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獸科技公司,用10分鐘帶你探索最新科技趨勢。
收聽Podcast:https://linktr.ee/monstech_inc
追蹤我們:https://www.instagram.com/monstech.inc/
迷因創作新創 Antimatter 標榜可以用「迷因」學習,你相信嗎?Antimatter 創辦人 Jonathan Libov 觀察到迷因是 Z 世代的共通語言,網路上有越來越多圍繞迷因的熱門社群帳號出現,然而他發現,如果看到一個喜歡的迷因並想用這張圖來創作時,卻難以找到空白模板。於是,他起手製作 Antimatter,一個只要將迷因圖片上傳,系統就會自動判斷並提供清除配字乾淨模板的網站,希望改善創作迷因的不便流程。
科技新聞點
了解迷因創作究竟能否幫助學習成效前,先來了解何謂迷因。迷因(meme)又名梗圖,是指透過影像、字詞或音樂,讓各種時事和話題變得讓人容易共鳴。
這間新創到底在想什麼?
為了發文、發迷因,你就必須非常了解這個議題,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能發一些垃圾文,是理解的最高境界——Jonathan Libov,Antimatter 創辦人。
Antimatter 背後的理念很簡單:如果你想做出能讓大家都覺得好笑的迷因,就得先乖乖搞懂課本裡的所有內容,讓迷因可以和學習結合,透過「創作迷因」複習課堂的知識,讓學生根據課堂裡學到的知識內容,在課後發揮創意製作迷因。
作為 2021 年上線的 SaaS 新創,Antimatter 起初是用來做迷因反向搜尋(Inverted index),成立原因來自 Libov 在社群媒體上瀏覽迷因的經驗。後來除了用於課堂之外,Antimatter 也支援創建公開的工作區,讓一般用戶可以圍繞共同主題創作迷因。Libov 期待,最終可以用有趣的迷因、垃圾貼文、動畫和影像,做到將整個維基百科重寫。
而 Antimatter 之所以會變成協助課堂創作迷因的線上平台,是因為聽到朋友在高中教課時,會在課堂上使用迷因協助教學,但不僅僅只是因為有趣而已,這樣的教學法背後其實有學理根據:布魯姆分類學(Bloom's Taxonomy)。
何謂布魯姆分類學?
布魯姆分類學(Bloom's Taxonomy)圖解
布魯姆分類學是來自教育心理學的概念,指的是將教學目標清楚分類,就能達到更好的學習成效。其中根據認知領域的不同,由低到高分成六個層次: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該理論強調,如果教育方式只停留在記憶的層次,整體效果可能並不理想;唯有達到布魯姆分類學中最高層級的教學目標「創造」,透過創作讓學生能融會貫通,根據所學創造出新的內容,才能激發更好的學習成效。
我們的觀點
不過教育融合科技的模式常見嗎?要了解這個,我們先從 EdTech 開始談起。
什麼是教育科技(EdTech)?
教育科技跟我們介紹過的
MarTech 和 Fintech 命名方式是同樣的道理,即 Education Technology。教育科技會把科技應用融入到教學設計當中,進而提高學習效果,互動式電子白板、線上課程或是教育 App 都屬於教育科技的範疇,如學習網站 Coursera、可汗學院(Khan Academy),還有國內的 PaGamo 都是 EdTech 的應用。
不同於科技教育希望讓人了解並善用科技、從而建立科技的素養,教育科技主要用以促進教學成效,雖然兩者本質上有所不同,但科技教育和教育科技是相輔相成的,必須先了解科技,才能把這些科技應用到教育學習上。
EdTech 能幫助學習與教學嗎?
對於學生而言,透過教育科技的個人化設定,就可以依照自己的學習步調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行學習,線上資源更是可以大幅提升資料收集與審查的效率。而對於教學者來說,透過大數據可以蒐集並分析學生的學習歷程,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成效,對症下藥來調整課程,輔以 AI 處理重複性基礎任務,讓教師能把時間分配在其他準備工作上。
教育學當中的框架理論(Framing Theory)說明,我們的學習其實立基於模仿,學習教學者建立的框架——科技到底能否幫助學生學習,其實也是來自於這種框架設定。知識點的建立、解構,非常仰賴教學者的能力,加上每個人程度不一,要達到真正好的學習效果,相當程度需要教師因材施教,而這往往是傳統教育難以企及的。
隨著網路發展與數位轉型,促使教育科技市場與應用蓬勃發展。不過,如果是純發展數位化,把實體的東西搬到線上,但礙於成本無法發展針對需求個性化調整教學法,僅透過預錄影片的方式呈現給每位學習者同樣的內容,是否又會淪為為數位而數位的窠臼,值得思考。
教育科技發展的現況與未來
教育市場係全球第二大產業,僅次於醫療業,不過教育業過往對新科技的採用,包含數位化和科技更新相對於其他領域是緩慢的。
但另一個角度來看,成人教育的需求也提供了創業者機會,網路上出現非常多不同類型的線上教學網站,如 Hahow 主打多樣化課程、知識衛星主打精品教學,加上疫情影響、技術進步和市場趨勢的變化,迫使傳統教育機構重新思考其角色。
再者,不同的族群與年齡層有不同的學習需求,然而不變的是對使用者而言,市場多取決於使用者的主觀解讀和對使用者的最終客觀價值。成人學習方面,發展出的商業模式較為多元化,如 Coursera 從最初的銷售單一課程制到後期提供學位,透過 SaaS 用科技達成創新的商業模式。至於國高中生雖然佔了 88% 的市場,然受限於法律及銷售模式等因素自由度相對較低,不過商機巨大仍舊吸引很多企業爭相投入,Antimatter 即屬一例,而以梗圖創作領域而言,Canva 也提供非常多的範本讓用戶挑選,顯見市場的競爭激烈。
Antimatter 已在今(2022)年春季完成私人測試,目前開放免費註冊使用,待累積一定用戶量後,Libov 表示未來 Antimatter 可能會嘗試推出付費版本,透過訂閱制形式賺取獲利。EdTech 相關應用如雨後春筍爆出,這些新創是否能誕生下一個科技巨頭,以及 EdTech 的市場規模與發展值得我們關注。
反饋與思考
- 你認同傳統教育應該要和 EdTech 有所差別嗎?
- 你對於迷因學習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