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6|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漫談保守主義:幸福即日常、快樂即滿足──比較與傷害(1)

最後,筆者要來談一些比較鬆散、瑣碎的觀念,釐清一些現代常常說,尤其台灣常講,但其實非常有問題的東西。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道理無比真實又殘酷,人類對於自身際遇的判斷,是比較而來。窮人看到富裕生活才會覺得自己窮,我們會珍惜現有,是因為知道以前過更糟,其他人更慘,回頭看才覺得現有一切值得珍惜。
筆者的父親就是這樣,曾聽聞一些親戚揶揄,覺得年紀大就沒霸氣,也無進取之心。因為親戚看到的是,只要願意是可以爬到更高,權勢財富滾滾而來。小時候也天真地問過,得到的答案倒也簡單:「經歷戰場、體驗戰爭後,沒有比安定生活更好的。」
也不只他,小時遇過一些眷村叔伯,有些後來才知道也是將軍退伍,更聽聞相關故事。故事都差不多,覺得穩定生活,兒女長大有成,還有什麼好奢求?當然也有不願跟老蔣為伍,來台退伍後開家小麵館不問政治的故事。總的來說,都可以看出,這些經歷戰爭老兵,漂浮一生後覺得有穩定的生活,已是萬幸。
誠然,筆者曉得不少非外省人,看到這種敘述,心中所想不是如此,這筆者也不打算否定,只是陳述自己看到聽到的事情。

不同經歷導致對「進步」的想像不同
總之,這種個人生活哲學放大到社會,台灣一般人見解,似乎偏向不長進,社會怎麼能僅滿足現狀。以台灣既有教育體制,到媒體宣傳,幾乎都把社會發展當「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看待,解釋成沒進步就是退步。
難道這種說法有錯?我們不該追求更加美好的未來?當然沒錯,但一樣忽略掉很多前提。
人對好壞的判斷來自於比較,所以經歷戰亂者覺得平和日常已是幸福;戰後嬰兒潮搭上經濟起飛列車,認為高薪就跳槽、有錢就創業是正常;而年紀30上下的朋友,出生後遇到經濟轉下,長大碰到中國磁吸,辛苦多年仍覺得不上不下。
不同經歷導致對進步的想像不同,我們能說誰是對的,誰又是錯的?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這點,就可以進一步體會,為何保守主義非常反對當今的進步思潮,因為各種背景因素,與全球化帶來豐沛資源,進步派的思維已經不是保底,有點類似免洗轉蛋遊戲,覺得沒有人人開局100連抽,打小怪掉傳奇裝備,這遊戲就不公平。
這反過來,筆者最常遇到,對保守主義的看法之一,就是保守派不想進步,滿足於現狀,沒有進取之心。
錯,保守主義對於進取心非常鼓勵,但必須建立在負責任的態度上,也就是不能己願他力。花自己錢裝潢住家,跟官員花人民稅金裝潢他家,我們都曉得誰不對,但為何人民稅金用作裝潢你家,你似乎就不反對?
我們都知道理由,天上掉餡餅豈有不吃的道理,政府要發裝潢費讓大家開心,何樂而不為?反正要找理由也可以說,自己有繳稅,政府還回來而已,多給的算利息。

負責任就是:資源與時間成本,你要投入到哪裡?
咦?為何要講這種常識廢話?
因為前面所說的「負責任」,就是常識跟廢話。我們希望社會進步,但進步總要付出代價,像造橋鋪路都看得到成本,社會價值轉變需要投入教育,光立標語牌子不會有用,你得要請教師去學校教導下一代。都不想,要用強制力,你總得花錢請警察軍隊,嚴厲監控民眾,直到習慣為止。
在我們談論改善生活水準,提升社會生活品質時,有形的資源成本與無形的時間成本,永遠都要考慮進去,不然就是不負責任。
滿足於現狀並非不思進取,擔負責任不是廢話,會成為老生常談的通常是真理。
因為,即便是維持現有生活,也得付出代價。我月薪五萬,過著符合五萬收入的生活水準,要維持下去,收入就必須維持在五萬以上。問題在於,超過五萬的收入,保守主義思維,是建議用作儲蓄,或是其他準備,以免哪天失業,或退休之後,生活品質就維持不下去。這概念有點類似,三萬收入過兩萬生活、五萬薪資只用四萬,永遠都要留點預備。
也就是,並非用自己收入的頂端設定生活水準,而是豐收時想著荒年。
國家、社會對於人民的責任,一般而言分成兩種方向,一是努力讓大家可以過更好,二是編織社會安全網,防止民眾因意外無法翻身。保守主義思維,是同時兩邊都要進行,但要抓好比例,不能覺得經濟不會停止發展,就認為安全網沒必要,或把安全網標準設置的超級高,讓國家發展不了。
因為兩個方向都會消耗資源,且不可能兩者都做到極致,理由很簡單,人是比較的動物。
全數用作發展經濟、獎勵實業,一定會是前幾篇所說,能力越強拿越多,就算是勢力龐大的家族,想要透過國家發展經濟方式擴張,還是得聘請強者。眼光放到國外,能力不強是要怎樣具有國際競爭力?

責任都轉嫁出去的心態,將毀壞民主制度
說殘酷點,發展經濟對社會多數人有幫助,結果不患貧而患不均,但現實就是能力越差者,對發展這件事本就貢獻不大。倘若全力發展,預算只有雀淚(按:雀の涙日文比喻極少)的程度用在社會安全網,那會如何?就絕對值來說,經濟成長100倍,社福預算多10倍還是比原本高,但高速發展的社會,上下差距會有如橡皮般拉長,越下層越絕望。
下層難道不會覺得,生活已經遠超過去水準,或跟外國比已經是天堂?若是筆者之前所舉例,參與戰爭的父執輩,知道現狀相比已經夠好,那就不會。但若是正在高速發展下的新一代,他們能體會?絕對不能,因為看到的就是巨大貧富差距,以及自己身為下層,如何努力都爬不上去的絕望感。
這也是為何鼓勵經濟發展的同時,不能放任享樂主義,因為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高速發展下的共同體,如過去的台灣,最多是讓創業失敗不至於跌落深淵,而不能保證成功創業者可以永續賺錢。一旦出現衰退,中上層者陸續滑落,若無一定儲備,仍保有固定生活方式,肯定無以為繼。享樂主義影響到中下階層,不考慮明天也不為下一代著想,習慣養成後在衰退期,人人都得領補貼過日子。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年頭幾乎聽不到了,我們看到的是,把由奢入儉難的概念,轉化成人本就該過的開心,不開心都是政府的錯,把屬於真理的老生常談,責任轉嫁出去,毀壞民主制度,人民自己要負責的根本。
且高速發展拉伸貧富差距,也就代表安全網的設置範圍往上提,如同美國對窮人定義,在台灣會讓人欣羨一樣。台灣該思考的是,我們要把安全網的下限提高,要考慮什麼項目進去?受教機會肯定需要,基本生活開銷也屬必要,除此以外消費補貼則不可。說極端一點,台灣不缺物資,與其發放消費金,不如強化基層鄰里互助,讓鄰里長對社區內真正需要的弱勢,直接領取食衣必需品,資訊用品可以租借,住屋處可透過縣市權限進行統一管理。

國家統包負責,弱勢者將永遠弱勢
總之,直接發放現金,對中產階級來說有用,下層階級意義不大,更對國家整體的發展無益。換言之,發展與安全網,都是民主國家必須,只是由誰去負擔,如何去負擔。保守主義者思考的是,什麼都國家統包,那麼弱勢者將永遠弱勢,心態上就弱到底,怎有翻身之日?
有人會認為,透過徵稅去消除貧富差距,保守主義者似乎很反對加稅,所以偏保守陣營者皆反對消除貧富差距。
錯,保守主義者從不反對加稅,是盲目的加稅。前篇說過,稅要抽就是一次抽足,而不是什麼名目都抽,這形同懲罰努力。現代太多新的稅款,像近年很夯的碳稅,以各種保護地球調整的稅制,其實都是扭曲,實際效果極差,如電動車與油車,敵視化石燃料等。
回到本篇所說,人是需要比較的,國家之間也會比,但外國的內部比較,能不能同時套到國內?當然不行。以全世界的角度來看,將汙染用以開發跟開發中區分,給予差別待遇就是不公平,要就是齊一化處理,已開發國家對其他國家的協助形式,絕不能用調低標準來處理,這實際上就是提供尋租空間。你打壓國內產業的同時,卻允許他國同業用更糟糕的環境標準生產,這不是不公,什麼是不公?
徵稅只是看起來可以消除貧富差距,實際上效果很差,且真正的問題不是在概念,而是手段。畢竟,徵來的稅是要怎樣去弭平貧富差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