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效的覺察是「真誠」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日常

我平常打羽毛球,是通過一個叫「中羽聯」的微信小程式。在這個小程式上,可以找到附近有哪些俱樂部,以及各個俱樂部每天在哪些時間段有球聚。
對於我這種沒有固定球搭子的人,也能借此輕鬆找到打球的場地和球友。
不過,這也意味著我不能確知這一場球會遇到什麼樣的球友。
有次打球,一位和我們一起打球,年紀二十出頭,帶著一股學生氣的男球友,他在打球中突然發了脾氣。
原因在於,隔壁球場有兩對男女在打球,他們不像某些球友,很認真在運動。他們邊打邊玩,比較像是在約會。
他們打到一半,一位女孩子不時笑鬧道:「太臭了!」、「怎麼那麼臭!」
我身旁這位男孩子很激動,他以為那些人在說他臭,大吼道:「誰?誰臭了?」
實際上,那位女孩如此說,是因為對面打球的男孩明明球技不好,但亂揮亂打間,竟無意回了幾個刁鑽的好球。所以女孩才調侃他。
我和其他球友花了點時間安撫這位激動的球友,讓他知道對方並不是在說他。即使他明白過來,他的內心似乎有個「我不信」的聲音,又花了一段時間,他比較平靜了,順著我們的解釋,觀察隔壁球場的動態,他才真正接受現實:「真的沒有人說他」。

現實

前兩天,學校舉行例行活動,讓七年級學生體驗逃生時如何使用垂降設備。即使學生們大腦都清楚有專業人士指導,使用的設備也很安全,垂降高度從二樓到一樓,其實也不高。但某些學生還是非常害怕,光是把身體邁到欄桿外就身體發軟,雙腿顫抖。
上述現象反映多數時候,人們口中所謂「現實」(reality),指的是「客觀的物理現象」。
然而,無論是諮商或在現實中與人交往,我都發現「現實」更多時候由個人感受決定。
比如當年人們相信地心說的時候,哥白尼和伽利略,即使他們能通過數學和望遠鏡觀察出來的證據,說明地心說是錯誤的,但某些人還是不相信。甚至認為哥白尼、伽利略等學者是在妖言惑眾,他們非但不是在傳遞真理,還是有意在扭曲事實。
即使到今日,生活不也是如此,網絡上充斥各種信息,新聞都不新聞了。
對於某些信息的真假,判斷與否倒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太難判斷了。這使得一個對於真假信息的「信念」變得更重要,相信或不相信,有時更能決定一個人對信息的接受與排斥。
生活是如此不安全,以至於我們需要通過自己內在的信念去保護我們自己。
精神分析把此內心活動稱為「內在防禦」,但內在防禦的目的就在於「自我保護」,而不是「澄清真相」,更談不上「去偽存真」。
也許這就是生活的真相,大家過日子都是為了活得幸福,幸福的底線是安全、不受傷;上限是自我實現,獲得人生的成就感與意義感。
人類從來不是為了追求真相而活,除非這個真相和我們獲取安全,實現自我有關。
某個角度來說,當我們感覺「我不安全」,那麼這個不安全就是真的。
當我們感覺「對方討厭我」,這個討厭就是真的。
當我們感覺「明天會更好」,過分希望就是真的。
當我們感覺「出門看見黑貓,今天會倒楣」,這個壞預感就是真的。
因此,當我們面對他人對我們投以信賴,或者不信;喜歡或討厭,這都沒有什麼辯解的空間。
我們難以改變他人的想法,因為對一個人來說,認同自己的想法是最安全的——即使有時這違反客觀事實,進而使他陷入真正的危險當中——如果我們試圖改變對方的想法,我們就成了他的反對者,成為一對敵人,那麼很可能我們就會激起對方更強的危機感,於是你也成為他畏懼的一部分。

涵容

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之;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隨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而今也實。人能虛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莊子.山木》
《莊子》中有個故事,講一個人在河上划船,遠方有一艘小船慢慢靠近。眼看就要撞上了,這個人便對對方大聲喊,要對方讓開,以免相撞。
剛開始,他口氣還溫和,眼看兩艘船越來越靠近,他的呼喊聲也變得急切,內容也粗魯起來。
最後兩艘船撞了,這個人可生氣了。但這時他發現,對方船上根本沒有人,這就是一艘在河上漂流的廢船。這個人發現對方船上沒人,原本的憤怒便瞬間消失了。
往往在教師培訓中,我都會跟老師們談到這個故事。
因為有時候,老師面對學生表現出「頑劣」的一面,難免會生氣。而學生面對老師比較嚴肅的一面,面對老師的責備,有些學生也會因此心生怨懟。
然而,往往老師和學生之間,彼此都不是彼此的敵人。但卻把彼此想象為敵人,就像「空船」的故事。
當一方期待另外一方滿足自己,實現自己的願望,其實就是在用想當然爾的心態在謀求控制。但世界上有很多事物並不隨人的意志所控:想要成功,即使我們付出高度努力,也可能失敗。謀求理解,即使我們拿出滿滿的誠意,還是可能遭致誤解。……
有些孩子,他並不是把老師當敵人,而是把自己的不滿轉移到老師身上。當老師辨識出,其實孩子是因為父母或其他因素不滿,那麼老師就知道,他不需要接住這個不滿,他只需要把這點指出來。那麼老師就有機會幫助學生,和他一起解決這個讓他不滿的困難。
反之,老師辨識出學生不是在攻擊自己,面對學生,他也能放鬆一點,用比較從容的態度面對學生,而不僅僅因為學生的「攻擊」而拿出防衛機轉,太快想要「迎敵」。
換個角度,老師也是人,老師自己也要注意某些時刻對學生的脾氣。畢竟有時,那個將其他人引起的脾氣帶到教室里的人,把脾氣轉移到學生身上的,正是老師自己。
諮商中的諮商師,他和來談者的工作中也需要注意這一點。
專業的諮商師能夠辨認來談者投過來的言語,包括他們的情緒。這是諮商師能夠涵容來談者的關鍵,是技術,也是心態的體現。
諮商師知道來談者真正要宣洩情緒和發出攻擊的對象,並不來自諮商師,而是來自他的生活,來自他過往的創傷,來自另一個人。
進而,諮商師試著成為來談者的同盟,而不是敵人。諮商師和來談者一起檢視他的情緒、他的感受、他在攻擊背後的觀念。
好比一位長期不被認真對待的人,他會質疑諮商師是否會認真對待他,他會在某些時刻發出強烈的質疑,甚至直接否定諮商師,發出相應的言語。
表象上,這是對諮商師的攻擊。本質上,這是來談者內心創傷的體現。
我想起一位經常照顧流浪貓的朋友。
他說有些野貓,你要幫牠,牠會朝你哈氣,對你張牙舞爪,有時還會咬人、抓人。但他一點都不害怕,也不生氣。
朋友說:「我不知道這只貓之前遇到什麼樣的人,很可能它之前遇過的人會欺負它、虐待它。它看到我,肯定覺得我跟那些人長得很像,猜想我接下來也會這麼做。它對我凶,不是因為討厭我,而是怕我。並且它怕的也不是我,而是過去那些傷害它的人。它抓我、咬我,是在保護自己,它沒做錯什麼。」

結語

在我的工作中,我學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輕易下判斷」,更要避免對人做出「評價」。
諮商也好,教書也好;諮商師對來談者也好,老師對學生也好。很多時候關係的開展,對彼此的互相瞭解,靠的都不是判斷,而是真誠地自我展現。
設想一下,如果我們雙方都能真誠地自我展現,那麼我們也許連費心去覺察都不需要。我們僅需要繼續保持真誠地對待彼此,就能避免許多誤會。
就像一個受傷的人,他明明想要的是支持和關懷,但他如果不相信有人會支持他、關懷他,那麼他可能就會推開身邊的人,但這其實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但要一個長期沒有受到支持和關懷的人,真誠地說出自己的需要,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儘管如此,我還是希望有這個困擾的人可以試試看,試著表達真實的自我。
這很難,真的很難,但如果我們願意嘗試,我們會發現,每次當我們說完真話之後,我們都會倍感輕鬆。因為我們不用再時刻提著勁兒,好像要抵御城外隨時會吞噬我們的惡龍。
當我們放下武器,推開城門,我們可能會發現,城外沒有龍,有的是一片祥和的景致。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前台灣哲學諮商學會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著作。
avatar-img
78會員
82內容數
哲學博士。結合哲學諮商與教育的實務經驗,以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覺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容我說 的其他內容
對於羞耻,我們要「說」出來,要讓羞耻感從內心顯現為可被觀看的對象。
要解開自我的問題,不通過與他者的關係,回歸連結中去自我剖析,能夠獲取的自我面貌永遠是殘缺的、不全的
我雖然依舊在老去,但現在的我能感受到老去的自己,感受到時光
我們要接受最後一里路不只是父母離開那一刻,還包括他們走了之後,我們自身也需要被安放的哀傷與悼念,以及相關的儀式、法律等問題。這些都需要我們一一完成。
當我們以為我們走到終點,其實我們走到的是起點。就像當我們真正願意面對我們自己,直面我們的苦難。 乍看之下,我們好像放棄抵抗,而命運的海嘯將收拾我們。然而,有意思的是,當我們這麼做,我們往往會發現,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頭緒了!
溫柔,前提是「不傷害」,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這難嗎?聽起來好像是人際交往的基本道理。如果你這麼想,那就對了,溫柔的前提是回歸人性,我們渴望愛與被愛,渴望溫暖與關懷,這些需要是溫柔的前提。只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我們沒有得到充分對待,以至於我們受傷,進而遺忘。
對於羞耻,我們要「說」出來,要讓羞耻感從內心顯現為可被觀看的對象。
要解開自我的問題,不通過與他者的關係,回歸連結中去自我剖析,能夠獲取的自我面貌永遠是殘缺的、不全的
我雖然依舊在老去,但現在的我能感受到老去的自己,感受到時光
我們要接受最後一里路不只是父母離開那一刻,還包括他們走了之後,我們自身也需要被安放的哀傷與悼念,以及相關的儀式、法律等問題。這些都需要我們一一完成。
當我們以為我們走到終點,其實我們走到的是起點。就像當我們真正願意面對我們自己,直面我們的苦難。 乍看之下,我們好像放棄抵抗,而命運的海嘯將收拾我們。然而,有意思的是,當我們這麼做,我們往往會發現,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頭緒了!
溫柔,前提是「不傷害」,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這難嗎?聽起來好像是人際交往的基本道理。如果你這麼想,那就對了,溫柔的前提是回歸人性,我們渴望愛與被愛,渴望溫暖與關懷,這些需要是溫柔的前提。只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我們沒有得到充分對待,以至於我們受傷,進而遺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網路世界或現實世界,眼見不一定為憑!那我們要如何產生自己的判斷呢? 所以我常常會問為什麼?找出可能的原因,並在自己的過往經驗中找出類似事件,最後形成自己的判斷,這樣的判斷可以避免人云亦云的窘境。 我說的窘境就是錯把馮京當馬涼,最後答案揭曉,峰迴路轉,完全顛覆想像,不是怪被媒體唬弄,不然就是怪自
Thumbnail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猜疑和防備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常態。當你總是對別人抱持猜疑的態度,猜疑的陰影也會籠罩在你的身上;當你時刻防備別人的時候,你也會發現自己被周圍的防備圍繞。這樣的生活,彷彿每個人都穿著厚重的盔甲,表面看似強大,內心卻充滿了孤獨和冷漠。 然而,生活的本質其實並沒有那麼複雜。真正的
要做到平等地覺知各種正負面情感,其中一個方法可以是在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身體的同時順便感知自己的頭腦和內心。在感到正面時,我們依然可以先聚焦於自己當下的身體和外界的原始訊息,而還是可以在這些正面情感下更真實地活在當下,執着於這份好心情可能反而是本末倒置,放下這種執着或許能感到更美妙的平靜與安寧。
Thumbnail
相信自己那是多難的一件事,從運動場到人生,有時會膨脹的覺得自己狀態很好、想法很對,有時會慌張的亂了手腳,停止思考。
最近在練習說出心裡真實的想法。
Thumbnail
自律的生活方式才能讓我們離開太陽被遮蔽的地方,也不再擔心受怕,讓生活和心靈處在相對平靜的狀態。
球友被拒 球友邀打球是很平常的事兒,即使不合,最少也將就一下再找理由脫身。因此邀打是很平常的事兒。之前提過有位球友是被封殺的對象,他想加入雙打,人家寧願休息等他離開再打;今兒個跟人對打時,他就坐在牆邊椅上四處張望找球友—這是常見的情景—,最後廢然而退。每個跟他對打過的球友對他都有戒心,寧願不打也不
知道為何,才能忍受任何 前言 球場幾件小小事,值得一提。 1。別人明顯排斥,為何無法改善 今天球場八點半開門,九點二十已接近滿場,我跟一位球友在最角落對打,有位球友來了後就站在旁邊的空桌旁。一個球友整裝後找不到球友,揮了揮手引我注意他,然後指指我,又指了指站在空桌旁的球友,意思是要我過去跟他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排球少年》心得感想:我發現作者在多個橋段,花了很多時間,在處理團體運動裡的「內部競合」上。包括上場時間、得分效率、領導能力等等。超過10小時的內容,大概有7成都在講團隊,跟《強風吹拂》一樣,成長、受挫、氣餒、放棄、重啟、面對….等等。我覺得...
Thumbnail
在網路世界或現實世界,眼見不一定為憑!那我們要如何產生自己的判斷呢? 所以我常常會問為什麼?找出可能的原因,並在自己的過往經驗中找出類似事件,最後形成自己的判斷,這樣的判斷可以避免人云亦云的窘境。 我說的窘境就是錯把馮京當馬涼,最後答案揭曉,峰迴路轉,完全顛覆想像,不是怪被媒體唬弄,不然就是怪自
Thumbnail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猜疑和防備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常態。當你總是對別人抱持猜疑的態度,猜疑的陰影也會籠罩在你的身上;當你時刻防備別人的時候,你也會發現自己被周圍的防備圍繞。這樣的生活,彷彿每個人都穿著厚重的盔甲,表面看似強大,內心卻充滿了孤獨和冷漠。 然而,生活的本質其實並沒有那麼複雜。真正的
要做到平等地覺知各種正負面情感,其中一個方法可以是在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身體的同時順便感知自己的頭腦和內心。在感到正面時,我們依然可以先聚焦於自己當下的身體和外界的原始訊息,而還是可以在這些正面情感下更真實地活在當下,執着於這份好心情可能反而是本末倒置,放下這種執着或許能感到更美妙的平靜與安寧。
Thumbnail
相信自己那是多難的一件事,從運動場到人生,有時會膨脹的覺得自己狀態很好、想法很對,有時會慌張的亂了手腳,停止思考。
最近在練習說出心裡真實的想法。
Thumbnail
自律的生活方式才能讓我們離開太陽被遮蔽的地方,也不再擔心受怕,讓生活和心靈處在相對平靜的狀態。
球友被拒 球友邀打球是很平常的事兒,即使不合,最少也將就一下再找理由脫身。因此邀打是很平常的事兒。之前提過有位球友是被封殺的對象,他想加入雙打,人家寧願休息等他離開再打;今兒個跟人對打時,他就坐在牆邊椅上四處張望找球友—這是常見的情景—,最後廢然而退。每個跟他對打過的球友對他都有戒心,寧願不打也不
知道為何,才能忍受任何 前言 球場幾件小小事,值得一提。 1。別人明顯排斥,為何無法改善 今天球場八點半開門,九點二十已接近滿場,我跟一位球友在最角落對打,有位球友來了後就站在旁邊的空桌旁。一個球友整裝後找不到球友,揮了揮手引我注意他,然後指指我,又指了指站在空桌旁的球友,意思是要我過去跟他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排球少年》心得感想:我發現作者在多個橋段,花了很多時間,在處理團體運動裡的「內部競合」上。包括上場時間、得分效率、領導能力等等。超過10小時的內容,大概有7成都在講團隊,跟《強風吹拂》一樣,成長、受挫、氣餒、放棄、重啟、面對….等等。我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