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4|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思|在台大經濟系歧視政見成為引爆點之後

2023年5月不太平靜,一連串從原住民到經濟系學生會選舉的歧視政見,點燃了許多人發表言論的熱度與想法。
當中,最為大家「攻訐」的莫過於身處風暴中心的台大經濟系教授的發言(題外話:如果今天他不是台大的老師,大家會依然這樣檢視他嗎?)
我有不同的看法。
仔細讀完蘇教授最原始沒有編輯的版本,我並不覺得他是在為所謂「菁英」或是「台大」卸責,反倒提出了更核心與大家都心知肚明卻視而不見的問題。
首先,該文第一段以「候選人」與「歧視政見」相提並論,當然不妥。候選人的政見再怎麼「荒謬」,但所造成的影響僅限於他自己(除非他選上);而候選人的政見一旦有「歧視」,對於影響所擴及的人,自然不在話下了。可我再怎麼反覆閱讀,還是只有覺得只有這點有問題。
因為第二、第三點完完全全點出了臺灣教育的現實狀況:我們教出了一群明明知道這些事不可以做,但卻還是這麼做的「菁英」。
平心而論,對論述的討論應該僅止於理性溝通,可許多人轉載、短評的重點,卻隱隱然帶有自己過往經驗的傷痛情緒,焦點就不再是發生這件事的成因,反倒將聚光燈打在了「在台灣第一學府的教授竟如此不食人間煙火」上頭。
這樣與那些做了錯事的大一學生有何差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