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003教學記錄:人生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最適合的答案!

💟我的粉絲專頁https://reurl.cc/kqgLdb 歡迎按讚加入追蹤
我的導師班有一個學生,我看他每次國文課,不是發呆放空,就是趴睡。課本沒有寫筆記,習作和講義為了應付老師,也是用抄的。每一次小考都不念,要不然就是挑簡單的,事後也不寫訂正,可能真的非常討厭寫字,有時候我看他被我強迫交過來的訂正作業,字跡潦草歪斜。
不僅如此,在課堂考試時候,一拿到考卷,從頭猜到尾,猜完立刻趴睡,讓人不禁懷疑,每天到底是多晚睡覺?還是說真的對學習非常厭惡?有時候我看他寫完,就叮嚀他寫未交的訂正。結果,把作業拿出來要三催四請,寫幾個字要花好幾十分鐘,彷彿要他的命。
有一次,我讓學生在課堂上寫習作,國文的習作,每一課都有一頁是字詞練習,就是單純讓學生練習寫字,只要注意不要寫錯字。至於其他還有配對、形音義、選擇等題型需要老師寫黑板檢討。但那些需要老師檢討的題目,有一些也是課本的延伸,所以翻找課本也可以找到一些線索。
因為我從不奢望學生回家寫作業,所以我上課都會抓緊時時間,讓他們在課堂上完成一些作業。但是這位學生,寫完字詞練習就開始發呆,接著就趴睡,我走近問他,為什麼後面題目都空白?
他兩眼無神地看著習作,悠悠地回我:「因為我不會寫。」
我相信我剛剛描述的學生樣貌,很多老師應該不陌生,因為現在很多學習動機低落的學生,表現出來的行為大概就類似這樣。
而像我剛剛描述的學生,我其實不相信他不會寫,他之所以不寫,是因為他在等老師給答案,如果他自己寫,萬一錯了,就要再塗掉重寫一遍,他覺得很麻煩!
我之所以會這樣理解,是因為我常看到學生在對答案時,一看到自己的答案是錯的,就會反射性用立可帶塗掉答案,然後用藍筆把正確答案寫上去,彷彿很害怕自己的作業出現很多紅字,似乎那是一種很糟糕的象徵,代表自己錯很多,很差勁的感覺。所以我常看到,很多學生在不會的地方,直接空白,因為他們不想要再寫一次。
不僅如此,近年來學生習作出現了很多「問答題」,其實答案都在文章中,只要有閱讀文章,一定找得到答案,而且答案都很固定,也不是問學生的想法,但是學生就是連寫都不寫。程度較好的學生也是如此,那程度比較落後的學生,就更不用說了!
因此久而久之,學生習慣把「我不會」和「不知道」掛在嘴邊,或者直接空白,漸漸地就養成了「等待標準答案」的態度。
也許,這是考試制度的後遺症,追求單一答案的後果,可能會讓人們不願意多作思考,再去多做一點嘗試,寧可選擇最適當、最保守的答案,也不願意多冒一點風險,去尋求另外一種可能性。
有時候我都會覺得,學生總是回答「不知道」,或是「我不會」的答案,是我們老師的講話太犀利,而讓學生抗拒回答,還是我們聽到不合我們心意的答案就立刻否定,讓學生心生恐懼?還是因為從小的「沈默是金」觀念太深植他們心中,寧可讓他們選擇不回答?
我們常跟學生說,要自己去思考,要自己去判斷,甚至我們也希望學生運用既有的資訊,去拼湊和猜測答案,答錯再修正就好,但是學生們似乎聽不太進去,只要一遇到「沒看過」的問題,雙手一攤投降的人數,比例很多。甚至最糟的狀況,就像我剛剛所提到的班上學生,那種是幾乎近似擺爛的狀態。
但其實這樣擔心自己犯錯,以及缺少「思考」的過程,反應在學習的成效,就真的只是學生被動地接收答案。往後在面對很多事情,面對別人的詢問,可能也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能屈就接受別人的決定,這樣是多可惜的事情。
在學校唸書,課本和考卷會有標準答案,但現實的生活中,每一道問題,其實都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只有最合適的答案。因此,請接受學習階段每次的考驗,並且在錯誤中學習及修正,這是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過程,也唯有這樣,才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答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