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在演講結束後被問到一個問題:我是如何思考的?
當下我不假思索地回答「用腦思考的。」因為這是個大哉問,一時半刻也說不清楚;況且,我覺得對方知道了我是如何思考的,其實幫助並不大。
因為聽到的,很可能是去脈絡化的結果。
所以我用另一個問題來取代:一個人該如何提升思考力?
在談論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破除大家對於思考的迷思。
- 思考,不全然都是有益的。
- 思考力沒有及格線,必須與時俱進。
- 思考的習慣養成,比質與量更重要。
- 思考,不一定要有正確答案。
- 思考不是單獨的訓練,而是與環境、閱讀的連動。
...
並不是所有的思考都是有價值的
「會議上看似認真思考的人,反而危險。」
只要觀察周遭的人就會發現,有些人沒有在思考或假裝在思考。
比方說,開會時都在做自己的事,只有在請他發言時才開始思考;雖然擺出了一副認真的態度,但讓他說說自己的想法時,卻又講不出具體內容。這些都不是真的在思考。有時別人會告訴你在想事情,這也不等於思考,充其量只是為「某件事在擔憂」而已。
真正動腦思考的人,是能具體說出自身想法與創意的人。
隨著資訊日益增加,我們的思考力卻沒有隨之增加。資訊超載的情況下,根本來不及消化與思考,如果沒有當下拿來用,往往就這樣隨時間流逝了;現在有了生成式人工智慧,可以使得一些人更不願意思考了。
我們以為這樣是省下了時間,但這些時間又用去哪裡了呢?
...
思考力沒有及格線,必須與時俱進
我們常說一些能力要在水準以上,就足以應付大多數的難題。但思考並不是那麼回事,沒有所謂的及格線或是提升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而是必須與時俱進。
尤其是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時代,思考的速度與品質更要有所提升。
因為簡單或重複性的工作,會逐漸被人工智慧所取代,而留下複雜、難度高的工作不只需要專業、也需要持續動腦思考;如果思考力無法與時俱進,自然會被職場淘汰。從事難度高的工作,必須擁有好的思考力,不僅競爭對手少、也能獲得相對高的報酬。這一點對於從事企業顧問與培訓的我,感受更為明顯。
以往商務簡報、問題分析與思考,或是表達溝通、報告撰寫的主題,都是獨立分開的課程。但越來越多企業主,希望提供一個整合性的解決方案,提升企業同仁的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能力。
比方說,工作報告的撰寫,是許多職場工作者每天都需要面對的簡報場景。
對於簡報視覺設計的要求並不高,但相對注重簡明扼要、一目了然的訊息傳遞;需要言簡意賅的表達邏輯,但又談不上需要像演說家般的說話技巧。更重要的,每一次的工作報告,都是為了推進工作任務中的問題解決,所以需要融入問題分析與解決的思維與技巧,也要懂得運用數據來增進溝通的成效與說服力。
這些都不是單獨一門簡報課或表達課就可以解決企業的問題。
而是從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的底層邏輯出發,再融合簡報、溝通、寫作與問題分析的技巧於其中,提供解決實務問題的能力,而不只是學會一項專業技術。
其中很關鍵的一個環節,就是思考力的提升。
...
思考習慣的養成,比思考的質與量更為重要
無法習慣持續的思考,自然不會有大量的思考,也就無法提升思考的品質與層次了。養成思考習慣的關鍵,在於清楚「自己能持續思考多久」這件事。
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好思考紀錄、留下思考的軌跡。
每天堅持把思考過程寫下來,就能清楚自己做了多少思考。在剛開始紀錄的初期不太需要在意思考的質量,而是關注自己做了多少思考?寫下來就對了,目的是為了養成思考的習慣。
為什麼要紀錄呢?我曾看過一本書提到,人往往不是思考後才紀錄,而是因為必須記錄才開始思考;透過紀錄的行為,可以引導我們習慣去進行思考。但記錄不是寫下自己的行動或工作內容,而是思考的痕跡。
如果你曾經做過會議記錄,或許就會發現因此對於會議有格外的體會與認知,甚至會意識到一些問題與想法,這就是你開始思考的表現。其他像是向客戶提交方案、在會議室洽談等等,不要只是記錄自己的行為,而是要紀錄像是如何讓客戶買單、這個月的銷售額再提升一倍該怎麼做之類的思考內容。
比起用鍵盤打字或語音輸入,用手寫更有助於思考。
在動手的同時進行思考,手腦並用、有所啟發,下一個思考就會隨之而來。這個連鎖反應會使思考得以持續。直到現在,我還是習慣準備一本筆記本,在上面塗塗畫畫、紀錄一些想法,正是因為感受到手、腦連動的效益。
...
思考一定要有答案?反而阻礙思考習慣的養成
許多人認為思考就是為了得出答案,一想到思考可能想不出答案,就不願意思考了。這其實是一種迷思,過於在意思考的結果就會有壓力,導致無法進行結果不明的思考,從而陷入不愛思考的惡性循環。
你可以將思考可以視為往答案推進的過程,只要往前進了一步、或是確認了某條路徑是不可行的,都是一種收穫;思考,不一定要想出正確答案的。
要想讓思考更有成效,我們可以從外在環境著手來增加助力、減少阻力。
比方說,在消極情緒、處於自我否定的狀態下,一個人特別容易會去思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但這樣的情況下,即使不斷思考也不會有所進展。這時最好的做法反而是用一種「儀式」暫且讓思考告一段落。
像是睡覺、運動或冥想,都是不錯的選擇。
...
藉由思考、環境與閱讀的連動,逐步提升思考力
如何提升思考的層次?首先,我想增加思考的質與量是第一要件。
而且是增加「有意義」的思考。不懂的問題即使持續思考也只是浪費時間,所以要快速判斷哪些是該思考的問題?哪些是不值得思考、或即使思考以無濟於事的問題?盡可能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後者上。
再來是讓自己投入難度高出一點點的挑戰,善用心流的概念,這也是創造思考的好機會;當人陷入困境時,自然而然會逼自己去思考。比方說,爭取上台發表或做會議紀錄的機會,當我們逐漸習慣這些活動之後,就能更好地表達出思考的想法與意見。
其次,是讓自己處於適合思考的環境。
你認為什麼樣的環境適合思考呢?一般人或許會認為是安靜的環境。但在不少探討專注力的書中卻指出,有適度噪聲的場所,才是適合思考的環境。這時候人會處於大部分專注、少部分發散,是最有利於創意思考的狀態。
最後,是透過閱讀產出來提升思考力。
思考力提升了,會反饋到閱讀與產出上的更好表現,又進而提升思考力。僅僅光是閱讀並理解內容,思考就會持續,因為讀取並理解訊息就是一種思考行為,但這只是最低限度地發揮思考力。
如果要進一步提升思考的層次,我們可以試著去思考如何告訴別人: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能帶來哪些效益?
透過閱讀與產出的訓練,來提升思考力;日常也可以練習在短時間內,把想法簡明扼要地表達清楚,就能提升思考速度。透過對談、自我對話與主動傾聽,也是提高思考力的有效手段。
週而復始,就能帶來全面性的成長。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