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書籍|暴走社會:該如何面對反應過度的社會?

一年前,我和組員們討論畢制題目時,「暴走社會」被納入我們的選擇之一。那時候為了想更了解這個主題,就從讀冊買了一本二手書,雖然最後我們沒有以此作為主題,但還是覺得這本書很值得閱讀。
作者為日本人榎本博明,整本書分為五大章節闡述反應過度的社會所呈現的現象。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日本某一間幼兒園因為被附近鄰居不斷投訴「小孩太吵了!」,所以最後導致小朋友在遊戲時間都只能待在室內。不過後來幼兒園也有想到解決方法,那就是「試著去彼此了解」,如邀請鄰居到幼兒園參觀,或是請鄰居一起來參加運動會等。
「互相理解」能夠解決過度反應是因為人通常不會對自己親近的對象過於刻薄,試想如果幼兒園裡中的小朋友,鄰居都還熟悉知道他們是誰,還會氣憤的投訴把他們關在室內空間嗎?不能說完全不會,但機率應該真的少很多了。
關於過度反應的社會,我一直想到最近幾年,好像很常發生藝人或網紅因為某件事(甚至有可能是被捏造出來的事)而被網友們大力譴責,留言區可見各種難聽字眼,但真正了解事情來龍去脈的又有多少呢?
在本書第五章節【防止反應過度的方法】提到,想防止反應過度,最需要的就是靠自己的頭腦仔細的判斷,不輕易相信片面的資訊,並從各方面去分析。讀到本書末,最喜歡作者提出的觀點就是「互相理解」與「有分析能力」,這兩者既能防止他人對自己與其他社會事件過度反應,更能避免自己掉入過度反應的漩渦。若能學會理解與冷靜分析,那麼以前所認為的不平很多也只是過度反應罷了。
回想自己有時候也處於一種過度反應的狀態,遇上憤恨不平的事,就不斷抱怨謾罵,甚至還想著要怎麼反擊讓對方好看。但通常這整個過程,身心靈都會很不舒服,罵人對我來說並不是一個真正可以解放自己的做法。渴望被理解的同時,也應該是試著去做一些理解、包容的練習,但也不是說都要忍氣吞聲,而是在生氣、發怒、謾罵、投訴之前,先把理解與分析這件事搬到眼前,慢慢消化與咀嚼,不選擇暴怒也不強迫隱忍,最後會應該能發現自己的精氣神都可以好好的保留下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