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仔粿(菜包粿)、草仔粿、茶粿的估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草仔粿除了有像「紅龜粿」的作法之外,最常見的還是「包仔粿」的作法,紅龜粿的內餡大多做「甜」的,而包仔粿則多為「鹹」內餡或「半鹹甜」。
包仔粿也有人稱「菜包」、「菜包粿」或「豬籠粄(客家)」,粿的部份一樣是糯米 做的,裡面包很多蘿蔔絲,如果是做葷的,還會加入絞肉、蝦米和紅蔥頭,半鹹甜口味會再加入花豆、花生、冬瓜糖等食材。
蘿蔔絲雖是靈魂,但也有分「新鮮刨絲」和「刨絲曬乾(菜脯米)」兩種作法,各有擁護者。
閩南人說「粿」、「做粿」,客家人說「粄」、「打粄」,細節上有些不同,但不深究的話,其實還滿像的。
雖然現在我們看包仔粿有紅色、黃色、紫色、綠色等各種顏色,不過原本都是白色的,加上紅麴便成紅色,加上南瓜便成黃色,加上山藥便成紫色,加上艾草、鼠麴草便成綠色了。
我覺得紅色、黃色的粿雖然看起來顏色繽紛,但吃起來和白色的其實差不多,而綠色的草仔粿會比較有特殊的植物青草味,再加上對外婆的回憶,我會偏愛它一些。
小時候,回外婆家吃草仔粿是特別開心的事,但那也是阿母最大的遺憾,她沒有把這項技能學起來,當吃到不怎樣的粿時,便會長吁短嘆。
比起扁扁的紅龜粿,包仔粿的外型略小,呈現圓嘟嘟的可愛樣。
包仔粿是30至50克重估1份醣(差別在於蘿蔔絲放的多寡,以及粿和餡的比例),一個有120至140克重,大概是2.5至4份醣,醣量也是不容小覷,也別以為做成鹹口味,就能多吃,還是可能會踩雷的。
除了艾草、鼠麴草,草仔粿也有人會用青苧麻葉、桑葉、香蘭葉、大葉田香、雞屎藤、魚腥草等去做,就是隨地取材,有什麼就用什麼的概念。
另外,瑞塔塔還吃過「茶粿」或稱「茶粄」,多為粵式和客家作法,材料用了茶葉粉末,會有茶的清香,比包仔粿做得更小,約半個手掌大,現在比較少見,只在某些觀光地區會販售,如宜蘭大同、新北坪林能買到。
茶粿的內餡一樣是有甜口味(紅豆、花豆、芋頭)和鹹口味(蘿蔔絲)兩種,所以估醣和紅龜粿、包仔粿差不多,29至50克重估1份醣,一個約1.5至2.5份醣。
簡單來分,鹹內餡有很多蘿蔔絲的就50克重估1份醣,甜內餡是29克重估1份醣,半鹹甜或沒有很多蘿蔔絲的鹹內餡是30至40克重估1份醣。
以附圖的包仔粿(菜包粿)為例,雖然是鹹內餡,但粿很多、餡不多,瑞塔塔是以30克重估1份醣,一整個估4份醣,之前有分享過。
無論是包仔粿、草仔粿,還是茶粿,都是高GI(升糖)食物,會擔心餐後血糖太難看的人,建議一次吃半個就好。
(1份醣=15克碳水化合物=1/4碗白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會員
41內容數
我們兩隻的生活記事,關於愛與陪伴的所有事,一起吃好吃或不好吃的食物,一起看好看或不好看的風景,一起承擔必須的承擔,無論面對什麼挑戰,只要一起就好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瑞塔塔無限熊 的其他內容
「紅龜粿」或稱「紅粄」是過年過節常見用來祭祀的應景食物,差不多巴掌大,約150至170克重,中間會印上龜殼紋,底下墊植物葉片,如月桃葉、香蕉葉、黃槿葉等。 客家紅粄會用的圖案比較多,不限於龜,各種吉祥的動植物都可以印。 也有一些省時經濟的作法,只捲成長條狀,不蓋印。 粿是由「糯米」加「糖」製成,內餡
熊先生工作到有種金棗的那區田,就拎了一袋回來,瑞塔塔平時是不吃柑橘類水果的,太容易誘發氣喘了,幾乎百試百中,不過去年試過金棗,發覺沒事,而且特別容易「飽」。 金棗又名金柑,有好幾個品種,台灣主要種植的是「長實金柑」,並且以宜蘭縣最多,金棗是果皮甜、果肉酸,所以有個俗稱叫「酸甘甜(台語)」,而金棗大
忍不住把結論拿來當開頭了,有長興居這樣的地方,我老了會想搬到宜蘭市的。瑞塔塔一直覺得沒有比自己家鄉或天送埤更吸引我的居處,喜歡家鄉是因為習慣,喜歡天送埤是因為舒服,但有長興居這樣的地方,會讓人安心。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這樣的話太過冠冕堂皇,但只要走一趟,就能感覺到真正的用心是什麼樣子。 這回愛胰理監事
歷史上第一個蘋果派是出現在1381年的英格蘭,後來在美國「發光發熱」,通常上方都是有派皮覆蓋,最經典的是格子狀。 但其實,蘋果派在歐洲許多地區都是重要的傳統食物,甚至生日不吃蛋糕,而是吃蘋果派。 而法式蘋果派是沒有「蓋子」的,可以直接看到鋪在派盤上的蘋果片,挺美的。 不過「簡易版」的蘋果派,比較適合
好久沒有吃大餐了,趁著熊先生的生日名義,(提前一晚)我們外帶了一份牛排、一份雞排和酥皮濃湯。 店家把濃湯和酥皮分開包裝,瑞塔塔第一次看到沒有蓋在濃湯上的酥皮,覺得好新奇。 由於外帶杯有點小,擔心塞不下,瑞塔塔想先把酥皮邊邊吃掉一些,看會不會比較好塞,但一啃就捨不得泡進湯裡了。 結果我吃得一片狼
從病友專家的培訓、糖寶寶的關懷、消除胰島素的污名,到鼓勵糖尿病前期的逆轉......甚至,他要求病人的事,自己都先做到了,游能俊不只是一位醫師而已,我實在想不到有任何一個名詞可以概括這個人。 才翻到《醣胖》第八頁,我就哭了,誰能想到一本談健康的書,會藏著洋蔥啊!認識游醫師好多年了,從來沒有聽過他講那
「紅龜粿」或稱「紅粄」是過年過節常見用來祭祀的應景食物,差不多巴掌大,約150至170克重,中間會印上龜殼紋,底下墊植物葉片,如月桃葉、香蕉葉、黃槿葉等。 客家紅粄會用的圖案比較多,不限於龜,各種吉祥的動植物都可以印。 也有一些省時經濟的作法,只捲成長條狀,不蓋印。 粿是由「糯米」加「糖」製成,內餡
熊先生工作到有種金棗的那區田,就拎了一袋回來,瑞塔塔平時是不吃柑橘類水果的,太容易誘發氣喘了,幾乎百試百中,不過去年試過金棗,發覺沒事,而且特別容易「飽」。 金棗又名金柑,有好幾個品種,台灣主要種植的是「長實金柑」,並且以宜蘭縣最多,金棗是果皮甜、果肉酸,所以有個俗稱叫「酸甘甜(台語)」,而金棗大
忍不住把結論拿來當開頭了,有長興居這樣的地方,我老了會想搬到宜蘭市的。瑞塔塔一直覺得沒有比自己家鄉或天送埤更吸引我的居處,喜歡家鄉是因為習慣,喜歡天送埤是因為舒服,但有長興居這樣的地方,會讓人安心。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這樣的話太過冠冕堂皇,但只要走一趟,就能感覺到真正的用心是什麼樣子。 這回愛胰理監事
歷史上第一個蘋果派是出現在1381年的英格蘭,後來在美國「發光發熱」,通常上方都是有派皮覆蓋,最經典的是格子狀。 但其實,蘋果派在歐洲許多地區都是重要的傳統食物,甚至生日不吃蛋糕,而是吃蘋果派。 而法式蘋果派是沒有「蓋子」的,可以直接看到鋪在派盤上的蘋果片,挺美的。 不過「簡易版」的蘋果派,比較適合
好久沒有吃大餐了,趁著熊先生的生日名義,(提前一晚)我們外帶了一份牛排、一份雞排和酥皮濃湯。 店家把濃湯和酥皮分開包裝,瑞塔塔第一次看到沒有蓋在濃湯上的酥皮,覺得好新奇。 由於外帶杯有點小,擔心塞不下,瑞塔塔想先把酥皮邊邊吃掉一些,看會不會比較好塞,但一啃就捨不得泡進湯裡了。 結果我吃得一片狼
從病友專家的培訓、糖寶寶的關懷、消除胰島素的污名,到鼓勵糖尿病前期的逆轉......甚至,他要求病人的事,自己都先做到了,游能俊不只是一位醫師而已,我實在想不到有任何一個名詞可以概括這個人。 才翻到《醣胖》第八頁,我就哭了,誰能想到一本談健康的書,會藏著洋蔥啊!認識游醫師好多年了,從來沒有聽過他講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南部人嘴裡說的「碗粿」,是將餡料摻進研磨後的米漿裡,比如香菇、肉末、蝦米、半切滷蛋等,再連碗一併放進蒸屜裡蒸熟,出爐再淋上滿滿的碗糕醬,盛放在你面前。 而「水粄」則是純米漿、跟餡料形成一邊一國各自壁壘,餡料通常是菜脯、豆乾、碎肉,舖陳在蒸熟的米漿之上,因為食材各自分開,所以較能久放。
Thumbnail
後來外婆過世,不曉得是不是一種心理依戀,在我的早餐選項裡,總是執拗的躺著一份蘿蔔糕,可惜吃遍南北,雖然有合胃口的,卻始終很難再找到兒時那份相似的味道。
粽子的種類 1.北部粽:台灣北部常見的粽子,主要以「蒸熟」的方式加熱,米飯吃起來口感扎實,也較粒粒分明,較分明Q彈,類似油飯 2.南部粽:台灣南部常見的粽子,主要以「水煮」得方式加熱,米飯吃起來較軟濡,口感也較「清淡」,著重於食材的原味。通常會配上醬料或花生粉。 3.鹼粽:鹼粽是在
Thumbnail
嚴選的五花肉肥瘦適中,搭配Q彈的餅皮與香香的配料。一口咬下~香香嫩嫩的,再搭配喝起來甘甜濃郁的台式的關東煮湯頭,美味的傳統小吃就是有種讓人很滿足的魅力。 古早味爌肉刈包 包裝是用食品級的牛皮紙包著,不是一般的塑膠袋那種,上面再貼上一個店家的貼紙,看起來還蠻有質感的,包裝紙裡面有一層防水防油的淋膜
Thumbnail
身為南客的我,當然喜歡客家美食,但對於北部 客家人吃的食物,還是有些好奇,因為差異頗大,例如「粄條」 一詞多用於北部新竹的客家聚落(閩南語則稱粿條,又稱粿仔),南部的美濃人則稱之為「面帕粄」。 兩者也不完全相同,北部粄條大多以純米漿製作,因為不加粉,吃起來滑嫩Q彈但比較容易斷,使用油蔥酥調味並
Thumbnail
這次做的紅龜粿就是吃那個QQ彈牙的感覺。兩種內餡我都很喜歡,吃一吃真的會覺得像這樣扁扁的型態真是不錯,皮跟餡的比例很完美,不會有哪一邊太搶戲的問題,而且每一口吃到的比例都滿平均的。該不會當初發明的人真的除了要吉祥還有在考慮好吃的問題吧!
Thumbnail
「草仔粿」是台灣人非常熟悉的米食點心,隨著揉進米皮中的野草不同,它有著各種名字,例如艾粄、雞屎藤果、茶粿 依照居住地區不同,它也叫做包仔粿、青糰、菜包。通常春天、清明節吃的才會將可食用野草揉進皮裡,讓它如春天到訪般有著各種綠色,同時也是祭祖好物;純白色米皮的粿則是冬至吃的,市場統稱為菜包。
Thumbnail
蒸好的草仔粿壓痕還是滿明顯的,連鼻孔都還在!大家可以自由壓出自己喜歡的圖案。自製內餡非常香,外皮也很Q,真的吃得到香蘭葉的香氣喔!我以前也沒吃過香蘭葉做的草仔粿,比較常看香蘭葉做甜點,沒想到做草仔粿味道也很搭,非常好吃!
Thumbnail
今天用客家美食之蘿蔔錢肉片湯來暖身子。 老媽多年前給的蘿蔔錢日前整理櫃子發現一包,如獲至寶!喔,應該就是「獲得至寶」,這玩意,讚!翻了冰箱果然還有一料五花肉,於是這晚餐有湯了。 作法太簡單,切肉片,下水煮,湯沸肉熟後放蘿蔔錢一把一起中小火再燉一會兒。這蘿蔔錢薄,不像蘿蔔乾那樣需要燉煮久。 要提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南部人嘴裡說的「碗粿」,是將餡料摻進研磨後的米漿裡,比如香菇、肉末、蝦米、半切滷蛋等,再連碗一併放進蒸屜裡蒸熟,出爐再淋上滿滿的碗糕醬,盛放在你面前。 而「水粄」則是純米漿、跟餡料形成一邊一國各自壁壘,餡料通常是菜脯、豆乾、碎肉,舖陳在蒸熟的米漿之上,因為食材各自分開,所以較能久放。
Thumbnail
後來外婆過世,不曉得是不是一種心理依戀,在我的早餐選項裡,總是執拗的躺著一份蘿蔔糕,可惜吃遍南北,雖然有合胃口的,卻始終很難再找到兒時那份相似的味道。
粽子的種類 1.北部粽:台灣北部常見的粽子,主要以「蒸熟」的方式加熱,米飯吃起來口感扎實,也較粒粒分明,較分明Q彈,類似油飯 2.南部粽:台灣南部常見的粽子,主要以「水煮」得方式加熱,米飯吃起來較軟濡,口感也較「清淡」,著重於食材的原味。通常會配上醬料或花生粉。 3.鹼粽:鹼粽是在
Thumbnail
嚴選的五花肉肥瘦適中,搭配Q彈的餅皮與香香的配料。一口咬下~香香嫩嫩的,再搭配喝起來甘甜濃郁的台式的關東煮湯頭,美味的傳統小吃就是有種讓人很滿足的魅力。 古早味爌肉刈包 包裝是用食品級的牛皮紙包著,不是一般的塑膠袋那種,上面再貼上一個店家的貼紙,看起來還蠻有質感的,包裝紙裡面有一層防水防油的淋膜
Thumbnail
身為南客的我,當然喜歡客家美食,但對於北部 客家人吃的食物,還是有些好奇,因為差異頗大,例如「粄條」 一詞多用於北部新竹的客家聚落(閩南語則稱粿條,又稱粿仔),南部的美濃人則稱之為「面帕粄」。 兩者也不完全相同,北部粄條大多以純米漿製作,因為不加粉,吃起來滑嫩Q彈但比較容易斷,使用油蔥酥調味並
Thumbnail
這次做的紅龜粿就是吃那個QQ彈牙的感覺。兩種內餡我都很喜歡,吃一吃真的會覺得像這樣扁扁的型態真是不錯,皮跟餡的比例很完美,不會有哪一邊太搶戲的問題,而且每一口吃到的比例都滿平均的。該不會當初發明的人真的除了要吉祥還有在考慮好吃的問題吧!
Thumbnail
「草仔粿」是台灣人非常熟悉的米食點心,隨著揉進米皮中的野草不同,它有著各種名字,例如艾粄、雞屎藤果、茶粿 依照居住地區不同,它也叫做包仔粿、青糰、菜包。通常春天、清明節吃的才會將可食用野草揉進皮裡,讓它如春天到訪般有著各種綠色,同時也是祭祖好物;純白色米皮的粿則是冬至吃的,市場統稱為菜包。
Thumbnail
蒸好的草仔粿壓痕還是滿明顯的,連鼻孔都還在!大家可以自由壓出自己喜歡的圖案。自製內餡非常香,外皮也很Q,真的吃得到香蘭葉的香氣喔!我以前也沒吃過香蘭葉做的草仔粿,比較常看香蘭葉做甜點,沒想到做草仔粿味道也很搭,非常好吃!
Thumbnail
今天用客家美食之蘿蔔錢肉片湯來暖身子。 老媽多年前給的蘿蔔錢日前整理櫃子發現一包,如獲至寶!喔,應該就是「獲得至寶」,這玩意,讚!翻了冰箱果然還有一料五花肉,於是這晚餐有湯了。 作法太簡單,切肉片,下水煮,湯沸肉熟後放蘿蔔錢一把一起中小火再燉一會兒。這蘿蔔錢薄,不像蘿蔔乾那樣需要燉煮久。 要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