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福袋裡頭放著西西《看小說》、智海《The Writer And Her Story》和《魔法師的年代:跟著維根斯坦、海德格、班雅明與卡西勒,巡禮百花齊放的哲學黃金十年》。除了最後一本,前兩本都是香港創作者。
西西是多數人很熟悉也是指標性的香港作家,最近剛以八十五歲高齡辭世。智海則是第一次接觸他的作品。《The Writer And Her Story》是黑白色調的漫畫,描寫一個抑鬱的作者,被自己腦袋裡沉重的想法壓駝了背,寫下作品想為腦袋「減重」,卻被郵寄、傳真各種瑣碎的問題所困,就連繪者也彷彿以上帝之手,延伸再延伸,給他沒有盡頭的樓梯和前路,走到一半還不小心摔一跤,不得不從頭來過。 我接觸的漫畫不多,而且年代久遠,除了大量改編成偶像劇的少女漫畫,印象最深的是伊藤潤二的恐怖漫畫,既是看得毛骨悚然卻又欲罷不能。長大以後再細想,發現它不單純是嚇人,人性的心理、傳統社會的禁錮,都是故事的基底,並不乏批判,也因此可以成為恐怖漫畫的經典,不斷被影視化。年紀再小一點的時候,也看柯南、小叮噹和蠟筆小新那些,記得那時買蠟筆小新還得經過一番抗爭,因為內容太不正經。(結果現在小孩都看屁屁偵探了你看看!) 台灣的漫畫家,是很後來才接觸,更別說香港漫畫只知有老夫子。而從小被日本漫畫餵養的我們,似乎已經很習慣接收日式的風格,也有著漫畫就是比較娛樂化的刻板印象。《The Writer And Her Story》的第一次出版是1999年,由作者自己複印、裝訂再拿到書店去賣,似乎是那時香港尚未成名的創作者的普遍現象,彼此之間還會交流裝訂的技術,手工的精巧甚至勝過機械。直到2007年,出版社將其重新印製,才有了如今到我手上的這一本,也才知道原來漫畫也可以是這樣,很文學,甚至有長鏡頭的電影感。
但是目前我還在這,還可以在這。並且已經有了收穫,是過程的喜悅和成長。故事中的作家雖然看似孤獨行走,但其實她還有讀者的目光,還能穿越第四道牆和繪者對話,好像我們在和上帝祈禱。這是無聲勝有聲的相伴。感謝上帝沒有給我一道破碎的樓梯。借用《The Writer And Her Story》做本篇的篇名,惟願最終能有一個不是嘆息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