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自我所帶來洶湧而至的情緒你準備好了嗎?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的「回家」之路到了這一步,才發現所有一切的徵結點都回到了我成長的根上—我的家。
家是我們第一個接觸到與人建立關係的地方,一切與人的建立關係的習慣、習性、性格、方式都是由此開始

我想過不一樣的人生

當我開始發現並且承認,我不想再像我媽媽那樣過生活,我有我想要過的生活模樣和成為的樣子,也許這個樣子,這種生活,不被人們認可,但是這重要嗎?不重要,我想成為我自己,想做令自己快樂的事,讓自己快樂與開心比甚麼都重要(現在我才懂得這個道理)
當一個人的回家之路,開始能從世界、社會、他人等的角度,轉移回來自己的內心世界、甚至是回到自己的「家」時,這條「回家」之路的也正式展開。
我自己也是這樣過來。一切的開端從我的那堂選修課開始,我當時聽完了之後,開始很認真的、致細的回想我家影響我的部份,一點一點的慢慢把這層膜撕掉。
大家不要誤會,我並不是被我媽媽硬塞,硬灌我我不認同的價值觀,而是我在成長過程中漸漸發現過去我所認同的已不再認同,因為我的思維、視野、人生歷練不同了,因此認同、想要的事物也變了。因為變了,才會展開往後的「回家之路」。
我能夠在每次的自我療癒當中飛快成長,是因為我有一個性格特徵,就是我很愛在的自己的問題上往死裡鑽。當發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就恨不得要馬上要解決它,直面它。當我發現我對我媽有了這些各種各樣的情緒後,我的選擇是告訴他,並指責他,說她「不會做媽媽」、說她「沒有給到我關愛」、說她「從不瞭解我」等等,把我多年來的傷痛都一點一點的發洩在她身上,從而來補償我過去沒有得到過的。這也是我另一個習性,就是喜歡把我對那人不滿的感受,或是他讓我不舒服的地全盤告訴對方。
相信我,這樣做從來不會有好結果,這樣導致我把很多的朋友都弄跑掉,也讓我和我媽媽的關係出現很多爭吵;「他不瞭解我,覺得我們不體諒她」,「我也覺得委屈,覺得她總是不會欣賞我的努力和付出」,也不認同我的選擇,幸好我是住宿生,我也不常回家(我是個不愛回家的小孩),爭吵都是在電話發生,就算是吵也頂多是動動嘴巴,大家不開心了就掛斷電話,彼此不用見面,免去很多的麻煩。(但後來聽我弟說,我們兩個殃及了他這條池魚)

療癒內在小孩

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詞叫內在小孩,沒聽過也沒有關係,只需要知道,當你在看見自己內在小孩,開始想要治療他時,那段時期我們會忽然有很多各種各樣的情緒,而且起伏波動可能會很大(不是每個人都是),現在看回來,這一段時期裡,我就是處在這麼一個狀態,生氣、憤怒、委屈、怨恨、孤獨、被遺棄等等,各種繁雜被小孩時的我壓抑的情緒像開了水龍頭的開關一樣,不斷的湧現出來,所以,那段時間裡我的心情時常都覺得很糟糕,總覺得自己沒人愛,沒人要,覺得自己一個人才是最好,也不想再顧及其他人的感受或看法,只想令自己開心,罵人也好、指責人也好、擺爛也好、怎樣開心怎樣來。
也是從這次之後,我成了一個非常非常懶的人,放假也沒有地方想要去,餓了就叫外賣,整天除了上課或上班外,就只想待在宿舍做一個耍廢的人,就像我之前說過「我在彌補我童年所缺失的」,但也正如我之前所提到「這不是一個適合任性和補償的年齡和時機」。因為你有這個年齡需要負的責任
「家裡供我讀書,不是讓我來耍廢」、「錢,我需要錢,我需要工作」、「運動!要運動!身體不再像以前那樣!」、「我好不孝,我這個年齡很多朋友都已經去打工,賺錢養家,我還用家裡的!」這些都是在我想要任性,已經在任性的時候不斷出現在我腦海裡的聲音。所以,當有人指責我,或是我媽不支持我的時候,我的情緒就會很容易激動起來,像是有根原本就崩得很緊的絃迅間斷開一樣,火山爆發似的向我媽發洩,或向我朋友爆發。
這是一段任性的自己與過去成熟有責任感的自己不斷天人交戰的時期,但這段經歷是很重要的,是自我認同與自我懷疑不斷在拉扯的時期,也是內在小孩與內在父母在對抗的時期,有了這樣的經歷幫我在之後去認識自己內在真正想的是甚麼埋下種子。

道德社會標準

也是這一段經歷讓我看見,社會、教育一直灌輸我們很多的道德標準,比如說「甚麼年齡應該要做怎樣的事」,原先宇宙就就沒有訂下「一個人到了甚麼年齡就要做甚麼」,從來沒有,都是我們人自己在說,自己在訂,訂完了之後除了自己爽以外,也要別人跟著,要社會跟著,不跟著就被評批,大家想想這不是一件很愚昧的事,為甚麼都要去限制自己,規定自己要做些甚麼呢?
而我媽媽就是用他的那套價值觀來定義我,來檢視我,而他的價值觀也就是普遍的價值觀。如果你問我最氣我媽那個地方,我最氣就是他有他的價值觀來否定了我一切的努力。也許我的努力都在「心」上做,不是物質世界,看不見,也摸不到,所以別人就只看到我耍廢,任性,不成熟的樣子,我媽也同樣,但也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為了我自己我付出了多少心血。
因此我也向大家說,當我們在做自己覺得正確的是,自己覺得舒服的事,只要這件事不犯法,不會傷害到別人,那就盡管去做吧!不要讓其他人的嘴巴影響了我們的原本想要做的事!

潛意識我又看見你了

這篇文章我覺得我很難才把它打出來。打的時候情緒混雜,不像之前很暢順,像是有甚麼卡住了一樣,這時我才發現,對於我來說,要把這麼內心的東西打出來,而且是打在網上,我心中還是會恐懼、會抗拒。
一來不想讓自己看到,二來不想讓別人知道,三來在回憶的過程等到我要重新體驗當時的感受及情緒,這些事都是我的潛意識想要抗拒的。
我很興幸,我開始了這次的構想,讓自己書寫的自己的過去、體會、心得並打在網上與各位分享,因為我除了得到很多人的鼓勵和回應之外,我也在這個過程當中也療癒了我自己。
avatar-img
32會員
28內容數
寫完了自己成長內心掙扯的過程,發現自己最能夠與人分享的就是自己的失敗經驗,而我把時間花的最多的就是自的療癒,也是我在我文章裡所提到的「回家之路」。我想把嘗試過的方法或者曾經迷惑、不解、或是做錯路的經歷分享出來,讓也走在或是正想要走在回家之路的人,多一個參考,感謝各位,請多多支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別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步入了職場多年,我早已不是那個每天放學,回到家後在煩惱著要去那裡玩的初中生,也不是每天起床因還未想出期未報告的內容而苦惱的大學生,而是每天都要為金錢而煩惱,有著各種人生責任要擔負的社會新鮮人。然而,我的心裡是很不喜歡現在這個因環境的轉變而要逼著長大的自己,這並不是我喜歡的模樣。 成長意味著要去肩負很
好奇心 我記得我在初中、高中的時候就有這個疑問「為甚麼那麼多人選工作不是選回自己本科專業?竟然不選它,當初又為甚麼要選這個科目?」我那時帶著這個「好奇心」問了很多的大人,你們猜他們是怎樣回答我? 最多人的回答是「當初只是想要讀大學,那個科系都不重要。」這個是我最常聽到的;也有的是「當初喜歡的科沒選上
我曾聽說過一句話「小時候我們覺得甚麼都是真,非常的較真;再長大一點,又發現原來甚麼都是假的;又到後來,我們又發現原來,世界上是有真有假,到最後,我們已經無所謂真假。」 初見自己的家庭 去到大四那年,那年有一門課程是在說家庭對整個家庭成員如何互相的影響,以及是如何被影響。那個時候的我,已經開始覺得「自
「它們」一直都在 我成功的完成了三階的培訓,成了電話輔導員,但過程並不順暢。在這一年多裡面,我不斷的懷疑自己,懷疑自己我所選的專業是不是真的適合我,覺得自己現在好像遇到了瓶頸,學了快三年多了來來去去都一樣,覺得自己無法再提升自己。 這樣的自我懷疑,一直圍繞著我的大三時期,好死不死的,大三時期的課是最
我們常會說「我還未準備好」,其實根本就沒有「準備好」這件事,萬物都在變動,我們又怎樣保證事件一定是照我們所想、所計劃進行。放手吧、放手一拼,也許事件的發生是我們意想不到。 做自己實驗室 休學了一個學期,我重新復學,復學後遇到了影響我往後一生的事,就是我遇到了我的啟蒙老師和我的小家人。 復學後,我去了
人一旦看見了,知道了,就無法再欺騙自己,但我們還是可以選擇忽視它。只是在忽視的過程,會有一直有一把聲音在提醒你「是時候要醒過來了,不是在自欺欺人。」然而,我們還是選擇了繼續忽視。。。。。。 旅程之初 —「要如何做」 大學時的我,還未能直面恐懼,只是每一次的遇到痛苦時,都能讓我有機會看見它一點點,但
步入了職場多年,我早已不是那個每天放學,回到家後在煩惱著要去那裡玩的初中生,也不是每天起床因還未想出期未報告的內容而苦惱的大學生,而是每天都要為金錢而煩惱,有著各種人生責任要擔負的社會新鮮人。然而,我的心裡是很不喜歡現在這個因環境的轉變而要逼著長大的自己,這並不是我喜歡的模樣。 成長意味著要去肩負很
好奇心 我記得我在初中、高中的時候就有這個疑問「為甚麼那麼多人選工作不是選回自己本科專業?竟然不選它,當初又為甚麼要選這個科目?」我那時帶著這個「好奇心」問了很多的大人,你們猜他們是怎樣回答我? 最多人的回答是「當初只是想要讀大學,那個科系都不重要。」這個是我最常聽到的;也有的是「當初喜歡的科沒選上
我曾聽說過一句話「小時候我們覺得甚麼都是真,非常的較真;再長大一點,又發現原來甚麼都是假的;又到後來,我們又發現原來,世界上是有真有假,到最後,我們已經無所謂真假。」 初見自己的家庭 去到大四那年,那年有一門課程是在說家庭對整個家庭成員如何互相的影響,以及是如何被影響。那個時候的我,已經開始覺得「自
「它們」一直都在 我成功的完成了三階的培訓,成了電話輔導員,但過程並不順暢。在這一年多裡面,我不斷的懷疑自己,懷疑自己我所選的專業是不是真的適合我,覺得自己現在好像遇到了瓶頸,學了快三年多了來來去去都一樣,覺得自己無法再提升自己。 這樣的自我懷疑,一直圍繞著我的大三時期,好死不死的,大三時期的課是最
我們常會說「我還未準備好」,其實根本就沒有「準備好」這件事,萬物都在變動,我們又怎樣保證事件一定是照我們所想、所計劃進行。放手吧、放手一拼,也許事件的發生是我們意想不到。 做自己實驗室 休學了一個學期,我重新復學,復學後遇到了影響我往後一生的事,就是我遇到了我的啟蒙老師和我的小家人。 復學後,我去了
人一旦看見了,知道了,就無法再欺騙自己,但我們還是可以選擇忽視它。只是在忽視的過程,會有一直有一把聲音在提醒你「是時候要醒過來了,不是在自欺欺人。」然而,我們還是選擇了繼續忽視。。。。。。 旅程之初 —「要如何做」 大學時的我,還未能直面恐懼,只是每一次的遇到痛苦時,都能讓我有機會看見它一點點,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通過離婚、有小孩和母親同住的生活經歷,開始尋找真正的自己。作者自省過去的選擇,並且決定要過一種不被社會期待的生活。這是一個關於自我覺醒和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通過離婚、有小孩和母親同住的生活經歷,開始尋找真正的自己。作者自省過去的選擇,並且決定要過一種不被社會期待的生活。這是一個關於自我覺醒和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