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禮,對社會來講,就是道德風氣。

    許多年前看過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當中講到外國的「排隊國」,確實值得中國人反省,為什麼中國人老是要搶、搶、搶?啥都要搶,唯恐落後。
    幾十年過去了,中國的社會風氣,文明和諧了嗎?不排隊(今按:現在就常見排隊做核酸了,然後又排隊去焚化)、爭先恐後、小偷扒手、斑馬線人車爭路、屈錢、見死不救、見傷不扶…也許有人會反駁謂:這些陋習,哪個國家社會沒有呀?不錯,像小偷扒手這樣的社會問題,的確很多地方都有,只是普遍不普遍而已。至於不排隊、斑馬線人車爭路、屈錢、見死不救、見傷不扶等等,這些社會腐瘤,已經成為生活常態了。這些生活常態,就可以若干程度反映出人民的素質與社會的風氣。
    問題出在哪裡呢?
    大陸一般人民是不講「良知」、不講「氣節」、不講「真相」的;這不是說他們沒有良知,而是一講良知,大家都很尷尬,也沒有那種理直氣壯的底氣,更不會因正義而「殉道」;而只有爭面子、爭意氣,更有所謂「國師」豪言壯語謂:「只要有美元,天下還有什麼事辦不成的呀?」同理,只要有美色,天下還有誰不給辦的呢?不講「良知」、不講「氣節」,因為自從打倒孔家店開始,這一百年以來,人民經歷過許許多多的苦難與政治運動,大家都不講「自覺心」,能生存、能不被冤、能不被批鬥,已經很幸運的啦!
    咱們問一問:時下在大陸有多少人真能懂得儒家所講的「禮」呢?
    古人說:禮者,理也。
    這個「理」,不但是指道理、法理,在古代還是指監獄的意思。換言之,違禮,就可能要受到牢獄之苦。
    孔子當年對著他兒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可見一個人在立身處世,又焉能不學「禮」呢?所謂學禮,就是激發人的自覺心呀!
    也許有人會說:要解決社會風氣問題,我們堅決採取法律手段,嚴厲執法。
    唉!孔子不是說了嗎?他說: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3】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是禮(道德教化)不下於庶人的治道,而只以政令刑施來管控百姓。人民僅求逃避刑罰,而不會自覺向善的。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是禮下及庶人的治道,而以德化禮治來教化人民,激發人民的羞恥心而自覺革除腐敗的思想。但,很可惜,封閉的政權,就最怕人民普遍都有自覺心!
    也許又有人會說:根據孔子之言,他是反對刑政、反對法治。錯,孔子是不會反對法治的。孔子在魯國不是曾擔任大司寇嗎?那是掌管全國政法的最高官員,他又怎會反對法治呢?再者,孔子擔任中都令的時期,所實施的法令,使社會風氣和市場商貿都井井有條呀。孔子反對的是:只讓貴族受教育,而平民卻受刑政的統治;同時,也反對在道德教化未能普施的情況下,動用刑罰。所以,古時說:「禮不下於庶民,刑不上於大夫」,這是很不公平的階級統治。孔子的法治,是要憑良心的呀!
    其實,要整飭社會的道德風氣,除了個人要有「自覺心」,守禮行事之外,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影響力的,就是執政者,特別是那些與百姓直接接觸的地方官員,他們自身的行誼啊!其身不正,何以信之?官貪則民貪,官腐則民腐!
    總之,禮,是社會的道德風氣,而「道德教化」就是不二之門。(待續)
    (寫於2020年12月7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