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時代裡,不再缺「數據」,它已泛濫,但缺「人性洞察」】
大數據分析就是不斷地重覆科學分析動作;但細微觀察的是事情靠的是萃驗與敏感度天份。後者更像藝術家的神來一筆。本書作者是行銷大師,他的專長是細微現象觀察洞察出行銷方案,做到大數據分析無法做出的決策品質。本書中列舉了很多成名的案例。
大據據行之有年,線上調查值可能是隱藏自我下深思熟慮的安排,也可能美化或誇大了行為。面具下的自由,才有是可能不經意留破綻。如同NewYork Times曾提出人類有二種方式學會同理心,一是「親身體驗」,一是「用眼睛、耳朵感受行為對別人造成的傷害」-絕對不是看螢幕或敲打鍵盤就可以做得到的。尤其現在年輕人的網路世代沒耐心、所以他主張要像小孩子保持好奇心。
********************************************************
【書名】小數據獵人
【原文】SMALL DATA: The Tiny Clues That Uncover Huge Trends @2017
【出版社】寶鼎 @2017
**********************************************************
本書作者Martin Lindstrom (丹麥人)任國際品牌顧問15年以上,曾造訪77個國家,訪問過2000個家庭,探索人們生活小線索,作者宛如「巷內社會學家」。作者說:「願意去細微觀察,這種習慣就像寫信一樣,但這個習慣 卻逐漸式微中」。感嘆現代人只要獨處,下意識立馬拿起手機當藉口,擋掉了專注周遭事物的機會。作者有舉一個例子,冰箱內放在上層及正常視線之物品是給客人看的,但放在最底層就是各式零亂物,隱藏自己內心的渴望,同樣的,挖出垃圾桶之物,看看秘密在哪裡?
於是他習慣地到受訪者家庭做筆記、拍數百張照片、很多錄影片,看看人家家裡的廚房、冰箱內物品陳設種類(位置)、看看衣櫃內衣物形態、尋找模式的相似處、關連性或不平衝下的誇張處,利用某種「能力」去串連元素,然後在某一情境下再靈光乍現,推出很厲害的行銷解流方案。這就是作者Martin Lindstrom 一位丹麥人。
Martin Lindstrom的優勢是了解訪談者內心隱藏區塊、潛在的慾望,慾望既模糊又抽象,它的背後一定有故事,找出可填滿的缺口。利用「小數據」,像一塊塊的馬賽克,地拼湊起來,為什麼他一個外來者可以找出當地人看不到的欲求?如同社會學家Franz Boas提出「文化眼鏡」矇住了真相。
書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礙於篇幅就不多說了。但是沒看本書之前,我根本就沒有想過:
★「俄羅斯人表面冷漠但內狂野渴望」(因為從俄羅斯家中冰箱磁鐵的樣式與擺設)
★「阿拉伯人對權威的保護慾望高於其他民族」(因為從家中玻璃杯不堆疊而平放著)
★「美國人忌禁肢體接觸,有規矩與限制」(因為公共區域少有方形、尖角或直角)
★「印度女人,婆媳間該說的算?」(從廚房色澤、香料與爐具相對近及女人衣物色系推論)
這些小跡象等等。。有助於作著在規劃行銷方案時的市場定位
決定。以上僅是我簡略說明,每一位案例都是有很嚴謹的推論,花費一個完整章節之諸多文字述說決策過程與結論。
這本書給合心理學、社會學、行銷說之理論舖陳本書內容,討論「慾望」、「軀體標記假說」、「行銷進入點」、「媒介運用」、「心理書籤」等等…學理與實務的結合。
我看這本書有個感觸,會感覺作著神人級的靈感,我們平凡人是望層莫及的,畢竟依作者豐富知識、具有多元的人文、歷史、地理,廣泛閱讀後才能富會貫通,其實他也是有他自己的「大數據」,日積月累的「厚數據」。平心而論,不管是目前顯學的大數據行銷,或作者自許小數據獵人,依自己所專精模式各自採用,或做好併用。這樣才能見樹又見林,不偏頗之。
【作後列舉作者提出的8C,做為本文結尾。】
Collecting
Clue
Connecting
Correcting
Causation
Compension
Concept
Consumer 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