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快樂,佛洛伊德教授!
5月6日是精神分析創建者西格蒙德.佛洛伊德醫師的生日。他不只是一位維也納開業醫師、歷史上首位精神分析師,更是一位思想家和得獎作家。他深深地形塑了西方民眾思考他們自身、心理及社會關係的方式,而且他的理論已滲透至文學、美學、文化藝術等領域,因而生生不息。最近有一部重映的名導電影《危險療程》[1],劇情描寫精神分析發展初期的一些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進戲院看看佛洛伊德的風采。
即使如此,社會大眾對精神分析仍普遍存有一些誤解,以下我略舉一二,並試著回答這些問題。
一、精神分析是十九世紀末出現的治療技術,應該算是落伍了,在凡事講求科學證據的現在,我們為什麼還要輕信於它?
答:關於人的心理現象,目前科學介入方式所獲取的知識,當然是令人振奮的進展,例如腦部影像學、神經傳導物質和遺傳學的各項研究成果;但心靈太過複雜,這樣的理解必然仍是片面的而非完整。如果把精神分析工作場域想成一個田野,那麼在其中發生的千千萬萬種分析雙人組經驗,經過積累所建構而成的心智理論,是性質不同且價值獨具的知識體系,可以拿來跟生物精神醫學做個對照。誠如2000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Eric Kandel所言:「精神分析依然代表著對於心智最為整合、也是智識上最令人滿足的觀點。」[2]我相信他一定不是胡說。
而且精神分析並沒有停格在佛洛伊德,它還在不斷進化中,在英國發展出克萊恩學派和獨立學派,在美國發展出人際學派與自體心理學,在法國發展出拉岡學派,也在南美洲和亞洲開枝散葉。這符合佛洛伊德的預期,他說:「精神分析不是源自猜測,而是經驗的結果。正因如此,跟科學上所有新的成果一樣,它是未完成的。」[3]他希望後人透過研究,繼續豐富精神分析。
和其他知識學門一樣,精神分析社群有許多相關期刊,且已經電子化,每年有很多學術會議在全球各地召開,近來臺灣的治療師也積極參與。精神分析臨床實作與理論推演在專業上的交流、相互質問或爭論,並不比其他學門來得少。
當然佛洛伊德留下的理論資產,至今依然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想吃美食的夜晚,有時你腦中會浮現家傳三代老店的傳統滋味,未必總是想去新潮時尚的餐館。我想說的是,百年老店有其堅持,它的繼續存在讓世界更為璀璨。
有一點可以很確定的是,所有號稱精神分析取向的分析師或治療師,自己應該都有過一段被分析的經驗,而且時間通常不短,可以比喻成他走過和他個案一樣曲折的路。不知道你聽了這個會不會比較放心?
二、精神分析的過程是不是你說了一些自己的事,分析師就會開始分析你的潛意識,之後給你一些實用的指引或建議?
答:不是喔,你這個描述聽起來比較接近算命。精神分析的基礎結構是大量的聆聽,個案進行「自由聯想」並說出來,意思是儘可能誠實、不要稽查或篩選自己的思緒和話題;分析師把自己的全副身心當成某種接收器,採用「平均懸浮的注意力」,不只是要聽取個案話語的表面意義,還要關注治療關係的發展,思考移情與反移情,更要去聽取弦外之音的潛意識意涵,在適當時機回饋給個案。當代的分析治療與其說是「分析」,倒不如說是一趟兩個人「共同了解」的旅程,而我相信這個過程正是當代社會稀缺的經驗。這種經驗和先把個案歸入某種類別(categorical)的介入方式,例如根據你的生辰八字、星座、面相、抽出的牌卡、或精神科診斷,然後提供相符的建議,是截然不同的體驗。
三、佛洛伊德酷愛抽雪茄,精神分析取向工作者會在治療的時候抽雪茄或抽菸嗎?
答:據我所知是沒有。《危險療程》裡的佛洛伊德真的是雪茄不離手!不諱言必然有的分析師還有菸癮,但在台灣他們不能無視於「菸害防制法」。你知道佛洛伊德有段時間熱衷於使用古柯鹼嗎?我也不會因為這樣,就跑去碰古柯鹼啊。
四、精神分析真的有療效嗎?有治療目標嗎?
我個人認為精神分析是有療效的,但效果不只是聚焦於精神症狀的消除,而是因為尋求真相和意義建構的過程,內在有些部分被修復了,人變得自在一些、整合一些,彷彿在生命浮沉當中有個定錨之地,或者說內心臻至某種和平,但絕非近日名嘴口中那種「委屈的和平」,我說的不是順從。
雖然精神分析沒有一個具體的外在目標,但若是說完全沒有目標也不大對。那個目標的輪廓通常是模糊而廣泛的,在治療中逐漸形成,也會調整改變,例如:改善客體關係、增強自體的統整性、減少內在衝突、加強自我功能、培養心智化能力、減少超我的嚴苛、協助哀悼歷程的進展、促進身心整合……等等。但同時治療師也會經常自我提醒,不要讓治癒的欲望妨礙自己觀察分析中的演化。
五、分析師是不是常常不發一語,態度疏遠而冷峻?這樣個案不就等於在自虐?
答:我覺得不是。雖然精神分析技術強調中立與禁制 (Abstinence),但面對不同的個案,治療師的態度應該是有彈性的,不一定話多或話少。相較於日常生活對話的一來一往,分析取向的治療師態度上確實傾向於被動一些,治療中雙方皆靜默的時間也會比日常對話多一些。我想那是因為治療師不想主導或打斷個案思緒的流動,或是他正在感受個案的感受,或思考著如何詮釋。在那樣的片刻,治療師依然是全然專注的。
再者,每個分析師也有自己的人格特質,呈現在治療中就是有的話多或熱情,有的話少或淡定。佛洛伊德本人在分析中有強烈的存在感,他讓病人的感覺是真實的、權威的、自發的,他會跟病人握手,對病人說他對藝術和文學的愛好,病人都知道他有多喜歡他的狗,不喜歡美國。研究者發現,這和他給精神分析學習者的建議完全不同。我猜測佛洛伊德對學習者那些帶有限制性的建議,極可能是想要克制自己太過主動的先天個性。
六、精神分析是不是很像宗教,個案最終成為信眾?
以前有位同事跟我說,你們一直反覆讀佛洛伊德的文章,跟基督徒一直讀聖經、佛教徒一直唸佛經,不也差不多?一時之間還真不知該如何回答,因為這題存在著兩歧的複雜度。
有一種觀點是,當歷史上宗教逐漸變得式微之時,精神分析崛起。從前人們走進教堂去跟神父告解,現在人們嚮往精神分析躺椅上的傾訴。這樣講精神分析跟宗教好像有關。
然而精神分析的追隨者,雖然喜歡或相信精神分析這個探究人心的方法,但並不是像信仰真神那樣的心情。關於這個部分,佛洛伊德的訓示其實很清楚:「患者應被教導去解放和充分發揮他自己的本質,而不是和我們的相像。」他又說:「我們最強調的,是拒絕將求助我們的患者當作我們的私人財產,為他決定命運,將我們自身的理想強加在他身上,又帶著造物主的驕傲,依我們自身的形象來創造他,並以此沾沾自喜。」[4]從這個角度來看,精神分析跟宗教顯然不一樣。何況佛洛伊德本人對宗教和神秘主義都採取批判的態度,他堅持站在科學這一邊,這一部分《危險療程》也有所描繪。他曾經在寫給友人的信上打趣地說,來做精神分析這個專業的人「不一定要是醫生,但一定不能是牧師」[5]。
前面我提到精神分析治療的目標,或許漏了關鍵的一個,那就是佛洛伊德在這裡所強調的「真正成為你自己」。
七、如果在躺椅上不小心睡著,是可以的嗎?
你是不是想起香港電影《無間道》裡,疲累的臥底警探梁朝偉,在心理治療師陳慧琳的躺椅上睡著了?多麼甜美的想像啊!但這跟現實差距很遠啦。
我想如何運用那五十分鐘真的是你的自由,也要看你的治療師有沒有什麼妙語可以讓你保持清醒,趕走你的瞌睡蟲。如果無論如何你還是不小心睡著,至少你也可以深切學習到,我們從小就被教導的「時間就是金錢」到底是什麼意思。預祝你做一場好夢,也祝你的治療師順利釋夢!
[[歡迎追蹤我的方格子,同時誠摯邀請您,如果認同我的創作價值,可以透過贊助連結給予我支持!]]
[1] 危險療程A Dangerous Method,導演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麥可法斯賓達、綺拉奈特莉、維果莫天森主演,2011。我個人覺得這部電影並不出色,對精神分析的描繪流於表淺,好像只是稍稍滿足了觀眾對於施虐受虐的獵奇心態。最不能忍受的一點是,片中的佛洛伊德跟榮格,都沒有給我飽讀詩書的感覺。
[2] Eric R. Kandel: Biology and the Future of Psychoanalysis: A New Intellectual Framework for Psychiatry Revisited. Am J Psychiatry 1999; 156:505–524.
[3] Freud S. (1913) On Psycho-analysis. In: Strachey J eds. Standard Edition, Volume XII. London: Vintage, 2001: 207-11.
[4] Freud S. (1919) Lines of advance in psycho-analytic therapy. In: Strachey J eds. Standard Edition, Volume XVII. London: Vintage, 2001: 157-68.
[5] Letter to Oskar Pfister, 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