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貨兩訖不好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2021年開始我陸續推掉了一些一次性的課程/工作坊邀約。2022年底跟一個合作了幾年、每年超過50小時總課程量的課程策劃窗口 ,正式談未來不再接這一類課程。

經營講師與課程經驗豐富的她露出不解的表情。接著問了一個我之前沒從這個角度想的問題:

「老師,銀貨兩訖不好嗎?」

「蛤?你這樣問的意思是?」換我不解。

「你看,你剛剛說你想做更多是系列性的,可能不是一次課程,而是分成短時間好幾次,漸進式的課或是團體教練(gruop coaching)。那不就代表你要規劃更複雜變動的內容,而且要跟著學員的狀況調整記住他們前一次的狀況,這很麻煩耶!! 直接上完一次課就拿到講師費這樣不是很好嗎?而且您課程評價一直很好,有上不完的課;也不用擔心沒有課源,畢竟想要上連續性課程的或團體教練的公司是比較少的啊~~」

看著她誠懇又認真的分析著,每一句話都很有道理。跟著她的每句話,我也重新回顧了之前做這個決定的初心

做這個決定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疫情期間認真回顧與反思將近20年教學的心得體會,以及人生階段的變化,讓我做了一個決定:在有限的時間精力範圍內,我更想專注於支持那些真正想面對組織議題、深入團隊運作的挑戰、個人心智模式與行動改變的組織、團隊與個人(以下簡稱有決心的對象


雖然很早就知道「學習」包含了「學」新知跟練「習」,而知道跟做到一直都有距離。最早期我抱持著「我一定會讓你懂我在說什麼」,也絕對能做到讓學員在課堂上開心、覺得有收穫、有新鮮的體會。

然而現在的我更在乎的是,上課學到之後,然後呢?

近十年來許多組織開始有各種評估調查工具,確保在知識面大家真的是理解跟學到了,這樣可以說該場次課程效果非常好,因為大家該知道的都真的知道了。然後呢?

「然後呢」這個問題通常不是做銀貨兩訖的講師會去進一步了解的範圍,也沒有這個必要。因為在當下我把我的工作做到最好,讓學員得到最好的學習體驗,這是銀貨兩訖的範圍。

然而隨著時間拉長(姑且稱之為一個長期實驗吧,長期指至少都超過6年以上不間斷的課程或工作坊),我從我的長期客戶裡發現了兩種approach,剛好可以作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對照組就是每年都進行常態性單次課程(一天或是兩天工作坊)

對象都是主管,主題與領導力發展相關;每年內容根據當年度組織正在進行的重大策略有不同重點;當然隨著人事變動參與者也會略有不同

整體而言,大家學習動機態度都很好,課程當下也都很有體會,課後調查滿意度高,也確認都懂了該次的內容重點。

然而如果用6年前、6年後前後對照,對照組裡的主管,真正實踐課程中所學在工作中的比例,也就是花力氣在「從知道到做到」過程的人,以8:2法則概念,可能稍微超過兩成一點,有三成吧。其他的七成可能處於保鮮期在上課後一個月之後失效,投入忙碌的日常工作後一切又恢復原狀,然後來年的課程中又會再次被提醒;在之前殘存記憶的基礎上溫故知新,再保鮮一個月。

週而復始這樣的循環。


😏 實驗組的狀況有什麼新的變因呢?簡言之是在單次長時間工作坊之外(一天或是兩天工作坊),穿插了一年內3-4次不等的短時間(一次3小時)複習與練習(簡稱回訓)。

每次回訓之間容易操作的一點課後作業。或許你會疑問:「難道是課後作業大家都會認真做,所以效果好嗎?」

當然不是。

主管們依舊是忙碌的,回到日常工作仍然會忘記課程中所學回到原樣,也可能沒時間做課後練習拖到直到要複習的前一天晚上。或就是沒做。

然而重點就在這裡

因為總有臨時抱佛腳寫作業(無論認真或隨便寫)的那個前一天晚上,或甚至當天早上;或現場來回訓時被其他有做練習的同事刺激,所以大腦對應學習記憶的那個部位會被重新啟動。

長話短說:

實驗組因為一年被短暫刺激3-4次,再加上設定了回訓時間,少數較為認真的主管會密集的去嘗試練習,形成了組織裡有一種不定時且密集發生的對話:

「啊對,這個是上次課程講到的OOXX,上次上課的時候那個ooo就是分享了這個.................」這類對話,發生在會議中、一對一談話時、茶水間開玩笑過程。

因為大腦在短時間反覆被刺激,產生了什麼效果呢?

同樣6年長度來看,第4年開始我主動對實驗組提出,他們不需要再上單次長時間工作坊(一次一天或是兩天的那種),因為其實需要知道的核心概念都已經清楚了。

只要維持每年3-4次短時間(一次半天)的回訓保持個人的練習狀態以及組織瀰漫著一種「上次上課的時候.......」這類記憶對話即可。

而因為主管們運用的機會變多,失敗與成功的經驗也會越來越多。

從經驗中再次提煉與整理,正是成人學習會有效的關鍵要素,也就是David Kolb的成人經驗學習圈(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引至孫易新心智圖

一樣6年前、6年後前後對照,組織整體省下了一些費用,但是卻獲得更好的成果。

這是為什麼我決定不再做一次性的課程,而是「在有限的時間精力範圍內,更想專注於跟那些真正想面對組織的議題、深入團隊運作的挑戰、個人心智模式與行動改變的組織、團隊與個人。

面對經營講師與課程經驗豐富的策劃窗口,我回答了她:

「銀貨兩訖沒有不好,只是我更在乎除了銀貨兩訖之外的然後呢。」

你也是在乎「然後呢」的那類人嗎?

譬如,一年看了100本書,然後呢?

譬如,熱愛學習買了很多線上課程,然後呢?

譬如,工作很累、慣老闆很煩,一氣之下離職了,然後呢?

譬如,家人不支持自己,想做的事好像都不能做,每天覺得空虛,然後呢?

常常「多想一點然後呢」,是我練習【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的日常習慣。

我可以保證: 如果你一直問自己然後呢問到恍然大悟,人生會減少很多大霧。


😊喜歡文章來點個💓 😊也歡迎【追蹤】📡 😊也感謝贊助支持🍻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最怕什麼?我最怕有一天我不再對生命感到困惑,然後停止提問。 這裡歡迎問問題,因為好的問題帶來的啟發更甚於答案 https://wisdomtalk.firstory.io/ 【每一個困惑都帶來一個突破。而提問是從困惑前往突破的最快路徑】,請看留言區第一則貼文,裡面有我衷心的歡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有個朋友問我:「你一直說相信人有無限的可能性,難道你都沒有遇過沒救的人嗎?」 看著他挑高的眉毛(與語氣),我慢慢的說:「嗯......當然也是有沒救的人啊......」 他一聽,馬上說:「是不是!是不是!還是有沒救的人嘛,哪有可能每個人都有無限的可能性,你說,哪一種人是沒救的?」
我是一個小時候(生在小孩要有耳無嘴的時代)有10001個疑問,被壓抑多年後現在卻以問問題為主要工作的人。 你也喜歡問問題嗎?
跟你分享一個如何成為不可替代的人的故事。 有一位總機小姐,高職畢業,聲音甜美有禮貌;很認真的工作,讓拜訪的、打電話來的客戶都覺得被有禮貌的接待。但是隨著語音總機越來越多,還有年紀逐漸成長;她很擔心自己會被取代。 然後她就開始想,有哪些做法可以讓自己是不可替代的呢?
發展成人的領導力是我數十年如一日的日常,然而跟9歲小孩?她對領導力的煩惱是什麼?😍
市場裡的人氣豆花店。 短髮濃眉大眼的她放下掃把,走到有琳琅滿目紅豆綠豆薏仁愛玉芋頭粉圓的櫃檯後,舀起豆花。 「你要加哪些料?」一手拿了碗,一手擺好舀料姿勢。 「我只要薑汁就好。」
有個朋友問我:「你一直說相信人有無限的可能性,難道你都沒有遇過沒救的人嗎?」 看著他挑高的眉毛(與語氣),我慢慢的說:「嗯......當然也是有沒救的人啊......」 他一聽,馬上說:「是不是!是不是!還是有沒救的人嘛,哪有可能每個人都有無限的可能性,你說,哪一種人是沒救的?」
我是一個小時候(生在小孩要有耳無嘴的時代)有10001個疑問,被壓抑多年後現在卻以問問題為主要工作的人。 你也喜歡問問題嗎?
跟你分享一個如何成為不可替代的人的故事。 有一位總機小姐,高職畢業,聲音甜美有禮貌;很認真的工作,讓拜訪的、打電話來的客戶都覺得被有禮貌的接待。但是隨著語音總機越來越多,還有年紀逐漸成長;她很擔心自己會被取代。 然後她就開始想,有哪些做法可以讓自己是不可替代的呢?
發展成人的領導力是我數十年如一日的日常,然而跟9歲小孩?她對領導力的煩惱是什麼?😍
市場裡的人氣豆花店。 短髮濃眉大眼的她放下掃把,走到有琳琅滿目紅豆綠豆薏仁愛玉芋頭粉圓的櫃檯後,舀起豆花。 「你要加哪些料?」一手拿了碗,一手擺好舀料姿勢。 「我只要薑汁就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透過自我進修的課程,對於自己與家人的看法產生了轉變,並意識到說服不同階段的人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瞭解到自己的學習與成長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並且深切感受到身處在進步的潮流中自己的不足與落後。
實體課第二天,一樣早早就一堆人排隊,一開始先跟周遭的同學做心得分享,不知為何大家都有點欲言又止,其中一位同學直接說,她今天是來退款的,她上了NFT的課程時,刷了USD$2222買課程,但她事後覺得不對勁,然後怎麼聯絡工作人員都沒回應,她已經停卡,並做好心裡準備,她第一期分期的金額會拿不回來,之後上課
公司實體課程說明狀況、之前課程心得(過往上完課沒帶走一些好東西,真覺得十分可惜)、這次講師介紹跟風格。
Bonus課程,老師在講解兩個月後的實體課,他準備在這三天涵蓋的內容,上次只有五天X3小時,根本不夠,這三個整天,從早到晚每天12個小時,一定會比之前的線上課更深入!陸陸續續又有人後悔沒有參加£777,不過一樣還是可以加入,這次變成£999。 最後的五分鐘,老師公佈實體課的座位價錢,我一直以為我們
早些年參加禪繞教師認證,和諧粉彩指導師課程(還有其他兩小項目的畫畫教學資格課程)都是抱著興趣,覺得能把學費賺回來就好了。努力找教學機會,只是因為「不服輸(學了很多卻沒有地方展現)」加上教學本身很趣,所以持續努力找機會教學。 經過那麼多年,在這兩個圈子做了一些很少人會做的「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還
Thumbnail
在考慮參加課程時,人們常常會思考課程的吸引力、老師的實力、教法與見證等問題。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問的是老師開課的目的是為了賺錢嗎? 這篇文章將帶領你探索這個問題。
Thumbnail
當我免費教的時候,成效不佳,大部分人學不出成果。 當我說要抖內一定金額的時候,學生立刻突飛猛進,幾萬、幾十萬在賺。 WHY?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因為付錢,所以超級認真,短短幾個月實力就突飛猛進。 只能說,人性如此,我能奈何? 第一期要捐一萬,每一期會翻一倍。 下一期第三期,今年6月開訓,
Thumbnail
師資培訓的課程主要都是開在白天,因為大部分的學生就讀日間部。可是,今天聽完課程要求和要繳交的作業,就覺得煩惱。
Thumbnail
離開學校之後,不少人為了提升個人職涯技能,投入不少學習課程,坊間也有許多如技能提升、興趣發展、提升競爭力….等課程,加上疫情封城、鎖國三年,也加速推動線上課程,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不過,如何評估課程是否值得投入時間與金錢學習,筆者過去也所費不貲投入各學習課程裡,累積多年經驗,提供以下五種評估指標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參加一個研習後的心得與省思,內容涵蓋了作者對於自己與他人感受的反思,以及對於學校教師課程設計的看法。文章中透露了作者在活動中的焦慮不安感,並提到了對於情緒處理的重視。整篇文章將作者的個人經歷與對教育體制的看法相結合,提出教師對課程設計的重要提醒。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透過自我進修的課程,對於自己與家人的看法產生了轉變,並意識到說服不同階段的人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瞭解到自己的學習與成長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並且深切感受到身處在進步的潮流中自己的不足與落後。
實體課第二天,一樣早早就一堆人排隊,一開始先跟周遭的同學做心得分享,不知為何大家都有點欲言又止,其中一位同學直接說,她今天是來退款的,她上了NFT的課程時,刷了USD$2222買課程,但她事後覺得不對勁,然後怎麼聯絡工作人員都沒回應,她已經停卡,並做好心裡準備,她第一期分期的金額會拿不回來,之後上課
公司實體課程說明狀況、之前課程心得(過往上完課沒帶走一些好東西,真覺得十分可惜)、這次講師介紹跟風格。
Bonus課程,老師在講解兩個月後的實體課,他準備在這三天涵蓋的內容,上次只有五天X3小時,根本不夠,這三個整天,從早到晚每天12個小時,一定會比之前的線上課更深入!陸陸續續又有人後悔沒有參加£777,不過一樣還是可以加入,這次變成£999。 最後的五分鐘,老師公佈實體課的座位價錢,我一直以為我們
早些年參加禪繞教師認證,和諧粉彩指導師課程(還有其他兩小項目的畫畫教學資格課程)都是抱著興趣,覺得能把學費賺回來就好了。努力找教學機會,只是因為「不服輸(學了很多卻沒有地方展現)」加上教學本身很趣,所以持續努力找機會教學。 經過那麼多年,在這兩個圈子做了一些很少人會做的「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還
Thumbnail
在考慮參加課程時,人們常常會思考課程的吸引力、老師的實力、教法與見證等問題。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問的是老師開課的目的是為了賺錢嗎? 這篇文章將帶領你探索這個問題。
Thumbnail
當我免費教的時候,成效不佳,大部分人學不出成果。 當我說要抖內一定金額的時候,學生立刻突飛猛進,幾萬、幾十萬在賺。 WHY?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因為付錢,所以超級認真,短短幾個月實力就突飛猛進。 只能說,人性如此,我能奈何? 第一期要捐一萬,每一期會翻一倍。 下一期第三期,今年6月開訓,
Thumbnail
師資培訓的課程主要都是開在白天,因為大部分的學生就讀日間部。可是,今天聽完課程要求和要繳交的作業,就覺得煩惱。
Thumbnail
離開學校之後,不少人為了提升個人職涯技能,投入不少學習課程,坊間也有許多如技能提升、興趣發展、提升競爭力….等課程,加上疫情封城、鎖國三年,也加速推動線上課程,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不過,如何評估課程是否值得投入時間與金錢學習,筆者過去也所費不貲投入各學習課程裡,累積多年經驗,提供以下五種評估指標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參加一個研習後的心得與省思,內容涵蓋了作者對於自己與他人感受的反思,以及對於學校教師課程設計的看法。文章中透露了作者在活動中的焦慮不安感,並提到了對於情緒處理的重視。整篇文章將作者的個人經歷與對教育體制的看法相結合,提出教師對課程設計的重要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