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自己有意識地成長?
首先是認知到一個事實:成長的過程不全然是舒服的,甚至比例很少。讓你感到喜悅的,其實是成長帶來的提升而感受到自己能完成更多事情。
所以說「成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那麼如何讓自己有意識的成長呢?
...
第一個建議,是把自己丟到高度衝擊的環境中
當一個人沉浸在高速發展、知識密集度高的產業中,周遭充斥著產業之中的優秀人才,就會持續地受到衝擊。為了在產業中生存下去,這些衝擊會讓人開始反思與審慎地看待自己,知道自己哪裡還沒做好、還需要學習?
當我們同時受到這些優於自己的人事物的大「量」影響,自然在底層思維上也會產生「質」的改變,進而改變了成長發展的軌跡,產生馬太效應。
你可能會說:不一定;有人會選擇放棄,得過且過。
我同意。有些人可能因為承受不了這種衝擊而選擇離開。如果沒有放棄「成長」的念頭,我想或許是你選擇的強度太高,可以換個比現階段能力高出一些、難度大上一點的產業環境,就能改善這個問題。
這也是進入心流領域的條件:持續接受難度與所需技能都高出一些的挑戰。
也有人會說,這是成長思維、固定思維的差異。但固定思維真的不好嗎?這也是近年我發現到不少人會有的盲點,如果你去問一個人:你覺得自己具備的是成長思維、還是固定思維?我想十之八九會回答你是成長思維。
我不認為固定思維就不好,這是一種人生選擇。我也相信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方式的權利,得過且過也沒什麼不好,只要他自己甘之如飴。我們也可以有另一個選擇,持續地成長與這些衝擊抗衡,直到自己成為了衝擊的一部份。
然後,再換一個新的戰場,周而復始。
這是第一個建議,把自己丟到高度衝擊的環境中。
...
第二個建議,別急著用情緒對抗這個世界
當我們遇到令自己感到不舒服、不愉快的人事物時,當下有情緒是必然的。只不過,有些人懂得別讓情緒決定了自己的應對方式。
這一點我最近特別有感。
我的小女兒正處於對「公平」格外敏感的時期,常常會因為大人的不公平而感到有情緒,甚至做出過激的行為。所以在溝通上總會遇到一些挑戰,大人經過了社會化的洗禮,不再天真的相信這個世界是公平的,也知道所有的公平都是建構在有條件的限制下;利害關係才是維持一個生態平衡的真相,而不是公平。
但對於小一的孩子來說,我應該「現在」就告訴她這個觀點嗎?如果是,我該如何讓她理解這件事;如果不是,我又該如何告訴她一個自己都不相信的觀點,或是給出應對的建議?老實說,我沒有答案,也正在思考中。
但對於成年人來說,不讓情緒決定了自己的應對方式就是一種成熟的表現。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邊界感」就是在談這件事。先想想,為什麼自己會對這些感到不舒服、不愉快?其中可能就隱藏著我們的弱點。找出它們,強化自己的能力,直到足以掩蓋它;或者是將這些弱點造成的負面影響,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對這個世界提問。我指的是真正的提問,不是質問、反問或審問;然後找出屬於自己的答案。
...
把自己丟到高度衝擊的環境中、別急著用情緒對抗這個世界,這兩項建議可以讓你獲得有意識的成長,多些助力、少點阻力。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