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並不可恥,但要選對方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章之研究結果引用自 Wulf et al., 2022 之論文)
這兩年的疫情大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被迫減少。這些改變、風險和限制可能導致壓力的增加,以及幸福感減少。因此人們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策略因應這些挑戰和恐懼,而頻繁使用社交媒體是其中之一。

使用社交媒體到底是放鬆還是焦慮?

疫情所導致的社交孤立,會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導致孤獨感的因素包含較長的隔離時間、害怕感染、沮喪、無聊、缺乏支持、缺乏資訊、失去經濟能力等。有些研究發現疫情封城期間,經常使用社交媒體與更低的幸福感有相關;但是在疫情之前,使用娛樂性質的社交媒體卻可以增加幸福感、忘卻問題或改善心情等。人們平時會根據不同的動機、因應策略與復原力而選擇不同的媒體內容,在不同的情境、心情狀態下,人們選擇的媒體不盡相同。而在疫情期間使用媒體對心理健康有益或有害,取決於因應策略、動機和媒體內容的選擇。

喚醒過去的記憶,幫助你度過眼前難關!

那些會喚起過去記憶的媒體會使人產生懷舊感,例如過去愛看的卡通、常聽的音樂等。懷舊感是一種自我意識,通常引起正向的社會情緒,在反映出美好回憶或過去的經驗時會被觸發,已被證實對人們的幸福感有益。在個體面對挫折或困境時,懷舊感是人們的重要心理資源。根據不同的內容,懷舊感分為以下兩種:
  • 個人的懷舊感:可以透過閱讀、感受與過去有關的事物,而重溫自身過去的美好記憶。(例如:哈利波特小說)
  • 歷史的懷舊感:過去可能沒有親身經歷,但是透過他人描述或傳統而知曉的特定時期。(例如:八零年代的流行音樂)
然而,為什麼懷舊感能對人們產生正向影響呢?因為懷舊感具有以下功能:
  1. 自我導向的功能:當人們看見過往的成功經驗時,會增進個人的自尊。
  2. 存在性功能:為生活提供意義,可以緩解存在性威脅。
  3. 社會功能:當回憶起與親近他人之間的重要事件,或感受到人際之間的連結感,可以緩解社會性威脅。
由於人在孤獨的時刻,更容易想到過去的經驗而去使用引起懷舊感的媒體,疫情期間被隔離、封城時,懷舊感可以緩解負面情緒狀態。
透過懷舊感減緩疫情帶來的壓抑或孤獨感,其實是一種逃避的策略,而逃避是好或壞取決於人們是為了預防或轉移對問題的注意,還是為了從壓力中復原。研究歸納了兩種逃避的類型,分別為:
  • 以提升為焦點:為了獲得正向情感而逃避,可以將之視為一個自我發展的機會,也有學者認為這種逃避類型會促進內在動機,與幸福感有相關。
  • 以預防為焦點:為了預防或轉移負向情感,與不幸福有相關。
前述的兩種方式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或移除壓力源,但是能夠短暫逃離並減輕情緒帶來的影響。因此逃避的動機更重要,而非逃避這個行為本身。當懷舊感作為因應策略時,效果會因人而異,例如:對高度否認性 (denial) 的人而言,懷舊感是一種非適應性的因應策略;多數人在懷舊感出現後,會擁有更正向的情緒,因此對這些人而言,引發懷舊感是一個適應良好、有效的策略。上述提到的兩種逃避類型都與懷舊媒體的使用有正相關,這說明了人們使用懷舊媒體是為了豐富生活也為了逃避問題。

為什麼懷舊感與壓力沒有相關,卻與孤獨感有相關?

過去研究發現,當人們減少人際接觸時,使用社交媒體有很大一部分是希望能引發懷舊感。與過去研究相似,本篇研究也發現「害怕孤立與懷舊媒體的內容有小而正向的相關」,並且當人們越害怕被孤立,便會使用越多懷舊媒體去應對孤獨的感受。雖然疫情期間難以使用過去的方法經營重要的人際關係(例如無法見面、吃飯等等),但使用懷舊媒體可以提醒人們這些有意義的關係仍然存在
然而,研究發現「壓力與懷舊媒體的內容卻沒有相關」,這可能源於現今網絡普及,人們有太多的選擇,事實上其他降低壓力的策略更有效,例如使用其他享樂型的媒體。而媒體引起的懷舊感可能會促使人們反思自己現在的生活和變化,便可能導致人們不斷回憶疫情前的美好生活,最後感到沮喪、無力

筆者的觀點與討論

雖然在疫情之下,許多人喜歡讓自己沈浸在美好的回憶中。但是它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例如正在犯相思病,或者平時習慣反芻過去經驗的人,可能引發其他的負面情緒,因此不會受益於懷舊媒體的使用。因此,最重要的是應當評估自身的心理狀態,以決定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參考文獻

Wulf, T., Breuer, J. S., & Schmitt, J. B. (2022). Escaping the pandemic pres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stalgic media use, escapism, and well-being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Psychology of Popular Media, 11(3), 258–265. https://doi.org/10.1037/ppm0000357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是正在就讀臨床心理研究所的學生,希望將自己對心理學的愛,透過撰寫文章的方式分享給讀者。期待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看見自己的需求,為生活帶來一些正向的改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無論是哪個領域,科學的世界就是在不斷地假設、驗證、推翻中,無限地接近真理,因此複製前人的研究結果就變得相當重要。無論過去有沒有聽過,都來了解這項有趣的研究與他的興衰吧!
我們經常在電影、小說中,看到關於自我傷害行為的描述,包含用美工刀劃手、用頭撞牆、放縱並沈迷於酒精中等等。可能生活中的家人、朋友做過類似的事,讓你百思不得其解;抑或是你曾經或正在經歷這樣的過程,想了解這些行為。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自我傷害行為,並試著找回健康的身心!
生活中,經常聽見許多愛狗人士說道「狗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許多人也常被可愛小動物治癒心情。然而,這句話似乎真有其道理!研究發現,將受過訓練的動物納入心理治療,能夠達到許多正面的效果!
童年時期所受的傷害以及父母的不當對待,可能終其一生成為你的絆腳石,並影響你的心理健康。然而,我們能否透過後天的努力,擺脫這些童年陰影造成的負面影響呢?
根據衛生福利部在111年1月所調查的「藥物濫用案件暨檢驗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甲基安非他命 (methamphetamine) 為台灣最氾濫的毒品,其對於人們的生理、心理皆造成巨大的損害。據調查,戒治甲基安非他命的復發率十分高,可能是源於該藥物對於認知功能的損害,導致成癮者較難控制自己的用藥行為。
青少年出現憂鬱和焦慮症狀的比例越來越高,而我們可以透過兩種路徑,改善青少年的症狀或思考方式,以減緩他們的痛苦感受。
無論是哪個領域,科學的世界就是在不斷地假設、驗證、推翻中,無限地接近真理,因此複製前人的研究結果就變得相當重要。無論過去有沒有聽過,都來了解這項有趣的研究與他的興衰吧!
我們經常在電影、小說中,看到關於自我傷害行為的描述,包含用美工刀劃手、用頭撞牆、放縱並沈迷於酒精中等等。可能生活中的家人、朋友做過類似的事,讓你百思不得其解;抑或是你曾經或正在經歷這樣的過程,想了解這些行為。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自我傷害行為,並試著找回健康的身心!
生活中,經常聽見許多愛狗人士說道「狗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許多人也常被可愛小動物治癒心情。然而,這句話似乎真有其道理!研究發現,將受過訓練的動物納入心理治療,能夠達到許多正面的效果!
童年時期所受的傷害以及父母的不當對待,可能終其一生成為你的絆腳石,並影響你的心理健康。然而,我們能否透過後天的努力,擺脫這些童年陰影造成的負面影響呢?
根據衛生福利部在111年1月所調查的「藥物濫用案件暨檢驗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甲基安非他命 (methamphetamine) 為台灣最氾濫的毒品,其對於人們的生理、心理皆造成巨大的損害。據調查,戒治甲基安非他命的復發率十分高,可能是源於該藥物對於認知功能的損害,導致成癮者較難控制自己的用藥行為。
青少年出現憂鬱和焦慮症狀的比例越來越高,而我們可以透過兩種路徑,改善青少年的症狀或思考方式,以減緩他們的痛苦感受。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前一陣看了一部影片,裡面提到四、五年前超級紅的一款手機小遊戲『旅行青蛙』,突然好懷念。當時還有很多人分析跟討論旅蛙爆紅的原因,還有他背後的故事。 喜歡這個主題的朋友歡迎追蹤專欄,插畫都是我繪製的唷!歡迎追蹤我的IG:)
其實持續寫作沒那麼容易。 我最早的持續寫作源於國小的交換日記,這應該是很多7年級生童年的回憶吧! 國小時不知道為什麼班上一定會分成女生口中的「臭男生」一群、男生口中的「兇巴婆」一群。身為兇巴婆的領頭羊一份子,一定會和班上的好姊妹們有幾本交換日記。
我在聽:許紹洋–花香、真珠美人魚合集、Hannah Montana–The Best Of Both Worlds 90年代的朋友在哪裡~把你的思緒借給我,讓我們一起回到過去吧(ノ>ω<)ノ 童年回憶時光之旅Part1
一直以為奶油夾心麵包只有花生和草莓口味。 有回,在一家老牌傳統麵包店吃到「椰子」口味,真是又驚又喜。濃厚的鮮奶油和椰子香氣在嘴裡化開,簡直是太美味了!立馬登上我心目中邪惡麵包的冠軍。只是這口味並不是每間麵包店都有,加上傳統口味的台式麵包店是越來越少了......
前一陣看了一部影片,裡面提到四、五年前超級紅的一款手機小遊戲『旅行青蛙』,突然好懷念。當時還有很多人分析跟討論旅蛙爆紅的原因,還有他背後的故事。 喜歡這個主題的朋友歡迎追蹤專欄,插畫都是我繪製的唷!歡迎追蹤我的IG:)
其實持續寫作沒那麼容易。 我最早的持續寫作源於國小的交換日記,這應該是很多7年級生童年的回憶吧! 國小時不知道為什麼班上一定會分成女生口中的「臭男生」一群、男生口中的「兇巴婆」一群。身為兇巴婆的領頭羊一份子,一定會和班上的好姊妹們有幾本交換日記。
我在聽:許紹洋–花香、真珠美人魚合集、Hannah Montana–The Best Of Both Worlds 90年代的朋友在哪裡~把你的思緒借給我,讓我們一起回到過去吧(ノ>ω<)ノ 童年回憶時光之旅Part1
一直以為奶油夾心麵包只有花生和草莓口味。 有回,在一家老牌傳統麵包店吃到「椰子」口味,真是又驚又喜。濃厚的鮮奶油和椰子香氣在嘴裡化開,簡直是太美味了!立馬登上我心目中邪惡麵包的冠軍。只是這口味並不是每間麵包店都有,加上傳統口味的台式麵包店是越來越少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隱藏心境叫做"懷舊心理學" 為何時代進步但想念過去跟懷念老味道的人越來越多? 懷舊是一種對回到過去的渴望,這些現象稱為屏幕記憶 通常是源自於童年的回憶,而人在回想的過程中,會自動過濾了當中的負面情緒 而近20年來憂慮、焦慮、不快樂的人越來越多,光安眠藥用量就是逐年倍數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社群網路雖然帶來了便利,但也衍生了許多焦慮與比較心態的問題。本文探討了三種有效的方法以擺脫網路成癮,保持身心健康,並面對社交媒體帶來的挑戰,包括減少手機使用、提高自我覺察以及改變思維模式。這些策略不僅能降低負面情緒,還能幫助人們重新專注於現實生活和提升幸福感。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疫情模式】   疫情期間,讓很多人的「社交」生活都得完全暫停,但對原本就經常獨處、一整天都不會跟人講到話的我來說,卻是幾乎沒啥感覺。   2014年退休後的我,經常上網到半夜,因此睡到自然醒也就準備吃午餐了,每天也最多只會有一個「外出」行程。   2020疫情最緊急時,所有人的「外出」行程幾
Thumbnail
經過疫情的這些年,人們對病毒的恐懼感或因隔離所帶來的疏離、孤獨感,以及眼前的世界、生活中大大小小改變所造成的不安情緒,使得越來越多人求助於身心照護,選擇慢慢的練習探索自己內在,觸碰自己的心,並正視健康源自於身心靈的和諧平衡。
當現實情況過於嚴苛或充滿挑戰,個人可能會選擇逃避,放棄追求自我實現的目標。這種逃避可能帶來一時的輕鬆,但長期來看,會導致內心的不安和悔恨。 那麼就會產生以下這幾種狀況的發生: 內心不安和悔恨: 逃避困難雖然一開始會讓你覺得輕鬆一點,但時間久了,你會開始感到內心的不安和悔恨。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小石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在居家隔離的日子中,我們習慣性地減少了與陌生人的交流,缺少了外界的各種聲音。然而,這樣的安靜反而讓我感到孤單與害怕。因此,我希望能趁著現在,重新與很久沒聯絡的老朋友取得聯繫,並重新挖掘人與人之間的友誼。透過與朋友的交流,讓自己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充實自己的生活。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思想、觀念還有信念都是一種能量跟頻率,交流時顯現的思想更是如此。 有時候即使是喜歡獨處的人,也會有感到孤單的時候,但令人疑惑的是,來到人群中,有時卻感到孤單和消耗,我們會用「合不來」、「不對盤」、「頻率不對」來形容。 其實,當我們獨處時,因為少了周圍影響,比較容易調到自己覺得舒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隱藏心境叫做"懷舊心理學" 為何時代進步但想念過去跟懷念老味道的人越來越多? 懷舊是一種對回到過去的渴望,這些現象稱為屏幕記憶 通常是源自於童年的回憶,而人在回想的過程中,會自動過濾了當中的負面情緒 而近20年來憂慮、焦慮、不快樂的人越來越多,光安眠藥用量就是逐年倍數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社群網路雖然帶來了便利,但也衍生了許多焦慮與比較心態的問題。本文探討了三種有效的方法以擺脫網路成癮,保持身心健康,並面對社交媒體帶來的挑戰,包括減少手機使用、提高自我覺察以及改變思維模式。這些策略不僅能降低負面情緒,還能幫助人們重新專注於現實生活和提升幸福感。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疫情模式】   疫情期間,讓很多人的「社交」生活都得完全暫停,但對原本就經常獨處、一整天都不會跟人講到話的我來說,卻是幾乎沒啥感覺。   2014年退休後的我,經常上網到半夜,因此睡到自然醒也就準備吃午餐了,每天也最多只會有一個「外出」行程。   2020疫情最緊急時,所有人的「外出」行程幾
Thumbnail
經過疫情的這些年,人們對病毒的恐懼感或因隔離所帶來的疏離、孤獨感,以及眼前的世界、生活中大大小小改變所造成的不安情緒,使得越來越多人求助於身心照護,選擇慢慢的練習探索自己內在,觸碰自己的心,並正視健康源自於身心靈的和諧平衡。
當現實情況過於嚴苛或充滿挑戰,個人可能會選擇逃避,放棄追求自我實現的目標。這種逃避可能帶來一時的輕鬆,但長期來看,會導致內心的不安和悔恨。 那麼就會產生以下這幾種狀況的發生: 內心不安和悔恨: 逃避困難雖然一開始會讓你覺得輕鬆一點,但時間久了,你會開始感到內心的不安和悔恨。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小石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在居家隔離的日子中,我們習慣性地減少了與陌生人的交流,缺少了外界的各種聲音。然而,這樣的安靜反而讓我感到孤單與害怕。因此,我希望能趁著現在,重新與很久沒聯絡的老朋友取得聯繫,並重新挖掘人與人之間的友誼。透過與朋友的交流,讓自己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充實自己的生活。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思想、觀念還有信念都是一種能量跟頻率,交流時顯現的思想更是如此。 有時候即使是喜歡獨處的人,也會有感到孤單的時候,但令人疑惑的是,來到人群中,有時卻感到孤單和消耗,我們會用「合不來」、「不對盤」、「頻率不對」來形容。 其實,當我們獨處時,因為少了周圍影響,比較容易調到自己覺得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