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3|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為什麼想看這本書?

    1. 深受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所影響,所以當我知悉有二部曲的時候,我便立馬去找書來看(第一集也是必看的書)。
    2. 不同於第一集,這本書主張阿德勒心理學的行動指南,只能宣揚理論卻不能拿來實際生活中應用一直是諸多社會學/心理學理論的通病,所幸阿德立心理學能將其轉換成實際作為,因此我很期待這本書能給我的東西。
    3. 與我看《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一樣。阿德勒心理學/個體心理學曾經在我迷惘、憂鬱時幫助我,拉了我一把,因此我想更深入了解它的概念,但我不想看教科書XD。

    這篇我會分享的內容
    1. 旋轉你的三角柱
    2. 為了「歸屬感」的人
    3. 選擇「愛」的人生
    4. 後記:一同朝著「最美好的離別」去努力
    分享的部分會著重於我在這本書中印象最深刻的內容,並不代表其他內容不夠精彩,我其實很想整本的精華都截取下來,但那樣可能需要寫到一萬字了(但那樣沒有人會想看QQ)。

    旋轉你的三角柱

    • 下次當你和朋友抱怨的時候,可以注意看看自己正在分享的內容,在這段故事中他發生了什麼,我又發生了什麼,阿德勒認為每個人的人生故事都能從三個角度觀察,這三個面向如同一個三角柱,其中兩面是「可憐的我」和「可惡的他」,我們時常將注意力都放在這兩面上,總是在提故事中的我是多麼可憐,故事中的他是多麼可惡。
    • 三角柱的最後一面是什麼?阿德勒說我們時常無法察覺到,分享這些故事的用意,是為了找到「今後我該怎麼辦?」對於未來不確定的恐慌,明目張膽地在我們的故事中發揮影響力,卻很少人能注意到。
    • 打個比方,某天突然被上司指派一個額外的任務,要在三天後報告,到了報告那天上司卻對自己的表現不太滿意,這時候吐苦水的時候就可以聽到「我本來就有自己份內的工作,他突然給我增加這個報告,而且我又不是那個領域的,怎麼準備好啊?」當中就能發現分享的重點不是「可憐的我」就是「可惡的他」,然而這個時間點其實心中最想知道的事情是如果下次又發生了類似的事件時,我該怎麼做才好?
    • 旋轉自己的三角柱,讓人生的焦點放在「將來該怎麼做」,這會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一方面需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又要拿出勇氣面對未來的不確定,然而這樣才能幫助自己跳出焦慮與恐懼的迴圈。

    本章最打動我的一句話
    為什麼不想改變?因為所謂的變化,意味著「死亡」,要放棄、斬斷「眼前的自己」
    必須跳脫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才能以更好的方式面對自己,知道自己擔心的是什麼、想追求什麼、想改變什麼,在我們認清將來該怎麼做之後,讓一部分的自己死去並不是個消極的做法,反倒是一個極需勇氣的做法,讓那個過時的自己、不適應的自己下場休息,才能做出改變。
    Photo by Michael Dziedzic on Unsplash
    Photo by Michael Dziedzic on Unsplash

    為了「歸屬感」的人

    •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有聽過人類在自然界中相對於其他生物,是非常不利於生存的,身體素質不佳、幼年時期毫無自衛能力都為人類生存埋下隱憂,群體合作成了最合理也最有效率的解決辦法,這個想要/需要融入群體的概念從古至今便深深地刻在我們基因裡。
    • 我們所在追尋的是處在一個群體中的「歸屬感」,歸屬感就好比是屬於這個團體的憑證,有了這個證明才能篤定自己可以問心無愧地且自在地待在這個群體。這個尋覓歸屬感的過程,經常就是人們在困擾的,而如何獲得歸屬感其實是囊括在一個更大框架之下,這個大框架即是每天都必定會面對到的人際關係。
    • 這曾在《被討厭勇氣》第二章表明的「一切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若是將很多個人內心的問題層層剝開,會發掘時常是人際關係在從中作祟。要不去在意他人的看法真的很難,但試著不去在意,又會冒出一種孤單、自傲的感覺,很矛盾卻又必須是天天都要處理的膠著狀態。

    這部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
    凡給予的,就得著
    上述提到每天都必須面對人際關係,而人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那豈不是成天都不好過嗎?不是的,因為喜悅也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要試著將自己給出去,在互動、溝通、關係中貢獻出去,給予了,就會得到了,得到什麼呢?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當心態真的轉換至此,其實早就不會在意自己需要給出什麼拿到什麼了。
    Photo by Jackson David on Unsplash

    選擇愛的人生

    工作任務、交友任務、愛的任務
    Photo by Mayur Gala on Unsplash

    後記:一同朝著「最美好的離別」去努力

    這是我會為《被討厭勇氣,二部曲》所做的總結。
    在人際關係中拿出勇氣
    看完本書我才真正意識到自己在這個部分的匱乏,這麼說的意思並不表示我卻步於認識新朋友,而是這個陳述如實地將我在面對人際關係時的態度描繪出來了。不敢放太多關心在他人身上、不願意花心力維持人際關係、讓自己不要對他人有好奇心,這些我的樣貌其實都只是自己沒有勇氣的某個型態。
    這本書直接將事實點出來,人生中的每一段關係一定會有結束的時刻,不論是久了失聯、有一方過世、爭執導致關係破裂、邁入新的階段、單方或雙方的價值觀改變了、甚至是其中一人找到其他更合拍的人,兩個人之間的關係都不可能逃出環境、時間、年齡、個性等等眾多的自然的法則的挑戰與制裁,終將有面臨結束的一天。
    這才讓我發現了自己的自我保護機制,我的大腦認為這艘友情的小船只要船錨不要扎得深,甚至不要拋下船錨,啟航時就不會那麼的費力、那麼的有破壞性、不論是對船隻本身,或者是對地表本身。這才讓我感受到,原來一直在腦裡陰魂不散的東西是,怕斷、怕捨、怕離、怕結束,我擔心著結束的必然出現就意味著這一段過程是沒有意義,我認為明知道會有壞的、分別的、傷心的、痛苦的結尾就不該開始這個過程,或者刻意的讓過程本身就殘破不堪,我就能在最後分別的那一刻切的坦然。
    這是一個沒有勇氣的想法,既然知道每一段關係都將結束,更應該將全心全力的活在當下這一刻,一同經歷這一霎那間,在這段關係中產生的那個什麼,那個值得,值得我們回憶,值得我們珍惜的東西。在早已告訴自己要自己重視過程大於結果的自我喊話之後,該是時候將這些概念拿出來身體力行了,我與另一個人同樣都是為了讓彼此在離別時,不會後悔這段關係的每一分每一秒,兩個人一同朝著「最美好的離別」邁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