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9|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2023台東農莊生活隨筆 (4)──我們家是這樣確保食安(下)

都說現代小麥有害健康,能不吃就不要吃,但這話說得容易,執行起來可大不易。不過,身體確實也一再告訴我們,吃澱粉容易昏昏欲睡,吃麵包容易冒酸水。去年中,我們下定決心,能不吃麵包就不吃。忍耐了幾個月,後來先生一句「好想念吃鮪魚三明治」,讓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該怎麼做才能比較安心的吃麵包。
後來得到的結論是:自己培養酸種酵母,製作酸種麵包。
但是酸酵種哪有那麼容易培養,尤其像我這種廚藝不精的人,簡直是天方夜譚,痴人說夢話。
可是有志者事竟成不是嗎?總要試試吧。就這樣,我展開培養酸種酵母的心酸過程…
首先是上網搜尋做法,然後照著去做。起種大約要五天,但是做到第五天時,結果跟網紅說的不一樣。
不放棄,再起一次種,結果還是一樣。
另起爐灶,用另一個網紅的做法。第五天,結果還是跟網紅說的不一樣。再重做一次,還是不成功。所謂的不成功就是酵種活力不大,體積無法翻倍。
我試了三個網紅的做法,結果都得不到活力旺盛的酵種。
內心真的好苦,好幾次想放棄,但想到先生很想吃麵包,就覺得放棄不是我的選項。
還好皇心不負苦心人,我後來找到一個德國軟體工程師的Youtube頻道(The Bread Code),他是從頭摸索,花了兩年的時間終於對酸種麵包有了較完整的理解。我看了他多支影片,其中幾支最基礎的影片,我看了很多遍,每遍都學到一些小細節,最後才開始了解酸種背後的一些原理。
這個軟體工程師的教學方式很適合我,我一聽就懂,因為他用寫程式的人一定要會的flowchart(流程圖)來解說。我雖然沒有電腦長才,但當年研讀電腦科系時,flowchart的做法也算是我的最愛,因為我的個性是喜歡條理和組織的。
其他的網紅都是一步步教你怎麼做,但沒有仔細告訴你,假如結果不一樣,是什麼原因?該怎麼處理?
但這位軟體工程師,他把原理解釋得很清楚,所以你只要懂得來龍去脈,出狀況時,自己就能抓錯(debug)。這才是「教人釣魚」,而不是「給人魚吃」。
總而言之,他提到一點,徹底翻轉了我的挫敗。他說,如果培養到第五天,酵種活力仍然不大,可以改成一天餵養兩次。就這麼一句話,我的酸酵種就突然大成功了。掐指算算,前後重新起過好多次種,花了大概40天的時間。那段期間,酸酵種活力不足,我還是勉強拿來做酸種麵包,結果可想而知,雖然家人捧場的吃下肚,但都是失敗的成品。
直到酸酵種的活力大增,能在餵養後六個小時內翻倍,這時不管拿來做什麼──貝果、英式瑪芬、餐包、三明治麵包、酸種麵包,都大成功,成就感十足,更別說有多開心了,當然也是如釋重負。
因為不是全家都愛吃酸種麵包,後來我找到一款酸種餐包食譜,材料除了基本的酸酵種、麵粉和水,還加入少許蜂蜜、椰糖、椰漿、椰子油和蛋。做出來的餐包,沒有酸味,口感既鬆軟又紮實,特殊的麥香和微微的甜味,好吃極了,全家都愛,我幾乎天天做,至少確定每天都有得吃。
這裡需要提到麵包成功的另一個關鍵,就是擅長烘焙的妹妹,把她的一台小型麵團攪拌機寄送到台東給我們。用攪拌機揉麵團幫我們省了很多力氣和時間,而且麵團可以輕易揉到能形成薄膜,使得成品的口感鬆軟好吃。
從酸酵種培養成功那天起,這兩個月來,我們天天可以放心享用自己做的酸種麵包,吃了不會冒酸水,腸胃不會不舒服,真的很感恩、很幸福。
那位軟體工程師說,如果麵團太黏,不好駕馭,可以直接丟進長方形土司烤盆內去烤。我照做之後,覺得這樣做真是太聰明了,完全不用擔心麵團不好整形。只要發酵成功,麵包就會好吃,而且這樣的形狀,剛好就是土司的形狀,可以做三明治!
我在麵團表面亂割一通,居然還挺好看的,呵呵。
其實從中間簡單割一條線即可。
於是,做鮪魚三明治需要的三明治麵包有了。再來需要的,就是鮪魚罐頭和美乃滋。
市售的美乃滋,我不敢用。說巧不巧,前陣子在Youtube上看到自製美乃滋的食譜,天哪,未免太容易了,材料也好健康。用到三種油──冷壓椰子油(我調整為2/3杯)、冷壓橄欖油(1/6杯)、胡麻清油(1/6杯),需要一顆蛋,一小撮海鹽,我再加點蜂蜜。就這樣,用手持攪拌棒打一分鐘,就由液態油變成固狀美乃滋,而且超好吃!
至於鮪魚,一直找不到無多餘添加物的,後來就放棄了。沒想到,禮拜一去瑞穗買小雞,回程經過玉里,到全聯去買有機綠豆芽時,無意間看到台糖的水煮鮪魚罐頭,竟然沒有添加防腐劑和其他不合適的成份(希望有誠實標示),就很興奮的買回家。
中午,我們就吃鮪魚三明治囉!
前一天晚上先烤一條三明治麵包,早上現打美乃滋,然後將水煮鮪魚瀝乾,和美乃滋拌勻。再切一些大蕃茄片,備料就完成了。
這鮪魚三明治,實在太好吃了,而且,用料非常健康。
想確保食安,就是自己動手做。移居偏鄉的我們,很多食物買不到,只能自己做。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