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我猜!他下一步會這麼做:人性心理學最高境界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書實際上就是在分析各種型的人格,例如喜歡吃飯的人、喜歡吃麵的人、喜歡吃甜的人......但我認為現實又不是動漫角色的人物設定,我們更立體、更多面,並且我也要自首!自己當初會租這本就是受到文案吸引,結果卻從中發現兩點說服力不足的眉角!

一、書籍介紹

本書的寫作用意在於讓讀者透過身體、外貌、表情、習慣、動作、談吐、飲食習慣和愛好等方面瞭解別人的性格、看穿別人的心理,戳破言語中的虛假,訓練察言觀色的處世之道。
然而接下來我要自首!自己當初會租這本就是受到文案吸引,結果它竟然沒有作者簡介!這其實可以視為這本書在該領域中沒有足夠發言權的證明,比起前一本《每天來點心理學》有豐富的名人推薦、靠前的排名與評價,以及顯然經過精心安排琢磨的簡介文案,與本書的高下立判顯而易見,明明之前寫系上作業時也挑到一本不太好的著作來寫書評,怎麼這次還沒有記取教訓呢。

二、心智圖與章節架構

這次的心智圖由於內文實在過於細,直接給大家看目錄的話效果會更好,還能藉此看看排版風格,因此就不放心智圖了,請大家見諒。本書分為三個Part,分別是「由飲食習慣和愛好進行推測」、「以良好的形象打動別人」、「在職場準確地觀察和判斷別人」,我們各自舉例:Part1的章節包括依口味、進食方式甚至愛看的電視節目來判斷人的性格;Part2包括如何給人留下好印象,握手的力度、握手的先後順序、握手的時間等都會左右這點;Part3則包括如何面對面試官、上級長官、同僚......他們的一舉一動代表著自身性格,而你要如何靈活應對等。
但我只能說,這些內容不要百分之百相信,原因如下:

三、心得評介

第一,本書其實有一些書寫漏洞,例如前言提及一位心理學家指出人容易了解許多動物的習性和自然現象,卻難以了解自己本身,但是這個所謂心理學家是誰?為甚麼不把名字寫出來?在「平時愛看的書籍能反映性格和心理」一節中,也提到在心理學家眼裡,讀書不僅能增加一個人的知識和修養,還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和心理,請問這個心理學家指誰?並且舉這節內容為例,他說愛看漫畫的人一般喜歡玩樂、無拘無束,拒絕把生活看的太認真,excuse me???我怎麼覺得這裡好像有歧視或是過度針對??再舉一例,有學者指出,和說一百句話相比,握手一次更能拉近彼此距離,所以我說那個學者是誰?你到底為什麼從不把名字寫出來啊!
第二、在看了前一本之後(《很正經的心理學史:放下偽心理學,拒喝心靈雞湯,無病呻吟怎麼可能比心理學史八卦精彩!》,心得我還沒寫,給我一點時間),我一翻看這本書就預想到接下來會充滿花轟的內容,前一本有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在今天,大家最『耳熟能詳』、『喜聞樂見』的那些心理學概念,幾乎都是純粹的『僞心理學』。換句話說,都是主流心理學界從未接受或認同過的東西。諸如「九型人格」、「情商」、「色彩心理學」、「血型性格」等......總而言之,大眾所理解的「心理學」基本上都是主流心理學界視為邪魔歪道的事物」,這段話基本就是將本書完全否定了,因為本書實際上就是在分析各種型的人格,例如喜歡吃飯的人、喜歡吃麵的人、喜歡吃甜的人......但我認為現實又不是動漫角色的人物設定,我們更立體、更多面,哪是什麼你愛吃飯就代表你「經常自我陶醉,孤芳自賞;對人對事處理得體,比較通融,但互助精神差。」很顯然這是過於蓋棺論定的作為,而這樣非常值得吐槽的內容實際上正構築它的全部,整本書都充斥著以某種單一行為/性格特徵來給人貼標籤、揣度對方心理的作為,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或許某個行為真的就代表當事人有這樣的潛意識,例如「將雙手的指尖架在一起......自信的人與人交談時很愛擺出這種姿態」,但實際上,「把雙手指尖架在一起代表這個人比較有自信心」跟「有自信的人喜歡擺出這個動作」,兩者是有前因後果的差異的,並且前者也比後者來得更加自然,畢竟如果是後者的話,你不覺得這種行為很中二嗎?身為一個有在從事插畫接案的繪師,這本書對我的最大用處反倒是在角色設計方面,尤其如果我想表示這個角色具有較高自信心,就可以繪製一張他擺出雙手指尖架在一起的姿勢,如此一來連動作都被賦予涵義了呢,真是太細緻了,這本書應該強力推薦給所有在畫圖的人看!
寫了一大段對這本書的批判,還是得說我們不能因此完全用紅筆畫上大大的叉號,這些人格分析的確有可能成為事實,但也並非絕對,有些觀念也是值得深思,但相信與否就是讀者自己心裡要有一把正確的尺,於我而言,Part3提到的如何應對面試官就是不錯的建議,像是面對無禮的面試官要沉著冷靜、面對過分友善的要注意他可能是笑裡藏刀、遇到演講家式的面試官要扮演好的聆聽者之類。

四、金句

  • 掌握一些簡單易學的心理學知識,學會觀察和了解別人,對於我們做好人際關係,更輕鬆地為人處世是非常重要和極為必要的。
  • 人們對某一事物或個人在第一次見面時留下的印象往往最為深刻......要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應該有恰當的衣著。
  • 透過口頭約定的約會,其實和「有空一塊吃便飯」一樣,有時給人一種很隨便的印象。
  • 抬起眼瞼,平視世界,正視別人,就會發現別人也是常人,世界不過如此,沒什麼好懼怕的,從而樹立勇氣和信心。

五、番外篇

說真的我第一眼看到封面以為人坐在馬桶上诶,結果仔細看才發現是坐在開顱頂的人頭上。

我最近開始使用potato media,這是一個用發文、留言、分享等形式賺取虛擬貨幣的平台,之後可以出金提領成新台幣,我甚至看到有人提領出兩萬台幣!歡迎用我的推薦碼「6kjCJDT2K」註冊,成為戰友一起賺錢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會員
23內容數
不管是脫離學生時代,或即將脫離學生時代,如何在社會上站穩腳跟都是至關重要的議題,我也是,自大三起就對將來是否能獨立自主憂憂慮慮,因此讀起相關書籍,因此,我想以即將出社會的身分撰寫這些讀後心得,將我對書中內容的理解,乃自個人經歷分享給大家,勉勵自己,也勉勵你們,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iarank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該部份題為「擁有堅強心靈的關鍵字」,甜鹹心理學一章用「減肥」給讀者來個當頭棒喝,以理論解釋你半夜想吃東西的真相,羅森塔爾效應一章以充滿信任的鼓勵取代只看結果的讚美,心理韌性一章提到的研究,幼年時遭遇上述情形的孩子越容易在社會化過程中走偏,畢馬龍效應一章提到壓力會導致腦細胞減少.....
比起前一章節對親子教育的幫助,這一章更適合青少年的自我反思與實際運用,例如共有財悲歌就是國中(高中?)時的公民教科書內容,就像林格曼效應一樣讓孩子思考自身行為是否降低團隊成果,艾菲爾鐵塔效應及相似性效應可以用在情侶感情加溫,登門檻效應則讓孩子學習如何拜託別人可以達成最高受益......
如果要最大程度符合作者心目中這本書的受眾,那應該是「親子」(雖然本饅頭不太贊同)。本書共30小節剛好可以排入一整個月,而平易近人的口吻則協助父母導讀,不僅可以加深親子間的情感交流,還可以讓雙方在一個又一個心理學實驗中一窺人類行為可以如何解讀。
這書名乍看起來很不明所以,但其實是出於精神科疾患的診斷代碼是F開頭的緣故,舉我的例來說,我是輕度憂鬱症(F32)及強迫症(F42).......從這本書中,你能感受到一個人心情的變化,真的就像跟作者本人對話一樣,收受著對方的耳提面命與自身經驗的分享,有一種溫暖的感覺,是一本很「活」的書籍。
並非每件事都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有些事情甚至沒有原因。當你害怕某件事發生時,請心想「事情不會糟成那樣」,幫助自己度過焦慮的時刻。認清自己絕非一無是處,每個人都有存在的價值。原來這一切都是情緒控制了我,因此把事情給扭曲了......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透過閱讀第一章,為人子女可以更了解自己,為人父母可以更了解自己背負的責任及你每一個失誤所造成的代價......
該部份題為「擁有堅強心靈的關鍵字」,甜鹹心理學一章用「減肥」給讀者來個當頭棒喝,以理論解釋你半夜想吃東西的真相,羅森塔爾效應一章以充滿信任的鼓勵取代只看結果的讚美,心理韌性一章提到的研究,幼年時遭遇上述情形的孩子越容易在社會化過程中走偏,畢馬龍效應一章提到壓力會導致腦細胞減少.....
比起前一章節對親子教育的幫助,這一章更適合青少年的自我反思與實際運用,例如共有財悲歌就是國中(高中?)時的公民教科書內容,就像林格曼效應一樣讓孩子思考自身行為是否降低團隊成果,艾菲爾鐵塔效應及相似性效應可以用在情侶感情加溫,登門檻效應則讓孩子學習如何拜託別人可以達成最高受益......
如果要最大程度符合作者心目中這本書的受眾,那應該是「親子」(雖然本饅頭不太贊同)。本書共30小節剛好可以排入一整個月,而平易近人的口吻則協助父母導讀,不僅可以加深親子間的情感交流,還可以讓雙方在一個又一個心理學實驗中一窺人類行為可以如何解讀。
這書名乍看起來很不明所以,但其實是出於精神科疾患的診斷代碼是F開頭的緣故,舉我的例來說,我是輕度憂鬱症(F32)及強迫症(F42).......從這本書中,你能感受到一個人心情的變化,真的就像跟作者本人對話一樣,收受著對方的耳提面命與自身經驗的分享,有一種溫暖的感覺,是一本很「活」的書籍。
並非每件事都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有些事情甚至沒有原因。當你害怕某件事發生時,請心想「事情不會糟成那樣」,幫助自己度過焦慮的時刻。認清自己絕非一無是處,每個人都有存在的價值。原來這一切都是情緒控制了我,因此把事情給扭曲了......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透過閱讀第一章,為人子女可以更了解自己,為人父母可以更了解自己背負的責任及你每一個失誤所造成的代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這本書結合了心理學與童話故事,探討人性與情感,提供深入的愛情、職場和友誼見解。作者柳惠寅用輕鬆的語言讓讀者重新思考童話,並用心理學理論解讀其中的深意,將心理學帶入生活,勾起對心理學的興趣。本書不僅是對童話的回顧,更是促進讀者思考幸福與選擇的實用指南,理解生活中的選擇與人際關係,並激勵探索自我價值。
Thumbnail
這本書不愧是心理師寫的,大多注重在心理層面,但我需要的卻是實際上可以做到的know-how,因此,特別列出了幾項比較像待做清單類的建議,筆記如下: 事先承諾 (p.147) 書中提到:「要是你不想運動,可以先繳交高額的健身房會員費,或是事先和同事約好運動的時間。」我個人認為,前項建議令人匪夷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最近喜歡上認知行為相關書籍,分享書籍的IG中提到這本書把認知行為的內容架構有系統的介紹。這本帶有情緒索的書名,提供了什麼改變人行為的觀點呢?文章中討論了確認目前問題狀況訂定目標、人跟著情緒行動、社會規範跟群體環境影響等觀點。
Thumbnail
適合近期在人生角色中,有點迷惘的你 《 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 》這是一本讀法很特別的書。它可以像是在閱讀一篇一篇的故事、也可以像是在追劇享受著每一個章節的樂趣。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由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合著的心理學書籍,透過對話的形式探討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概念。 我很喜歡這本書,這本書是以一位青年和一位哲學家之間的對話形式展開,透過五個夜晚的深入交談,揭示了許多關於人與人之間關係、自我成長和幸福的深刻見解。對我來說,這本書不僅是一次心靈的啟發,更是一次
Thumbnail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
Thumbnail
總結來說,今年也看過不少與精神疾病、心理相關的作品,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卻以完全不同的敘事邏輯,帶來同樣豐富的自我覺察與收穫。
這本書結合了心理學與童話故事,探討人性與情感,提供深入的愛情、職場和友誼見解。作者柳惠寅用輕鬆的語言讓讀者重新思考童話,並用心理學理論解讀其中的深意,將心理學帶入生活,勾起對心理學的興趣。本書不僅是對童話的回顧,更是促進讀者思考幸福與選擇的實用指南,理解生活中的選擇與人際關係,並激勵探索自我價值。
Thumbnail
這本書不愧是心理師寫的,大多注重在心理層面,但我需要的卻是實際上可以做到的know-how,因此,特別列出了幾項比較像待做清單類的建議,筆記如下: 事先承諾 (p.147) 書中提到:「要是你不想運動,可以先繳交高額的健身房會員費,或是事先和同事約好運動的時間。」我個人認為,前項建議令人匪夷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最近喜歡上認知行為相關書籍,分享書籍的IG中提到這本書把認知行為的內容架構有系統的介紹。這本帶有情緒索的書名,提供了什麼改變人行為的觀點呢?文章中討論了確認目前問題狀況訂定目標、人跟著情緒行動、社會規範跟群體環境影響等觀點。
Thumbnail
適合近期在人生角色中,有點迷惘的你 《 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 》這是一本讀法很特別的書。它可以像是在閱讀一篇一篇的故事、也可以像是在追劇享受著每一個章節的樂趣。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由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合著的心理學書籍,透過對話的形式探討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概念。 我很喜歡這本書,這本書是以一位青年和一位哲學家之間的對話形式展開,透過五個夜晚的深入交談,揭示了許多關於人與人之間關係、自我成長和幸福的深刻見解。對我來說,這本書不僅是一次心靈的啟發,更是一次
Thumbnail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
Thumbnail
總結來說,今年也看過不少與精神疾病、心理相關的作品,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卻以完全不同的敘事邏輯,帶來同樣豐富的自我覺察與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