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介紹了五《經》,還仔細講解了《春秋》中的「鄭伯克段」事件。接下來還要介紹幾本經典,這次先來談談《論語》。 《論語》算是現代最知名的儒家經典,一般認為《論語》是孔子死後,由孔門弟子整理而成。「《語》」是先秦時期的一種特殊文體,除了《論語》以外,還有《國語》,它們主要記載人物的言語內容,有時輔以簡單的背景資料,這種語錄體的最終目的是用於道德教化。《論語》記載孔子與弟子對答的言論,很多諺語、成語都出自於此。孔子畢生推廣周代文化和禮儀,《論語》讓我們了解孔子在個人修養、人際關係等方面是如何實踐及教導學生。 其實在宋代之前,《論語》的地位比五《經》要低,只屬於基礎教材的一種。由於五《經》中的《春秋經》是孔子所撰寫,相傳《詩經》和《書經》都曾經過孔子删訂,所以學者更多引用五《經》來討論儒家和孔子學說。南宋時期,朱熹把《論語》、《孟子》和《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另外組成《四書》,《論語》的地位才有明顯提升,以致於現代人談到孔子,最先引用的多數是《論語》,而不再是五《經》。 現今我們看到的《論語》版本是二十篇,但歷史上曾經有不同版本的《論語》,它們分別是《魯論》、《齊論》和《古論》。《魯論》是流傳在魯國(今山東省西南部)的《論語》版本,有二十篇。《齊論》是流傳在齊國(今山東省東北部)的《論語》版本,有二十二篇。《古論》也就是《古文論語》,西漢曾經有一位諸侯王拆卸孔子故居時,在牆壁中發現了古書,《古文論語》就在這批古書之中,它有二十一篇。東漢末年,一位名為張禹的人主要依據《魯論》,又參考了《齊論》,大致融合成今天我們所見的《論語》。 1973年在河北省定州市出土了一批竹簡《論語》,它的時代雖然比較早,但竹簡散亂、斷裂,又曾經過大火和地震損傷,內容已經殘缺。2014年在江西省南昌市的海昏侯墓出土《論語》竹簡,應屬於西漢中後期的《齊論》版本。目前竹簡內容還未公布,期待它能為《論語》帶來新的理解向度和學術成果。
推薦參考書: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 :學海出版社,1985年。
程樹德:《論語集釋》,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90年。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經學通論》,臺北:學生書局,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