚美了。因為神的旨意是世上最有希望的、最快活的、最榮耀的東西;祂也是全能的;只要我們肯順服信靠,沒有東西能阻止祂。
Thumbnail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意指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樣,體現了柔和謙遜的品德。本文解釋了《道德經》第八章的內容,並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上善若水”的意義和應用。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種豐盛和感恩的狀態,透過比喻水流過瓶子的概念。藉由開放的心態,讓福澤流經自己,並等待流動的發生。文章中強調了與自然造化連結的重要性。
Thumbnail
文章談論如何像水一樣順勢而為,不與他人爭執,表現出善的行為,在工作職場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努力,保持一顆快樂的心情,處處保持善行。
Thumbnail
經由解析老子與其著作《道德經》的來源與發展,發現自己擁有在不同外太空、水,以及空氣裡,都有實現最好給予的能力,而這樣子可以實現永恆美好的能力,也已經說明人類的天賦。
Thumbnail
香江人談及「水」,不期然會聯想很多與水有關的形容詞,例如以水為財,見財化水,甚或形容女人是水造等等。那麼古人又怎樣形容「水」呢?不得不説老子在《道德經》的名訓「上善若水」了,他將水提升至更高的層次,形容高品格的人就像水一樣具有種種美德......
Thumbnail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Thumbnail
水,是創造生命的源頭,也是賦予生命活力的重要元素。水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但我們似乎已經習以為常,自然不會覺得它有什麼特別之處。然而,若我們進一步思考,就可以發現水有很多特質值得我們學習。老子對於水讚譽有加,他說水是最接近於道的物質。耶穌在世時顯現了水的品性,教導我們如何活得像水一樣。
Thumbnail
在第七章說明到天地以利益眾生為要,致力成就大眾群體之事,並無差別、一視同仁的對待,祂將”自己”放的很小很小,小到極盡,到了無我、無私,如此反而成就天地的偉大與浩瀚。為何能成其私呢,第八章接著以”上善若水”進一步解釋。
Thumbnail
該文討論生活中的神蹟如何與理性和科學觀點相抵觸,並且以《約翰福音》中的「把水變成酒」的神蹟為例,提及現代人對神蹟的看法。文章強調神蹟是為了彰顯上帝的榮耀,以及生活中尋找神蹟的意義。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主題經文: 「若不是從上頭賜給你的,你就毫無權柄辦我。」(聖經約翰福音十九章 11 節) 凡是臨到一個信靠順服神的人身上的事情,沒有一件不是神的旨意。這就足夠叫我們不止息地感謝讚美了。因為神的旨意是世上最有希望的、最快活的、最榮耀的東西;祂也是全能的;只要我們肯順服信靠,沒有東西能阻止祂。
Thumbnail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意指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樣,體現了柔和謙遜的品德。本文解釋了《道德經》第八章的內容,並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上善若水”的意義和應用。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種豐盛和感恩的狀態,透過比喻水流過瓶子的概念。藉由開放的心態,讓福澤流經自己,並等待流動的發生。文章中強調了與自然造化連結的重要性。
Thumbnail
文章談論如何像水一樣順勢而為,不與他人爭執,表現出善的行為,在工作職場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努力,保持一顆快樂的心情,處處保持善行。
Thumbnail
經由解析老子與其著作《道德經》的來源與發展,發現自己擁有在不同外太空、水,以及空氣裡,都有實現最好給予的能力,而這樣子可以實現永恆美好的能力,也已經說明人類的天賦。
Thumbnail
香江人談及「水」,不期然會聯想很多與水有關的形容詞,例如以水為財,見財化水,甚或形容女人是水造等等。那麼古人又怎樣形容「水」呢?不得不説老子在《道德經》的名訓「上善若水」了,他將水提升至更高的層次,形容高品格的人就像水一樣具有種種美德......
Thumbnail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Thumbnail
水,是創造生命的源頭,也是賦予生命活力的重要元素。水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但我們似乎已經習以為常,自然不會覺得它有什麼特別之處。然而,若我們進一步思考,就可以發現水有很多特質值得我們學習。老子對於水讚譽有加,他說水是最接近於道的物質。耶穌在世時顯現了水的品性,教導我們如何活得像水一樣。
Thumbnail
在第七章說明到天地以利益眾生為要,致力成就大眾群體之事,並無差別、一視同仁的對待,祂將”自己”放的很小很小,小到極盡,到了無我、無私,如此反而成就天地的偉大與浩瀚。為何能成其私呢,第八章接著以”上善若水”進一步解釋。
Thumbnail
該文討論生活中的神蹟如何與理性和科學觀點相抵觸,並且以《約翰福音》中的「把水變成酒」的神蹟為例,提及現代人對神蹟的看法。文章強調神蹟是為了彰顯上帝的榮耀,以及生活中尋找神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