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余英時回憶錄》:在動盪的時代,尋求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共存共榮之道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photo credit: KOBO
已逝的余英時教授是典型的中國知識人(他不喜歡把人看成某一種「分子」,所以改稱「知識分子」為「知識人」),除了專注於本業的歷史研究之外,也關心政治的發展,生前稱讚台灣的民主政治、支持香港的「雨傘革命」及「反送中」運動,堅持五四以來追求民主、自由、科學的立場,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余英時回憶錄》與一般的自傳不同,它的重點放在歷經中國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等世局變動中,余教授是如何在自由(香港與美國)及不自由(中國)的土地上獲得養分,經由反覆思考與辯證來完成他的一家之言。
基本上這本《余英時回憶錄》雖然只有短短231頁,但是含金量滿滿,要認真研讀所提到的幾位大師的作品,恐怕一輩子都讀不完。身為業餘的史學愛好者,並沒有資格評介余教授的大作,純粹只能以粉絲的身分,列出讓我印象深刻的內容與大家分享,也期待大家一起來閱讀余英時教授的作品以紀念這位一代大儒,這個時代已經很難找到這麼有骨氣的知識人了。

安徽潛山的失學少年

因為日本侵略中國的緣故,在十六歲以前,余教授只能在安徽潛山官莊鄉這個「典型的窮鄉僻壤」避難,沒有辦法得到完整的現代教育、甚至傳統教育,因此等他知道什麼是「五四運動」,已經是二戰結束回到大城市之後了。所以余教授以他自身的經歷,特別提醒我們以下的事實:
…所以我們不應在想像中過分誇大「五四」的作用,以為「五四」發生以後整個中國的精神面貌便立即煥然一新。…《余英時回憶錄.安徽潛山的鄉村生活》
就算把時間拉近到現在的台灣,一般人對於五四運動推動的「民主」「科學」以及相關的「自由」「人權」等觀念都還是一知半解,因此在網路發達的同時,反智的言論反而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舉「轉型正義」這個議題為例,明明是應該全民參與的社會運動,卻被很多政治人物以「政治追殺」或是「政治操弄」來直接否定,民主素質之低落令人搖頭嘆息,這些人簡直可說是民主的「失學中老年人」。
余教授對「五四」的落實情形此有以下評論:
「科學」在中國主要表現為「科技」,是「藝」而非「道」;為真理而真理的科學精神尚未充分建立。「民主」的地位則是「尊」而不「親」,甚至還時時有取消國籍、遣返西方的呼聲。正因如此,我才忍不住發出「『五四』尚未完成」的感慨…《余英時回憶錄.安徽潛山的鄉村生活》

信奉共產主義的憤青

對余教授來說,他曾經是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一員,是他不堪回首的黑歷史:
…在申請入團的時期,我在精神上發生了一次變異(這是事後自我分析所得到的認識,當時並不自覺)。這一變異表現在兩個相關的方面:一是感染了一種宗教式的狂熱情緒;另一則是「左傾幼稚病」。這兩種精神變態互相支援,有時一觸即發,造成個人的罪過。《余英時回憶錄.中正大學和燕京大學》
在入團後,余教授曾經對某位批評地方幹部胡作非為的親戚大發脾氣,對於信奉共產主義的憤青來說,敢批評共產黨的人是絕不可饒恕的「反動分子」。余教授後來自我反省了這樣的狂熱現象: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007 字、3 則留言,僅發佈於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 John Lin的 Premium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除了自創內容之外,也讓我們用J Premium來打群架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二二八期間活躍的「二七部隊」,給我們的教訓就是:勇敢的拿起武器,才能殺出一條血路
《使女的故事》讓《聖經》成為反派角色,這真的是《聖經》的錯嗎?
「故鄉四部」是鍾理和散文的代表作,請大家一起來讀吧!
你家的過年也像是在打仗嗎?來思考新的一年的戰略吧…
重讀《笠山農場》讓我陷入了美濃回憶的點點滴滴,好書!好書!
在二二八期間活躍的「二七部隊」,給我們的教訓就是:勇敢的拿起武器,才能殺出一條血路
《使女的故事》讓《聖經》成為反派角色,這真的是《聖經》的錯嗎?
「故鄉四部」是鍾理和散文的代表作,請大家一起來讀吧!
你家的過年也像是在打仗嗎?來思考新的一年的戰略吧…
重讀《笠山農場》讓我陷入了美濃回憶的點點滴滴,好書!好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文化大革命時期,批孔挖墳,顛倒黑白;與此同時,中華民國在臺灣推動復興中華文化運動,哪個時期,成就了不少文化學者,也使得海外華人歸心於復興中華文化的中華民國。 當代哲學大師牟宗三先生,在課堂上曾講過:我們的中國,是持續中華文化的中國。 另一位哲學大師唐君毅先生說:我們這些讀書人,雖然飄零散落在海外
Thumbnail
前言 今天的香港中文大學究竟還有沒有新亞精神?從新亞書院通識的課程大綱看,好像有。中大歷任校長亦常將弘揚中華文化放在口邊。然而,仔細審視新亞書院併入中文大學歷史,新亞精神實一步步萎縮,終至灰飛煙滅。 張駿謙的評語尤其值得注意: 唐君毅辭職後,與牟宗三和徐復觀等人在新亞原地重新恢復新亞研究所。晚
三位人物的故事深刻展現臺灣在戒嚴時期的政治與社會發展,他們的抗爭記錄了一段歷史,需要被表達與傳遞,保存在人們的頭腦中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南渡》《北歸》《傷別離》,三大本書裡描述的是民國時期學術大師們冒著抗戰的炮火,隨著中研院與西南聯大的遷徙,由中原流亡西南(昆明 重慶),再回歸中原的故事。 傅斯年、胡適、梅貽琦、錢穆、陳寅恪、吳晗、聞一多、朱自清………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Thumbnail
  本劇於去年(2021)上映,共43集,豆瓣評分9.3。內容描述民國初年(下稱民初),在歷經袁世凱簽訂接受日本《二十一條》部分條款的「五九國恥」(1915/5/9)後,陳獨秀(于和偉 飾)於同年9月15日在上海創立了《新青年》雜誌,提倡「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以救治中國政治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
文化大革命時期,批孔挖墳,顛倒黑白;與此同時,中華民國在臺灣推動復興中華文化運動,哪個時期,成就了不少文化學者,也使得海外華人歸心於復興中華文化的中華民國。 當代哲學大師牟宗三先生,在課堂上曾講過:我們的中國,是持續中華文化的中國。 另一位哲學大師唐君毅先生說:我們這些讀書人,雖然飄零散落在海外
Thumbnail
前言 今天的香港中文大學究竟還有沒有新亞精神?從新亞書院通識的課程大綱看,好像有。中大歷任校長亦常將弘揚中華文化放在口邊。然而,仔細審視新亞書院併入中文大學歷史,新亞精神實一步步萎縮,終至灰飛煙滅。 張駿謙的評語尤其值得注意: 唐君毅辭職後,與牟宗三和徐復觀等人在新亞原地重新恢復新亞研究所。晚
三位人物的故事深刻展現臺灣在戒嚴時期的政治與社會發展,他們的抗爭記錄了一段歷史,需要被表達與傳遞,保存在人們的頭腦中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南渡》《北歸》《傷別離》,三大本書裡描述的是民國時期學術大師們冒著抗戰的炮火,隨著中研院與西南聯大的遷徙,由中原流亡西南(昆明 重慶),再回歸中原的故事。 傅斯年、胡適、梅貽琦、錢穆、陳寅恪、吳晗、聞一多、朱自清………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Thumbnail
  本劇於去年(2021)上映,共43集,豆瓣評分9.3。內容描述民國初年(下稱民初),在歷經袁世凱簽訂接受日本《二十一條》部分條款的「五九國恥」(1915/5/9)後,陳獨秀(于和偉 飾)於同年9月15日在上海創立了《新青年》雜誌,提倡「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以救治中國政治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