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30|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40而不惑

最近在聽這個Podcast"只能喝酒的圖書館",會開始聽是因為我曾經差點合作過(也就是沒有合作),的一個導演"盧建彰"去這個節目當來賓,一直以來我都有關注他,特別喜歡他在FB上寫的文字,特別是短短的幾句文字,卻強而有力且巧妙押韻的說出現況。也買過、看過幾本他的書,只要有他在Podcast的受訪,我都會聽,我喜歡他的正面,喜歡他的正義,喜歡他傳遞創意人應該有的價值。
人家說"耳濡目染"應該就是這種感覺,每每看到他的文字,聽到他的傳遞,會有一種心領神會,如沐春風的正面能量注入。也因為他,我開始聽"只能喝酒的圖書館",也推薦給大家,兩位主持人在談論每一個議題時,不是隨波逐流的,而是有客觀、獨立的見解。"客觀"?也許是"主觀",但我想說的是現代社會,有獨立正面想法的人,並且願意傳遞的人,已經不多了,多多吸取這些人所傳達的資訊,真的會對自身能量有很大的幫助,當然也會讓生存在這個社會中的有,時不時陷入矛盾,並且思考著。
自從搬到新家,家裡沒有裝第四台,連三台都沒有,電視的功能是用網路看YT、看Netflix。以前我的收視習慣是如果有拿到電視遙控器,就會轉到新聞頻道看一下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或者最近發生了什麼事。轉來轉去,大約10分鐘就已經沒有可看性或者有意義的新聞了,又或者我其實也只是看了10分鐘沒有意義的新聞。曾幾何時,新聞已經不是新聞,而是網路上蒐集來的八卦資料,透過電視台裡頭銜是記者的人,整理過後再播放出來。記得在我大學聯考填寫志願的時候,新聞系是非常崇高的科系(我是考不上啦),廣電系更是我的心之志願(我也考不上),才過了20幾年的時間,「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居然成為文人(沒有讀書的人搞不好還看不懂這句話)揶揄的話語。
生活在沒有新聞台的兩個多月,我發現家裡空氣不再潮濕,回到家不一定要打開電視,我可以到我的空間做一下運動,可以坐在沙發滑手機,可以陪兒子念故事書,可以跟家人說說話。如果要看電視,也會是有意識地搜尋自己想看的電影或電視劇,我也可以陪著愛看電視的老公,坐在沙發上看我的書,這兩個多月我已經看完兩本書。這是因為40而不惑嗎?選擇對自己有價值的事情來做,不一定要跟隨他人的生活方式而生活。
這個Podcast裡的女主持人,是一個不在意他人評論的人,他在某次的內容裡說到,「難道這個人會來參加我的葬禮嗎?」,這讓我覺得相當有趣且值得深思。這幾年很多書都在闡述如何做自己,如何愛自己,其實有一個面向就是讓現代人不要那麼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評論,特別是在這20多年的網路、手機時代,大家被社群綁架,覺得別人的生活特別美好,我應該要怎樣才是對的生活方式,我應該也要擁有這個東西才能顯得我過得好。還好我正處於40而不惑的年紀,也剛好我有培養自己看書的興趣跟習慣,我能夠辨別什麼是我想要的、什麼是讓我覺得真實地做自己。我能夠判斷什麼言論是假的,什麼內容是虛構的,讓我不那麼被物質生活所迷惑。但被社群媒體淹沒的我們,時常還是會有陷入自我懷疑的時候。
這時就要有覺知的提醒自己,那些評論你的人會來參加你的喪禮嗎?他們的評論是真心的?還是空穴來風?從誰會在你的喪禮中出現,可以很快的幫助我們釐清,你生活中的每個人對你的重要性排序;一定會參加的人是誰?至親好友。而那個讓你受傷,或者評論你不好的那個人,是這些人中的哪一個?而且,有時候至親好友也不一定跟我們三觀合拍,會是情緒勒索嗎?我該照單全收?還是如何解決?
運用刪除法,把那些不重要的訊息跟人先刪除,再來判斷你覺得重要的人,說的話是對的嗎?是符合現階段的你的價值觀的嗎?重點是你自己現階段願意調整或改變嗎?儘管是自己的不對,但要一個成年人改變何等容易,我們如何透過時間跟行動去消化,並且調整自己到別人和自己都覺得是最佳狀態。而首先,你要先認同自己,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有自己堅持的行動,去透過時間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