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關於偏見的五本書跟一個道理

起:《偏見的本質》/偏見是人類的潛質
承:《刻板印象》/貼標籤看世界是習慣
轉:《盲點》/我錯誤地以為我知道原因
合:《狡猾的情感》/理性的情感是王道
問:《傲慢與偏見》/沒有分寸感就不行
什麼是「偏見」?
偏見就是人們以不正確或不充分的資訊為依據而形成的對其他人、群體或者事件的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看法與影響。
什麼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就是我們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我們因對方外顯得特質(例如身分、外表、跟行為),錯誤地認定對方。
偏見的基礎建立在許多刻板印象之上,我們用偏見看世人,世人也用偏見看我們。
專注於人格心理學的美國心理學家戈登•奧爾波特在《偏見的本質》裡說,簡潔的拆解了偏見的由來:人類群體之間的與生俱來的敵對和憎惡。
人們天生就有焦慮,憎恨,厭惡的潛質,遇到挫折之後,偏見就會加深我們的錯誤認知,並且想要採取行動來消解這種不舒服的感覺。輕者是口頭嘲諷,重則會做出惡劣的行為。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克勞德·M · 斯蒂爾所寫的《刻板印象》,揭露了一個事實:大腦要處理的資訊太多,我們會用貼標籤的方式來理解世界,貼標籤就是刻板印象的由來。
普利資新聞獎得主約瑟夫•哈利南在《盲點:為什麼我們易被偏見左右》裡,整理出13個偏見陷阱。
最關鍵的問題出在我們誤以為「發生什麼」,再據此錯誤地得出「何以致此」的錯誤理解。最後,我們當然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做出偏頗的理解跟決定。
還好,博弈論學者和行為經濟學家埃亞爾·溫特在《狡猾的情感:為何憤怒、嫉妒、偏見讓我們的決策更理性》裡提醒我們,帶著同情心與同理心來理解偏見,反而有可能讓我們「因禍得福」。
溫特女士發現,已經有超過十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研究,涉及行為經濟學,博奕論跟腦科學。人類接下來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是,如何讓自己具備「理性的情感」。
必須強調的是,情緒跟情感是兩個維度。
情緒是情感的基礎。我們很容易被情緒所左右,因為情緒是情感的外顯。要守住情緒的波動,首先得有穩定的情感。理性的情感很重要,因為「情感是協助我們進行決策的機制」。
說倒是可以很輕巧地說,但是,理性的情感,如何可得?
人類有自發性情感(恐懼、悲傷和悔恨等),也有社會性情感(憤怒、嫉妒、仇恨等)。
自發性情感是主觀認定,通常都是單線進行的。社會性情感大多時候,是有物件的,可以客觀被發現並觀察的共情狀態。
理性的情感,要求我們要學會在面對自發性情感跟社會性情感的時候,都一樣要理性看待。
遇到因為別人行為所產生的不公平,自發性的恐懼跟社會性的憤怒可能會同時爆發。能夠用理性的情感去看問題的人,會選擇調解而不是讓自己的情感拖著自己馬上做出反應。
哎呀。說是可以很輕巧地說,我們當下還是,很不平靜的呀。
你有沒有覺得,此刻需要禪味十足的「正念」才能拯救我們。
現在才呼叫正念,絕對來不及。除非,我們一直能守住自己。
必須說,古往今來的問題一定可以在某本經典裡面找到答案。
《傲慢與偏見》不僅是在談達西和伊莉莎白的愛情與婚姻,簡·奧斯丁於二百年前就在書裡整理出今天要如何面對偏見的根本之道:
虛榮與驕傲是截然不同的東西,然而大家常常把它們當同義詞來用。一個人可能驕傲而並不虛榮。驕傲多半涉及我們自己怎樣看自己,而虛榮則涉及我們想別人怎樣看我們。
我偏見是因為我傲慢,我傲慢是因為我虛榮。
楊絳先生在〈有什麼好-讀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一文裡,抽出了一段金句:「對啊,虛榮的確是個毛病;驕傲的是,一個真正高明的人自己會有分寸。」
是的,高明的人自有分寸。
不會掌握分寸,就是會被偏見跟刻板印象牽著走。
不會掌握分寸,不具備理性情感,會被情緒左右。
好吧。我們還是需要正念的。而且,現在,就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大眾閱讀跟小眾閱讀在這裡交會,看文學看社會看心理看歷史更要看,李想世界。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