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30|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把快樂還給孩子:停止插手,讓孩子們掌握滿足感好嗎?

世界紛擾,香港15歲以下少年自殺率於2021年再創新高。戴口罩、社交距離、疫情、社會運動、學業壓力、社交媒體比較和欺凌……專家們搬出千百樣原因解釋現象,我通通理解接受,但有人能告訴無助的父母師長們,除了大勢不能一時改變,還有甚麼成年人能做到令年輕人不再動軏放棄寶貴生命?
每當見到新聞又報導一顆小星星殞落時,雖然不認識那位是誰家孩子,但錐心之痛沒減半點。每條小生命初臨時都曾帶給父母家人無盡喜悅,一下子便沒了,不僅是那家庭的悲慟,也是社會的損失。閒來觀察四周的孩子們,雖然人微言輕,但都有點滴想法。
作為全職母親,做家事沒有直接貢獻社會經濟。又或者有,都大概可量化為外傭姐姐的月薪吧?還未計在下可合法躲懶,沒有經過廚藝家政正式訓練便上工,且是「鐵飯碗」不用跳槽。當主婦當得久了,說實話會有點失去往日全職工作的存在感。反思自己其實欠缺了點能量化的貢獻,所以自己便把閒出來的時間學一點新事物,為的未必全和家事有關,就以個人滿足感為主的功課。
每個人的興趣和專長都各有不同。有些朋友會把學到的授予下一代,當一個半職老師;有的朋友會去學習新烹飪班,就是要看看自己能否在廚房再添多點功夫。我自己呢?閒來閱讀,閒來造面包,閒來做新點心,總之沒有系統地吸收着新事物,自我價值被好好關懷着不跌破新低點。
人非草木,看看這一代的孩子,人生才十歲八歲便已在各方面都有點「成就」:除了學業成績排名,還有亮麗的課外活動德智體群美善的比賽演出厚達半呎的證書來「誇獎炫耀」。那為何小人兒們那麼哀傷自我價值甚低甚至要一死了之?原來那半呎厚的證書證明不了自己的存在價值,每半年一發的成績表只是應付家長們期望的報告。孩子們從來沒有「own their responsibilities」,哪來建立滿足感和自信心?
一校都是高分低能比目皆是,那是父母的錯?不盡然。是社會的錯?也許。孩子們十歲連用電水壺都不懂;八歲拿條香蕉都不懂得剝皮吃;六歲都未能自己游泳後更衣沐浴收拾好。若套在成人身上,像十八歲還沒能自己拿刀片刮鬍子;二十歲都未能煮一盤意粉當午餐;廿二歲了還未懂得怎樣清潔自己住處,能接受這樣的人生嗎?
這樣是生活嗎?連生存基本功都沒有,就算孩子能讀上大學博士畢業,外表長得磊落大方,可惜內心仍然是孩子。沒半點自理能力,人生上半場都栽進學業和證書考試等和生活技能無關的事情上,忽然一天發現自己弄點吃的都只能按微波爐的「1–6」快煮鍵時,這個內心小孩能不崩潰嗎?
沒做家事的機會沒關係,就讓孩子做一些手作,總之是孩子自己樂意花上很多時間去做的事情便行。長大後遇上生活不順心,孩子起碼有一點子能躲能藏,把現實中的自己收得好好,暫時逃避到從小喜歡做的「無聊」事兒上。這樣醫治的是心理而非肚餓,但孩子弄完一個滿頭大汗後,他會感覺到自己是實實在在生活在世的,這些家事和手作都是自己的能力所及,照顧好自己的身心,滿足感油然而生,就是千金難買的快樂。「原來我能編毛衣!」「大概我吹這個牧童笛都不太差啊。」「一頓簡單的飯我都做得來……」「清潔好的廁所真的很乾淨俐落發光發亮還透出一陣香氣啊!」當人生面對壓力大得透不過氣時,一門手藝、一餐飯、一個整齊的角落、甚至一盤花、一缸金魚都能給予那倒楣的人一點慰藉一點滿足感。
若果人的一生由入幼稚園那刻起已被100%計劃好,和別人沒兩樣從軍般的成長,而且被奪走學習基本生活技能的經驗和培養自己真誠有興趣的事情,那個人心中也許已有一部分死了。可能生活順遂時未必被察覺到,但父母能保證孩子一世一帆風順嗎?能保證被奪去的技能經驗能在日後追補回嗎?
「手板眼見工夫而已。」「請一個幫傭便行。」「買衫比編毛衣更快更多選擇。」「畫畫很浪費時間啊退休才去學吧。」這些都是虐兒之舉 – 親手奪去孩子們寶貴的、能自己一手一腳建立人生滿足感的獨處時光。父母們行行好可以嗎?少干預孩子,給他們有個築好壞情緒防火牆的大好機會,錯過了便可一不可再。若果從一開始,父母便把孩子打開獨立自主那扇門的鑰匙拿走,其實剝奪的不僅是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獨立精神,也消滅了孩子在人生的滿足感和抗疫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