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常生活有一天不再慣性的進行,發生了意外災難或生病,一時之間康復不起來,或無法完全康復起來,這時生命是跌入了深淵。突然跌落深淵的人會怎麼樣呢?
我們以前在當學生的時候,老師曾告訴我們一個叫kubler-Ross所提出的學說模型,至今還聽新進心理師談論,就是「面對死亡五個心態階段」或是「悲傷五個心態階段」,分別是「否認」(denial)、「生氣」(anger)、「協商」(bargaining)、「憂鬱」(depression)和「接受」(acceptance),在面對失去時,所發生的心理態度𨍭變進程階段。筆者認為這個學說模型對當事人太有距離,也沒有什麼溫度,它的用處充其量,只有在把人當成對象物討論時,所使用的溝通用語或學術用語,在面對正在深淵中的生命,太有距離感。
當人跌落深淵中,如果沒有馬上死亡,第一面對的就是死亡的威脅,包括器官的殘敗。人習以為常慣性持續的生活世界被打斷了,他的各種行為可能退行,他突然從日常生活世界掉出來,感到孤單。他甚至和死亡直接照面,他可能非常震驚,不知道發生何事。這時候,別人的眼光,醫療的解釋都應該和陷在深淵的人說明,除非當事人已失去意識昏迷不醒。當事人剛接觸這些訊息時,難免出現kulber -Ross所稱的「否認階段」,但重點不是「否認」,而是知道訊息後當事人因而能定位他自身現在的生命位置,他有權知道自己身體發生了什麼事,不管事情多麼衝擊,事件發生的真相要被告知,當事人才得以定位自己。真相會是友善的,多半不告知當事人真相,是因家屬或旁人的焦慮,或是世俗的考量。知道真相後的當事人會受到衝擊,但也因此能思考生命的下一步。
當事人第二步可能會思考,自己怎麼落到這付田地(怎麼會跌落深淵),這裏出現一個內心轉折,到底要不要追究原因呢?筆者的切身經驗得知,同意並接受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比較容易在往後生活之中心平氣和;如果一直想探究原因(筆者認為除了會涉及責任歸屬及賠償之事外,不要過度探究原因),將對未來的生活適應無益,不探究原因也避免掉因歸因而使得自己怨天尤人或氣自己。
待定位自己並不究原因後,這種情況常會迫使人比較容易「活在當下」,這時很荒謬的是,過去不那麼感覺是美好的事物,都變得美好而珍貴;本來很理所當然的日常生活變得不那麼理所當然。生命的美好感覺在這時期湧現,但當事人可能是身體不適或身在器官殘敗之中。所以生活世界美好的感知,卻是處在深淵中獲得!
但如果我們跌落深淵,而一再疑問「為何是我?」,將會活在問題中、卡在問題中而非活在當下,反而不容易在心態上「往前移動」,那麼「生氣」及「憂鬱」心態的來到是可預期的,而且對自己的人生遭遇還感憤恨不平呢,如此心情不易平靜。
如果我們認知到「人,難免有一死」,只是死亡前的姿態美麗與否。那在經歷深淵之時,由於死亡的靠近,原本身邊世俗的事,變得不那麼重要了。人開始反思,這一輩子到現在,哪些事情是值得的,哪些又是隨風隨時代而逝的,有必要買這麼多東西嗎?又帶不走!;續活,又能夠做哪些不錯的事?生命時間開始倒數,生命時間有限,人不能永遠存活的事實,一再被提醒。
於是人可以深刻體會生命時間的珍貴,不再浪擲虛耗在無聊的事物;人也容易認知到生命無常以及生活事物一直在流變,沒有永遠固定的樣子。於是,當跌入深淵之後,人容易變得不再恐懼死亡,也對生命謙卑。
願以此文,獻給那些會面對跌落深淵的人,瞭解跌落深淵的人所處的心境,陪伴同理聯結跌落深淵的人,讓他不致感到孤單,不要只用Kubler-Ross的模型來評判他們,這樣雖然當事人身在深淵,但會感到有力量的。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