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9|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複雜教養的簡單核心:《樊登寫給過度努力父母的教養課》

我們都很努力,只是有時候用力過猛,變成過度努力了。
閱讀是一種習慣,當了媽之後,只是書的類型變得不同了,但還是很喜歡看書。
前陣子看完了《樊登寫給過度努力父母的教養課》,這本書是他集結了自己閱讀十多本教養書的結晶。在前言的部分他提到,自己因為說了一些教養書,讓會員覺得他好像是一名教養專家,因此收到了不少關於教養的詢問。書中一些內容,則以他的原生家庭,以及現在與兒子嘟嘟的互動作為例子,來證明他對教養的理解。
這本書非常的好讀,邏輯清楚,書名也取得好。首先吸引我注意的,便是「過度努力」這四個字。不可否認,我們對於「教養孩子」這件事情有著極為高度的關注,而且關注的面向和上一代不同。對於學齡前的兒童,長輩們的重點會擺在「吃飽穿暖不要生病」,面對我們在說的「早期教育」和「適性發展」等議題則不太重視。
而現代的父母,則是更害怕「輸在起跑點上」這件事情。這個心態不只體現在學業成績上,,還因為少子化使我們對如何精心培養孩子、如何豐富孩子的生活有更多選擇和關注。加上我們生活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任何小事情都可以透過搜尋引擎得到解答,但結果卻是眾說紛紜,這讓人越來越焦慮。
這本書的內容有三個大重點:一是家庭關係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提醒我們要重視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二是引用了當代顯學阿德勒心理學的理論,指出教養孩子最重要原則是什麼;三則是成人如何從中治癒自己的童年,樊登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建議和策略,幫助我們處理自己的情緒和過去的創傷,以便更好地教養孩子。最後還加上了一些他與會員之間的案例分析,這些案例提供了更具體的參考和實際操作的指導。這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性的教養書籍,更具實踐價值。
在開始討論書籍內容之前,我想先邀請大家想一想,對你而言,教養是一件簡單的事,還是困難的事呢?
我自己的答案是「困難的」,我覺得首先是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我不知道這樣做,是不是真的對孩子好。所以會想要用「別人用過的方法」來執行教養這件事,通常就是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也是因為這樣,我們對於自己的教養方式沒有信心,常常左右搖擺。

教養是複雜系統

樊登在書中提出了「教養是複雜系統」,我覺得「沒錯,教養真是太難了」。複雜系統的其中一個特性就是「難以複製」,即使我們知道了達文西的成長背景、教育方式,我們也無法教養出第二個達文西。這就是「複雜系統」的特性。但是,「複雜系統」的核心,往往相當簡單,就像躲避鯊魚的沙丁魚,牠們所遵循的原則非常簡單:和左右的魚保持合理的距離,跟緊前面的魚,讓後面的魚跟上。就這樣的原則,可以讓成群的沙丁魚躲避鯊魚的大嘴巴,好像牠們擁有高度智慧一樣。
這樣簡單的原則,就是「心法」。但我們生活在現代,已經被「效率」、「標準程序」影響太深了,我們更期待找到的是「作法」,告訴我們遇到A狀況了,就做什麼;發生B狀況了,就做什麼。在我剛開始看教養類書籍時,我也會有這樣錯誤的期待,希望可以告訴我怎麼面對孩子的失控、怎樣和孩子溝通。……

複雜系統的核心是?

樊登在書籍第二部分提出的三個原則,就是對應他認為的這個複雜系統的核心。只要父母在面對孩子時,可以用這三個原則提供方向,那麼具體的作法是可以因人而異的。這三個父母應該提供給孩子的原則就是「無條件的愛」、「價值感」以及「終身學習的心態」,只要父母可以帶給孩子這三樣東西,那麼我們的孩子就可以成長成不走鐘的樣子。

核心一:無條件的愛
首先第一個是無條件的愛。我相信,每個父母對於孩子都抱持著無條件的愛。我有三次懷孕的經驗,我首次感覺到自己對這個小孩的愛的時候,都是在產檢時,看到那顆一閃一閃、像小燈泡的心跳。這個時候的孩子還只是胚胎,還沒有和我有實質上的互動,他只是「存在」,我就已經愛著他了。所以我百分之一百地相信,對於孩子真的有無條件的愛。
但是,我也必須很可惜的說,當孩子出生了、成長了、開始和父母有互動、有衝突了,大人就忽略了我們最初抱有的無條件的愛,而改用「有條件的方式」展現我們的愛。我家老大雖然才六歲,但過去我們從生活小事上也有過不少衝突,像是看電視的事情、買玩具的事情、打遊戲的事情,還有更多更多瑣事。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兒子大概3歲的時候吧,一直吵著要看電視。電視是我們與大兒子寬寬的第一個挑戰,我們一開始限制他只能看15分鐘,某天他突然地想要挑戰一下這個限制,於是開啟了彼此的衝突。拉鋸的過程中,一定有某幾次大人心軟給他看,有幾次嚴守規定。某次,我堅持不可以再看了,而孩子堅持他一定要看。我氣到不行,脫口而出:那你今天就和電視一起睡好了,都不要來找我睡覺,也不要休息了!然後就進房間把他的枕頭、小被子都丟出來。孩子當然會很害怕,會哭,會說他不要看了。然後大人呢?就好像要繃著這個情緒,故意說反話「你看啊,不是很愛看,你看啊!」當我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的潛意識已經用一個孩子和我的親密舉動「一起睡覺」來威脅他,是我主動地釋出了「你看電視,我就拒絕你」的「不愛」信息。
除了這種有情緒的衝突,當孩子越大,父母看待孩子的標準也會越來越嚴格。從小時候「健康平安」,到了就學階段多了「功課要好」,或許再大一點還有「找到好的工作」之類的。在這些越來越多的條件之下,其實都是父母的不安掩蓋了我們對於孩子無條件的愛。我們真的會因為孩子功課不好就不愛他了嗎?真的會因為孩子不聽話就不愛他了嗎?我想答案都是否定的。如果我們都是無條件的愛孩子,就應該用正確的方式展現出來。

核心二:價值感
第二個「價值感」其實我認為更貼切的名稱是「配得感」。當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接收到父母的不信任、不肯定,他也會對自己產生質疑。最常見的例子是,當孩子吵著要買玩具的時候,可能爸爸媽媽不想讓他買,會隨口說出「我們家沒錢,不可以買這個」。大人知道,這是我們不想給孩子買東西的藉口,但孩子接受到的是「我家很窮」這個信念。這個信念,在成人身上會更加明顯,因為相較之下,孩子與金錢的關係是比較疏遠的。而成人對於金錢的不信任、逃避、厭惡感,很多都是來自於小時候父母怎麼看待錢、用錢的影響。
除了與錢的關係之外,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也很容易覺得無所謂,很容易用「反正我就是這樣啊」當作自己行為的藉口。因為他已經被大人認定就是懶、就是壞、就是不懂事,所以他也沒有改變的動力,因為他已經相信自己的本質就是這樣,沒有辦法改變了。
我自己小時候不是個很細心的孩子,寫考卷會忘了翻面,背後的題目都沒有寫到就交卷。從小就被我媽念粗心、迷糊、以後不能管錢等等,在我30歲以前,我也是這麼認為的,我也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因為我深信「我就是這樣的人」。而改變的契機,是我的研究所老師和我說:你是個很有能力的人,記得事情完成後,多檢查一遍。說也奇怪,就是這樣一句話,讓我知道「喔~原來還有『檢查』這個步驟可以做」之後,我就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粗心的人,我只是「需要檢查」而已。

核心三:終身學習的心態
第三個重點則是讓孩子有「終身學習的心態」,如果要從這三個重點中選擇一個的話,我會選擇這個。對我而言,這個心態代表著「我們永遠都有改變的可能」,我們不需要為了一時的錯誤、做不好而懊悔,也不需要害怕失敗而裹足不前,我們永遠都有修正、改變、成長的機會。
終身學習的心態也會讓人謙虛。和我們用來勸戒孩子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同,我們並非害怕遇到比自己厲害的人而需要謙卑再謙卑,而是讓孩子們相信比較的對象是自己,我們都可以比昨天的自己更好,因此不會志得意滿。同樣地,身為父母的大人更應該有這樣的心態。很多時候大人對孩子的高壓與不尊重,來自於潛意識的認定「我比較厲害」,這有可能是智力的,也有可能是體力的。
但是孩子會大,大人會老。這種帶有階級性的高壓方式,當階級反轉時候,強弱角色也隨之翻轉。然而,這不是我想要帶給孩子的觀念,我更希望他相信自己的可能性,相信每個人(包含他自己)都會比昨天更成長一點。
就像電影「媽的多重宇宙」中,即使是失敗到不行的人生,都可以成就另一個宇宙的自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