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了孩子好」為名的內心恐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自從為人母以來,因為某種「為了孩子好」的情結,一廂情願地為孩子做了某事或買了某物,卻沒有得到預期回應的狀況實在不少。
所幸,我並不會因此強迫孩子接受我的好意,進而引起一場拉鋸戰,多半情況下,我會摸摸鼻子獨自承擔自己一頭熱的結果。那結果雖然令人傷心,卻並不傷及我跟孩子之間的感情。而且我越來越確定,那樣的傷心百分百是自找的。
於是,隨著我那股莫名興起「為了孩子好」的傻勁,與不斷試誤學習的結果,我終於找到了減少傷心的方法。
上周國際書展,因為工作關係去開了三天的會。趁空檔,逛了幾家自己還滿喜歡的出版社。正當幾本兒子女兒最近熱愛的小說與電影的英文原著出現眼前時,一股想買下的衝動由心底強烈衝出。那衝動背後的動機是希望他們能藉由原文小說,學點英文,以免落後了。這念頭只持續了一霎那,就被隨之而來的「我得先問人家想不想看,千萬別又一頭熱」的想法給阻下了。
沒錯!減少傷心的方法就是,事先問問人家有沒有意願,以免無事惹塵埃。
當天午餐時間,即使過了一點半,展場的餐廳依舊熱絡與擁擠。人與人之間隔著不到十公分的距離吃飯,成為搶時間的權宜之計。端著午餐坐下之際,身旁也跟著有人坐下,並起勁地聊起了教養孩子的撇步。
「孩子呀!不論學什麼,一開始都要靠父母強迫。就像我家孩子剛學英文時,我規定他看卡通只能轉成英文,久而久之,每當看電視,他就會自動說要聽英文的……」 「……而且我家孩子寫作業幾乎不出錯。剛開始寫作業時,我都會要求他檢查五遍以上、字要寫得端正,久了就習慣了。現在字如果寫得不好,他自己會擦掉重寫,做事非常主動,而且自我要求很高……」 「……我總是在睡前分析道理給孩子聽。比方說,他想當建築師,我就告訴他,如果想當建築師就得把數學學好,於是他每天都很努力在算數學。我還將人生比喻為一艘船,走對路就能抵達目的地……」
在一旁吃著午餐的我,聽著聽著簡直都要流出口水來,內心還要強忍想要上前探問實際操作秘笈的衝動。這段對話太精采了,讓我對自己剛剛撥電話詢問孩子們買小說原文書意願的事,有些動搖。
我心想「這麼一個自動自發、自我要求高的孩子,原來可以靠父母的強迫養成。原來一個願意走在父母期望下的孩子,需要靠不斷分析說理來導正。那麼,我之所以不做這些事的理由是什麼呢?」
以前的我以為,當父母得要如同當販賣產品的推銷員。我們要具備分析事理的能力,分析事理時,如果有必要,有時還要把自己假想的恐懼也一併說給孩子聽。這麼做,只為了一個目的──美其名為「為了孩子好」,事實是讓孩子順著我們的期望走,以避開那令我們恐懼的未知。
那天之後的整整一個禮拜,我都在思考自己不再那麼做的理由。我發現,是這些年來我看穿了「恐懼」對人的可能性的束縛。從小到大,好多事一旦有了不確定性,那害怕後果的「恐懼」就會在心裡運作,它讓我甘願選擇與前人相同的選項。雖然不確定,那內心的恐懼從何時生根的。但我確定的是,現在的我無從得知,如果當時的我所選擇的是毫無畏懼後決定的選項,結果會是如何?究竟有什麼樣的面貌。
更深一層來說,就是我讓恐懼否定了「成為更貼近真正的我」的可能性。
泰國人將大象當作運輸工具。我們不免疑惑,那龐然大物究竟是如何願意聽從體型小牠這麼多的人類的指使?曾從某本書上看到這麼一個故事,故事真實性不可考究,但頗有深遠意味。
據說,在泰國,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是被拴在一根釘入地底的木樁上的。因為體型尚小,小象始終掙脫不掉那根木樁,經過無數次嘗試,小象終於認定自己無力對抗那木樁,一輩子再也不試圖逃脫而就此放棄了做主的機會。隨著時間流逝,小象終於長成了比那根木樁還要大上數百倍的大象,卻由於深信小小的自己無力離開那根木樁,而終生聽從人類使喚。
我想起了,是自己不忍心將那等同於木樁的,對未知的一絲一毫恐懼放入孩子原本應該開闊的人生當中。我明瞭,孩子未來的世界將遠超過現在我們所能想像的寬廣,我們怎能不細細斟酌即將說出口的話、怎能深信自己給出的建議一定正確。
這麼一想,我告訴自己,要專注於面對內心隨時冒出來的恐懼,細細看穿那恐懼的真相,千萬別任由恐懼主宰,更要小心不讓那恐懼隨著話語與行為成了制約孩子未來的小木樁。
原始文章寫作日期 2012-01-10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 「你再把腳伸出來,試試看!」 「……」 二 「我們戴口罩,好不好?」 接著是一聲拍打在皮肉上的響聲。 「……」 以上兩段對話紀錄,是我某兩日在公共場所的見聞,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為,原本應有的兩人應對卻只有一人唱獨角戲,而另一方的回應超乎我預期的靜默。好奇查看之後,發現第一個孩子只有六七個月
    有一則新聞是這樣的。 有一家四口:年輕的爸爸媽媽與兩個學齡前孩子,一起坐火車出遊。在車上兩個孩子高聲玩樂,爸媽屢勸不聽,最後說出「再不聽話,到站就回家不玩了」的警告。結果,兩個孩子依然故我地玩到火車到站,一下車,爸爸立刻往購票口去,買了回程票直接帶孩子們到月台,要坐上回程火車。這時,兩個孩子如大夢初
    最近同事正在如火如荼地編輯一本關於「懷孕生產育兒」的百科。仍舊未婚的她,會不時拋出許多相關的疑問。那些疑問不斷地搖晃著我的腦袋,而那些原本包裹著「懷孕很甜蜜」、「小寶寶超可愛」糖衣的最真實記憶,隨著糖衣剝落而逐漸浮現。 「對厚!原來還有那麼多慌張與焦慮的心情,我都忘了。」於是,我想起了,兒子剛出生
    假日午後,哥哥專注地玩著「XBOX無雙蛇魔」,爸爸在一旁陪著看著,媽媽看書有意無意地瞄著電視畫面,妹妹在電視出現「敗北」畫面,哥哥任務失敗時坐到媽媽身旁。 任務失敗,哥哥懊惱地發出「唉」的感嘆。 爸爸說出了「剛剛用那招就好了。」 媽媽開口說「沒關係,再試一次。」 妹妹則說「又沒什麼大不了,再玩一
    日本大河劇《怎麼辦家康》最近深得我心。 相較於之前的大河劇,英雄永遠只能是英雄,鮮少出現軟弱之時,而且戰鬥場面頗多。我總是看得興趣缺缺。 然而,家康不一樣。一開場就弱,喜歡木雕、不擅打鬥、被信長戲稱小白兔。連我都覺得他弱爆了,心裡想著這個人怎麼能統一天下?隨著劇情開展,每每都是面對人生難題,手足無措
    這樣不羈的我,在成長過程中逐漸被馴化,變成了乖孩子。而後來的乖孩子,在成為媽媽之後,竟忘了曾經的不羇,致力於馴化自己的孩子。
    一 「你再把腳伸出來,試試看!」 「……」 二 「我們戴口罩,好不好?」 接著是一聲拍打在皮肉上的響聲。 「……」 以上兩段對話紀錄,是我某兩日在公共場所的見聞,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為,原本應有的兩人應對卻只有一人唱獨角戲,而另一方的回應超乎我預期的靜默。好奇查看之後,發現第一個孩子只有六七個月
    有一則新聞是這樣的。 有一家四口:年輕的爸爸媽媽與兩個學齡前孩子,一起坐火車出遊。在車上兩個孩子高聲玩樂,爸媽屢勸不聽,最後說出「再不聽話,到站就回家不玩了」的警告。結果,兩個孩子依然故我地玩到火車到站,一下車,爸爸立刻往購票口去,買了回程票直接帶孩子們到月台,要坐上回程火車。這時,兩個孩子如大夢初
    最近同事正在如火如荼地編輯一本關於「懷孕生產育兒」的百科。仍舊未婚的她,會不時拋出許多相關的疑問。那些疑問不斷地搖晃著我的腦袋,而那些原本包裹著「懷孕很甜蜜」、「小寶寶超可愛」糖衣的最真實記憶,隨著糖衣剝落而逐漸浮現。 「對厚!原來還有那麼多慌張與焦慮的心情,我都忘了。」於是,我想起了,兒子剛出生
    假日午後,哥哥專注地玩著「XBOX無雙蛇魔」,爸爸在一旁陪著看著,媽媽看書有意無意地瞄著電視畫面,妹妹在電視出現「敗北」畫面,哥哥任務失敗時坐到媽媽身旁。 任務失敗,哥哥懊惱地發出「唉」的感嘆。 爸爸說出了「剛剛用那招就好了。」 媽媽開口說「沒關係,再試一次。」 妹妹則說「又沒什麼大不了,再玩一
    日本大河劇《怎麼辦家康》最近深得我心。 相較於之前的大河劇,英雄永遠只能是英雄,鮮少出現軟弱之時,而且戰鬥場面頗多。我總是看得興趣缺缺。 然而,家康不一樣。一開場就弱,喜歡木雕、不擅打鬥、被信長戲稱小白兔。連我都覺得他弱爆了,心裡想著這個人怎麼能統一天下?隨著劇情開展,每每都是面對人生難題,手足無措
    這樣不羈的我,在成長過程中逐漸被馴化,變成了乖孩子。而後來的乖孩子,在成為媽媽之後,竟忘了曾經的不羇,致力於馴化自己的孩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覺得很幸運,偶然找到這套有聲書,一口氣聽完全部,覺得很有趣,雖然,抱歉我邊聽邊做其他事情,紀錄了一下提及的繪本,可能會有遺漏,希望還算周全,打算一一借來跟鵝子一起閱讀。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親子關係就是「大象(小孩)」和「騎象人(父母)」。 大象力大無窮,騎象人要怎麼樣才能駕馭大象呢?
    父母疼愛孩子,有時並不是全然基於愛,在其背後其實也帶著恐懼。 害怕不對他們好,順從他們的心意,不陪伴著長大,他們以後長歪了便可能來恨你,用現在對孩子的愛來交換孩子以後對你的愛。 我們要陪伴孩子一起打獵多久,才肯放手讓他們去草原獨自拼博,這取決於有沒有教導好他們補獵的技巧,有沒有跟他們好好溝通,我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擔憂親密關係中的對方心煩、動怒,所以選擇不斷負荷,是我今天面見的你。 我相信,這樣的失衡踉蹌會越來越少,我願意與你一起學習相信親密關係裡的另一個人,他同樣也是願意負荷的,我願意和你一起學習放下心中的重擔,享受在親密關係裡共同面對酸甜苦辣,攜手並進構築一個有愛的家。
    親愛的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並不羞恥。但是當你做自己的時候,別人並不理解你在蓄養著是什麼樣的能量,只有當你不斷地紮根,深入土壤,愛自己,吸收你所需要的養分,那麼在那一天綻放自己的天氣中,你會看見你的芬芳,你的綻放,為眾人所帶來的是超於期待的美麗。接受當下的你所需要的階段,這就是你
    Thumbnail
    父母的個人成長和過去經歷都會影響教養小孩的方式。推薦大家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對教養和自我成長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Thumbnail
    「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否定了孩子?這是一個值得每位父母深思的問題。」 日常生活中,父母往往為了快速有效的教育孩子,不自覺使用了許多帶有否定性的話語。 比如:「不要用跑的!」或「要講幾遍你才聽得懂?」這些話語背後的意圖可能是為了孩子的安全,或是希望孩子學會聆聽和理解,但在孩子的心中,這些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覺得很幸運,偶然找到這套有聲書,一口氣聽完全部,覺得很有趣,雖然,抱歉我邊聽邊做其他事情,紀錄了一下提及的繪本,可能會有遺漏,希望還算周全,打算一一借來跟鵝子一起閱讀。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親子關係就是「大象(小孩)」和「騎象人(父母)」。 大象力大無窮,騎象人要怎麼樣才能駕馭大象呢?
    父母疼愛孩子,有時並不是全然基於愛,在其背後其實也帶著恐懼。 害怕不對他們好,順從他們的心意,不陪伴著長大,他們以後長歪了便可能來恨你,用現在對孩子的愛來交換孩子以後對你的愛。 我們要陪伴孩子一起打獵多久,才肯放手讓他們去草原獨自拼博,這取決於有沒有教導好他們補獵的技巧,有沒有跟他們好好溝通,我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擔憂親密關係中的對方心煩、動怒,所以選擇不斷負荷,是我今天面見的你。 我相信,這樣的失衡踉蹌會越來越少,我願意與你一起學習相信親密關係裡的另一個人,他同樣也是願意負荷的,我願意和你一起學習放下心中的重擔,享受在親密關係裡共同面對酸甜苦辣,攜手並進構築一個有愛的家。
    親愛的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並不羞恥。但是當你做自己的時候,別人並不理解你在蓄養著是什麼樣的能量,只有當你不斷地紮根,深入土壤,愛自己,吸收你所需要的養分,那麼在那一天綻放自己的天氣中,你會看見你的芬芳,你的綻放,為眾人所帶來的是超於期待的美麗。接受當下的你所需要的階段,這就是你
    Thumbnail
    父母的個人成長和過去經歷都會影響教養小孩的方式。推薦大家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對教養和自我成長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Thumbnail
    「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否定了孩子?這是一個值得每位父母深思的問題。」 日常生活中,父母往往為了快速有效的教育孩子,不自覺使用了許多帶有否定性的話語。 比如:「不要用跑的!」或「要講幾遍你才聽得懂?」這些話語背後的意圖可能是為了孩子的安全,或是希望孩子學會聆聽和理解,但在孩子的心中,這些